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学:如何进行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读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语文学科实践思维导学的案例。

案例设计与实施者

高娜,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自2018年7月起承担高新一中高一年级两个班思维导学教改实验任务。教学效果良好,语文成绩突出。

高老师说

高中三年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太关键了,老师不可能预知他们未来面对的一切考验,培养良好的思维,鼓励他们自主并自信地探究问题,合作解决,及时反思,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老师们不能只做学生的“领路人”,因为学生未来的思维平台比我们更高,更新,更丰富,但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做好他们的“托举人”。

【教学设计】

课型

传记类文言文读写结合课。

内容分析

正史之首《汉书》中的《苏武传》是古代传记经典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一)单元定位

《苏武传》一文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该单元的学习要求:“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教学落点繁杂,取舍尤为重要。针对该单元的三篇人物传记,教学应切中“教一文,知一类”之肯綮。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一书中提出语文学科创造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必修4第四单元安排了三篇学习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这三篇文言文的教学序列既符合时序,又体现思维层级梯度提升的认知规律,所以第二篇《苏武传》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苏武传》第二课时的分层目标中,要先引导学生探究传记选材的技巧,理解作者写作时塑造传主“德”“行”“言”高度契合、相互交融的表现手法,并可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创写出个性化的、形象鲜明的人物小传。

(二)知识关联

学生刚刚学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人物传记的一般体例比较熟悉,现在学习《苏武传》,可以对比作为第一部官史的《汉书》与著名的私史《史记》在人物形象和主题指向的表现上有何异同。本课的学习也为讲解《张衡传》做了铺垫。

(三)自学任务

通读《苏武传》课本节选部分,疏通翻译。查阅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选定语文学科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展开人物传记群文阅读。

(四)关键问题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指向

《苏武传》第二课时的关键问题:围绕“信义安所见”这个主题,作者选取了哪些素材?

通过课堂对话中的听与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深入阅读,钻研人物传记的表达技巧,最终以读促写,完成“写最熟悉的人——创写人物小传”的任务。这种书面表达的形式也体现了语文学科“观点表达”的培养指向。

学习目标

实现路径

课堂流程

【设计说明】

分层目标设计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由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共同组成。《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结合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提出“三层目标”,围绕目标设置关键问题。语文学科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艺术表达”,这一创造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目标分层的办法,把自我学习与同伴答疑、群体展学、教师点拨等途径结合起来。

《苏武传》教学共需三个课时,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每节课均基于以上理论设置了分层目标。

关键问题设计依据与解决路径

1.设计依据

(1)根据传记文学“文以载道”的原则,本节课把“德”“行”“言”三个方面的任务作为小组研讨的关键问题。

(2)依据“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按照思维导学的理念,围绕人物传记读写策略,以学生的创造学习为核心,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落实创写。

2.解决路径

为了让学生不仅会读传记,还会写传记,本节课预设的解决路径如下。

(1)课前每个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开展史传文学的群文阅读。

(2)课上围绕《苏武传》中“德”“行”“言”三个方面,分组讨论《汉书》的传记写法。

(3)课后自主探究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选定一位熟悉的老师或同学,仿照从《苏武传》和群文阅读中发现的名家写法,创作一篇千字左右的纪传体人物小传,教师批改后择优分享。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及课前、课后完成任务的时间预设

1.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

(1)连续两个早读,学生诵读《苏武传》。

(2)第一课时结合前一天完成的自主学习单疏通文章大意,针对“劝降”的三个部分,厘清层次,区分异同。

(3)查阅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4)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展开人物传记群文阅读,提炼出传主的主要精神。

(5)根据课堂所学,应用《苏武传》写作手法中的某一点,独立创作一篇人物小传;或自主总结时代对传记主题的影响,完成品评某一传主“德”“行”关系的小论文。

2.课前、课后完成任务的时间预设

学习目标达成度分析

《苏武传》预设的教学时长是三个课时,而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苏武传》第二课时的分层目标中,要先引导学生探究传记选材的技巧,理解作者撰写传记时“德”“行”“言”高度契合、相互交融的选材特点与表现手法,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写出个性化的、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出《苏武传》中的具体选材特点与表达技巧,故8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完成拓展性目标。课堂上引导全体学生对苏武言行展开解读,让学生认识传主苏武与李陵不同的人格境界,从而厘清“德”与“行”的关系,所有学生都能体悟到人物传记中适用于自己的一些读写策略。再鼓励学生课后仿照史传文学,完成一篇人物小传,令至少10%的学生可以达成挑战性目标。最终在全班选出五六篇学生作文进行分享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实践证明,学生写作热情很高,作文获得展示的学生备受鼓舞,被写的学生也很欣喜,完成情况令人满意。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对《苏武传》的传记写法进行分析、归纳,对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信义安所见”也能有比较具体的认知,达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达95%。少数优秀学生能将儒家正史的写作手法用于创作,高质量达成该目标的学生在5%以上。

【课堂实录】

环节一:情境导入,呈现目标

环节二:出示导图,初识结构

环节三:课堂展演,激活思维

环节四:比较阅读,归纳写法

环节五:互动交流,深入探究

环节六:课堂小结,提升意义

环节七: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大家是否好奇每个环节具体都有一些什么内容呢?小编请读者们打开《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这本书细细品读吧!(书中还附有课堂实录视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观看)

【教学反思】

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最大的失误:预设多而密,过于琐碎、功利。无怪乎评课教师中有人惊呼“这节课令人有‘头脑风暴’之感”“第一次听语文课感觉到了烧脑”。如果能在思维导学理念之下大胆取舍,本节《苏武传》能再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对话的机会,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亮点。

本节课的一项收获:学生读写结合,完成的人物小传佳作频出。因为学生写的是“最熟悉的人”,写作素材问题就解决了;用“自己在人物传记群文阅读中发现的名家写法”来写,创写路径就明确了。可见房超平老师指导的先读后写、以读促写的创造学习教学路径是一种可操作的有效路径。

课程理念方面

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思维锻炼要求有一个阶梯式的提升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文本、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调动学生举一反三,善用评价,教学相长,都是实现思维导学创造学习的有效路径。

曾听一位专家谈当今语文课堂对话中单一低效的评价时说:“大多数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主要表现如下,教育评价是盲目的,评价时机是即兴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随意的。课堂评价常常起不到对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和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作用。”专家提出的修正办法: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而常规的活动,并将其植入课堂,评价要具体而中肯,善用激励,巧用追问,慎用断定,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巨大的。

教学启发方面

“千江有水千江月”。学生如“江”,教师如“水”,文本如“月”。“月”是同一个,而“江”的“流程”“流向”“流速”却各有不同,折射出的月影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对掬一捧“水”所见的月影也许颇为自得,但那不一定就是解读文本核心的标准答案。最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学生真正自主阅读之后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依照本心,不为前人结论所囿,不被教师预设所限,在自主阅读的心得分享中,锻炼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借鉴能力和写作能力。

正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对话中运用启发式思维导学,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总结。教师唯有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思维导学的要义——全面提升学习力。

【专家点评】

就传记类文言文的教学而言,高娜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定位非常高,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客观解读文言传记文本的基础上,阅读更多的传记类文章,并学会借用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从教学设计看,这节课把字、词、句这些学生通过阅读注释或查阅资料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独立完成,目标、路径和问题都围绕“人物、脉络和写法”这三个要素展开,目标指向性高,路径操作性强,问题和练习直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核心,充分体现了语文思维导学“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的核心诉求。尤其是“学一篇,带一群,通一类”的群文阅读指导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传记类群文的比较学习,更是激活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带进了阅读的自由王国。假如能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传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加强对传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则更能凸显语文学科思维导学的要旨。

从实施效果看,这节语文课可供教师们借鉴或借力的环节有很多,比如,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群文阅读的方法探究、学生质疑思辨的导向及第二课时中心问题“信义安所见”的文本材料的归纳方法等。这些具有提纲挈领效果的设计使这节课的教学实施路线图更加明晰,切入更有抓手。同时,高老师把教学落在了厚重的“文”上,而非简单的“言”上。在本单元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有高度亦有深度,是值得推广的。假如教师在传记单元教学中都能从凸显传主形象的选材角度展开教学,合并相关环节,突出关键问题,强化理性归纳,将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

(点评专家:房超平,思维导学首席专家)


文章节选自《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有删减。

PS: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