”舆论失焦“是怎么一回事?
日前,我收到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记者在微博上的远程采访,希望我能回答他提的下列问题:
1.近期滴滴遇害事件、王凤雅案中都出现了舆论失焦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目前舆论失焦现象的多次出现?
2.在您看来,舆论失焦会对受众和媒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3.您认为媒体和受众应当如何改变舆论失焦,使其重回正轨?
在此,我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先来聊聊“舆论失焦”是什么意思。失焦,原是摄影术语,是指摄影中清晰的成像对应着一个固定的焦距,若超出这个焦距,物体的成像就会模糊,从而产生虚焦或失焦现象。新闻传播学者把“失焦”这个概念应用到舆论学中。严利华等人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舆论失焦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这段话有两个重要的前提,首先这个焦点是指主流媒体议题设置聚焦的点,其次所谓“失焦:是指网络舆论偏离主流媒体设置的焦点。这个舆论是指网络舆论。
由此可见,导致舆论失焦源自互联网,当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在开始由于事实不清、信息不明的情况下,网民就会产生各种猜测和臆想,一些意见和观点通过社会化传播迅速汇集、酝酿和放大,从而演变多极化发展,甚至偏离事件中心议题。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下,舆论失焦往往难以避免,甚至会成为新常态。我觉得短暂的舆论失焦不可怕,可怕的是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场,`甚至导致舆论失控和舆情失范。舆情失范会陷受众于迷失乃至骚乱,舆论失控会让媒体丢失舆论阵地,而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使之难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个人认为在当下极其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下难以完全改变舆论失焦的现实,因为它是网络舆情的新常态,一方面它反映了一定的网络民意,另一方面它也呈现一些网络乱象。
我认为重要的是避免出现舆论失控和舆情失范,前者导致社会不稳,影响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后者导致舆情不真,影响对社情民意的真实感知,影响对网络舆论的调控和引导。如何回到舆论健康发展的正轨呢?我认为需要通过三方面的努力:政府加强网络治理和舆论调控,媒体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受众、网民提高网络素养和自律。而信息公开和及时报道是有效避免舆论失焦的重要手段。进入互联网时代,公民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知情权、话语权,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因而在突发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中,必须坚持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统一,抢先发布权威信息,整合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这才是避免舆情失范和误判,从而找到网络舆论失焦和失控的治理之道。
我对舆论失焦没有深入的研究,只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如想了解更多请看下面链接的文章:
江歌案再牵公众神经:全民脑补时代,媒体如何引导失焦的注意力?江歌案再牵公众神经:全民脑补时代,媒体如何引导失焦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