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习:古玺临摹作业的第12方,古玺印的经典章法

临摹前的一点思考

大概所有的篆刻学习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适合所有篆刻作品的章法原则呢?一旦掌握了这种章法原则,所有的篆刻创作都可以由此找到解决方法——

这很玄妙,因为,一旦找到这种原则,就像得到了某种“方便法门”,某种“诀窍”,于是“一法通万事通”,“万试万灵”,篆刻学习一下子简单了,这多有吸引力啊!

但显然这也是一个“悖论”,因为篆刻章法千变万化,理论上不可能有任何一个章法原则适用所有篆刻作品。但这并不代表篆刻天才们不去追寻这种章法原则,最典型的是晚清天才大师赵之谦,甚至他还真找到了答案,就是“疏密”。

(赵之谦像)

赵之谦认为“疏密”是篆刻章法的经典原则,是“不二法门”,是“无等等咒”。他认为篆刻章法,只要掌握了“疏密”这个大原则,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实任何问题如果加以辩证思维,大抵都可以找到答案:印面上的字,在章法分布方面只有两种状态:1、“均匀分布”;2、有疏密对比。这是“一对儿”极性二元概念,非此即彼。照此看来,赵之谦的理论是正确的,不是疏密分布,就是均匀分布。章法的不同,其实就是疏密的不同。

回头说说我们古玺临摹的第十二方作业,就是这方齐玺“蓋丘吏(人)玺”:

齐玺:蓋丘吏(人)玺

没错,这方印的章法会让我们想起我们第三方古玺印作业,即“日庚都萃车马”的章法,是的,这也是一方典型的“U”形章法印例。

印文有争议:曹锦炎的《古玺印通论》认为这是一方四字玺,印文是“蓋(读gě,盖的异体字)丘吏玺”;徐畅的《古玺印图典》认为这是一方五字玺,印文是“蓋丘吏人玺”,差别在于玺字上方那两笔到底怎么解读,是当成一个字,还是一处残破。

(战国齐玺的纽制)

蓋丘,指的是蓋邑,《孟子·公孙丑》记王驩为齐国蓋邑大夫,战国时,蓋邑仍然是齐地,西汉时置蓋县,属秦山郡。《水经·沂水注》:“洙水出泰山蓋县林乐山。”蓋邑在现在山东沂水县西北。

所谓的吏,指县吏,齐设有“县吏”一职,见《管子·大匡》:“凡县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是县“吏”,还是“吏人”,总之是等级非常低的官方办事人员。(以上录自曹锦炎《古玺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151页。)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不影响我们临摹。

(“人”字?)

我们来看这方印,不管是五字,还是四字,显然,印文被分成了左右两列,这是天然均分印面的方法,不新鲜,值得说的是:这几个字里,“蓋”是上下结构,“丘”、“吏”、“人”是独体字,“鈢”是左右结构。匠人巧妙地将“蓋”、“丘”、“吏”、“人”布排成纵向的左右两条线,而左右结构的“鈢”字故意拉宽,负责联络左右两部分,共同构成了“U”字形章法。

(U型章法)

注意,这方印“马蹄心”的这处大块“红地”是匠人故意将“吏”字向左移形成的,有了这次平移,这块红地面积增大了,印面的疏密对比由此加强,这方印也由此获得章法上的成功,获得了上佳的视觉效果。

(左移的“吏”字)

“吏”字的左移,是为了造疏,“鈢”字的横向拉宽,加强了左右的联络,这些手段共同服务于“U”型大章法格局。

此外,这方印中的文字特征是“中粗端锐”,两头尖尖,这是明显的椎凿痕迹。我们可以在现存的齐系玺印中看到这种特征:

(线条的成因)

“U字型章法”是古玺印常用的经典章法,不管是朱文印还是白文印,都有典型印例,实际上很容易理解,它实质上是“疏密”大章法格局下的一种变例,经典而实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