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恢弘大气,汉隶形成过程中的破圆立方
秦朝灭亡后,继起的西汉继承了秦朝的文字,并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出汉隶。隶书在秦本来只是一种便捷书写的辅助性书体,但也正是因为其书写便捷的优势,在秦统一后的十几年间很快便风行全国,正式的文字小篆反而流行不广,但就当时的秦隶而言,要成为一种官方使用的正式字体还有诸多不足。
睡虎地秦简
一是秦隶的产生主要是为着书写的实用方便,并未过多考虑美观的因素,这表现在有些字写的倾侧歪斜,甚至会通篇向一个方向倾斜。二是秦隶表现出明显的过渡字体的特征,部分字体已成明显的方形,大多数字体外轮廓仍保留着圆弧特征,秦隶的圆不如大篆圆的浑然,其方也不如以后的汉隶端正。
而在将秦隶改造成为汉朝的标志性字体——汉隶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通过一些特定笔画来破圆为方的特征。
江陵凤凰山汉简
长沙走马楼汉简
我们看西汉早期江陵凤凰山汉简上的文字就会发现,在“之”、“上”等字中,里面都会有一横有意写的很长,这种长横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一个字的主笔,保持了整个字体的平衡。二是这种长横直接冲破了秦隶典型的圆弧形外轮廓,促使字体从圆形向方形演变。类似的笔画还有长撇、长捺、长竖等,同样是为了冲破篆书和秦隶的固有书写习惯和影响以形成一种新的恢弘大气的书写风格,这样的书写显然是有意为之的。
张家山汉简
银雀山汉简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秦隶文字书写方式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西汉中前期的张家山汉简和银雀山汉简,其竹简主要宽度为0.7—0.8cm,较之秦简稍宽,单简的容字数从秦简的约40字减为约35字,故其文字仍保留着不少秦隶的书写习惯。此后汉简的宽度不断增加,宽者可达1.5cm左右,木制简甚或更宽。在书写字数不变的情况下,竹简宽度增加,字体书写时向左右伸展,必然会使得字体趋向扁阔,从而形成汉隶的一个重要特征。
西汉海昏侯墓牍书
从西汉中期海昏侯墓出土的文字可见,在书写空间相对较大的木牍上,汉隶扁阔、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等特征已经基本成形,由此也可知,较为规范的汉隶可能在汉武帝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形成。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