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转型
融媒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变中求新,节目构成元素日趋丰富多元,作为电视台“门面”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其自身发展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传统电视中成长起来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变换的环境,不进则退,自身转型迫在眉睫。
一、新闻时效性增强,需要更高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RECENT NEWS TODAY(最近的新闻今天播)到 TODAY NEWS TODAY(今天的新闻今天播)再到NOW NEWS NOW(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的时代,特别是在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电视观众对媒体的需求已到了要求新闻与事实同步,报道实现零时差的程度。“电视新闻要抢占有利的舆论阵地,显然要走近受众,更有时效性,在新闻播报上则要更新、更快、更准确”①。在这一背景下,直播常态化,更能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时效性的基本要求,这也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对各时段的主要事件有准确的把握,并且随时能够担负起完成口播、连线、背景资料、引导评论等多种播报及导向工作;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除了需要有极好的新闻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要学会站在更高的高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要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即兴发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策划能力、总体构思能力、串编能力、引入话题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并且在面对新闻突发事件时,处变不惊,做新闻现场的观察者、记录者、叙述者,甚至是直播的调度者、灵魂人物。
显然,在融媒时代,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舆论引导能力和对播报流程的掌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②。
二、海量信息存良莠,需要更高的取舍整合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产生海量的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远远超越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范围。而更可怕的现实是,“在谣言已经将社交媒体照得灯火通明的时候,真相却仍在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摸黑寻找着电灯开关”③。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高贵武认为,“在信息泛滥时代,受众需要的不仅是信息的简单呈现和初级加工,而是需要更有深度的信息解读,主持传播者要面临职能的转型和角色的重构,不仅要完成主持工作,要完成信息的深加工,特别是要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其进行阐释、印证,才能真正为受众提供可信、有效的信息。面对新的传播环境,主持人也需要具备更加多元的知识、全面的专业技能。在媒体演进变革的洪流中,主持传播只有主动出击,积极转变角色,再造流程,方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环境”④。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更高的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学会敏锐发现、有效甄别、过滤整理、去伪存真、精细加工,把有养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介绍给公众,与此同时,对公众的认知偏差进行合理纠正、实施有效引导。
不论新媒体现在多热,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始终还是占据着权威的意见领袖地位,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的形象代表,更是显性的意见领袖。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依托自己意见领袖的优势,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深刻准确的分析和整合,转化为意见或态度,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更有效的链接,在深度上下功夫,自身能力和素养应迈向更高的台阶。
三、思想多元性并存,需要更高的舆论引导能力
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的崛起,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舆论生成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各种噪音、杂音利用互联网超越国界性、隐蔽性、匿名性、包容性等特点,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强化了思想领域的多元性,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是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是舆论引导工作绕不过去的坎。在此背景下,新闻工作更要懂得利用融媒手段,在把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把准舆论引导的区间数量,准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的同时,善于因势利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事物真相,确保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舆论引导中应该有更大的作为: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局意识,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其次,要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本质、把握主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了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做到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再次,在对热点问题的引导上,要善于运用群众参与、专家访谈、话题讨论等节目形式,多角度、多侧面解读,用分析性、解释性报道做好热点引导工作,由此牢牢把握住舆论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在2013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上曾提出,媒体变革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首先要成为社会事件的观察者和解读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读稿人和一个话筒架子,而是能够引领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真相、知晓新闻的典型意义、体现节目人文关怀的桥梁和纽带。
四、内容传播无疆界,需要更加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呈现不受时间、地域以及接收终端等物理性能的限制,得以无疆界传播,不管是卫视或是地面频道,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传播。
2009年,湛江电视台《第一视线》在湛江金视网上线,2012年,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绍兴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师爷说新闻》在土豆网城市频道上线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内容传播无疆界,客观上也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还是其他地方台的主持人,都可以与全球同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PK。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主持传播影响力也开始动摇传统媒体主持人的地位——个性化、亲民化等个性明显,拥有独特风格的主持人才能够脱颖而出。2014年1月1日《新闻联播》结尾,康辉总结道“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此语在网民中掀起不小热议,网民纷纷留言:“《新闻联播》居然酱紫结尾”、“越来越有人文气息了”、“更高端了”、“满满的都是爱啊”。由此可见网民对于《新闻联播》罕见的个性化表达的认可。
当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独特风格的形成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将个性魅力融入到节目中,与节目的风格以及内容定位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合力和张力,“而这种合力和张力正是一个成熟的和正在走向成熟的节目必须具有和首先要追求的目标,没有这种力,或没有形成这种力,任何节目都会显得苍白孱弱” ⑤。
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的郑达、南方频道《马后炮》的马志海,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原主持人陈杨、湛江电视台《第一视线》的郭智华等,观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喜欢这些主持人独特的主持风格而喜欢上了节目,因为这些优秀的主持人能更好地将个人的气质与节目内涵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显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又是思想、品德、学识、举止、谈吐、能力、才艺、智慧、志趣等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呈现,因此,主持风格的塑造与主持人日常的知识积累和心性的打磨密不可分。
五、双向互动的实现,需要更低姿态真诚面对观众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一直受到被动传播、单向传播的限制,受众的实时参与互动一直是其无法规避的短板,也成了新媒体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成熟,受众参与电视节目的互动具备了更直接、更有效的硬件保证,特别是多屏互动模式的引入,电视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渠道更加灵活简便。除了电视节目中的呈现,在线下,主持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弹幕与观众交流互动。现有的摇一摇、发红包、投票、答题、话题、竞猜、抢票、抽奖、报名、征集等互动手段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得以实现。
湛江台的《第一视线》在每天的节目最后都会由主持人公布一个话题,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者发送短信到栏目的短信平台的方式,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由主持人在第二天的节目中,有选择地读出。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旧的传播方式中,电视节目主持人代表着媒体的形象,不能太自我;而在融媒时代,由于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风格和交流感上,应把姿态适当放低,让自己更接地气,才能激活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情绪点,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从而赢得更多受众的喜爱。放低姿态的另一表现形式是主持人是学会建立基于节目的社交网络群,用心用情和观众交流,让受众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分享节目的观感与心得、参与话题互动、投票PK等,“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吸引他们广泛参与讨论,将其分散的意见转化为集中的、主流的舆论,从更深层面达成与公众的交流与融合,在公众的共鸣和传播、再传播中,锻造品牌影响力” ⑥。国内知名情感类节目主持人、制作人王芳同样指出,主持人不要高高在上地试图“控制”现场,而要融入到现场的气氛中,让主持人赢得当事人的认可和信任、让当事人更容易“打开”自我,同时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主持人与节目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时间一长,主持人言论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会成为吸引受众最主要的因素,受众就像聆听自己怕信赖的、所佩服的朋友发表见解一样,期望听到并十分关注主持人的言论”⑦。
融媒时代,放低姿态真诚面对观众,可以给主持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使之不受平台的限制,让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六、用户自主性提升,需要更强的公众服务意识
在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用户自主性正在提升,他们可以自主地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四屏”之间随意地选择各类信息和生产内容。可见,“屏”的竞争很激烈,而要想在这激烈争夺中胜出,必要手段就是增强内容的粘性。
英国的媒体研究者Andrew Boyd在他的著作《播音员的素养和技能》中指到:“优秀的播音员都与受众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尽管这种融洽关系是难以界定的。”这种关系,实际就是指受众意识。国内学者钱锋老师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意识是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之前及传播过程中应有的存在意识,关系到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的选材认识和受众接受心理的认知。有了受众意识,传播的目的性、艺术性才会增强;缺乏受众意识,则是在个人小区域里对节目的认知,缺乏传播的公众性” ⑧。
在融媒时代,受众意识也是一种服务意识。“终端融合背后其实是服务融合” 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的改变,而应强化受众意识,为受众精心服务,与受众共创价值”⑩。把用户需求的关注和满足放在首位,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利用自身优势,满足用户各方面的需求,是主持人提高受众服务意识方法之一。这与麦奎尔等人提出的人际关系效用中的“拟态”人际关系恰好吻合,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同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正式这种受众满足,成为品牌主持人与品牌栏目关联的媒介。
结语
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所要求的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用户意识和互动传播意识,具备较高的整合传播能力和信息筛选深度加工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擅于运用新媒体平台,以此强化电视新闻的客观性、可信度和受众参与度,增强传统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形成创新性的新闻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