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夫妻的“夫妻生活”中,藏着传统文化的最忌讳的“难言之隐”
每个国家都有着符合自身文化特色的婚恋观,譬如我国的结婚与家庭是密切相关的,而在国外结婚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并不会牵扯到两个家族。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也一定会影响人的社会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同文化环境下带来的差异化文化心理也是情理之中。
婚姻是在两个人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的社会契约,和谐的婚姻不仅有赖于精神上的统一,同时也有赖于两个人身体上的统一,“夫妻生活”对于一对恋人来说,是正常,也是必要的,毋庸置疑,好的婚姻也包括了性生活方面的和谐。
对于一对半路夫妻来说,两个人都不是第一次接触婚姻,自然而然对于“夫妻生活”也会有着新的解读,甚至会变了味道。
一、传统文化下的婚姻
一直以来,婚姻在中国就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古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婚姻的真实写照,而现代,父母对于子女婚姻问题的关注也显示出来婚姻的庄重地位。
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国人对于婚姻也是慎之又慎的,这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并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婚姻的开始与结束都会涉及到两个家庭的关系以及相处。
再回到半路夫妻这个话题上,经历过一次婚姻的人再次踏入婚姻生活中,一般就是两种状态,要么就是觉得自己有了新的体会,可以经营好新的关系,要么就是觉得自己对婚姻生活已经无望,需要随便找一个人过日子。
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意,半路夫妻的婚姻现状,大多惨不忍睹,高达60%的离婚率,揭露了半路夫妻的残酷婚姻现状。
45岁的小王,在浙江某建筑行业公司上班,离婚后的第三年,他决定接触新的感情,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同在浙江工作的离异39岁孙女士,孙女士还有一个儿子。
两个人初次见面一拍即合,像是天造地设一般,于是认识不到两个月迅速闪婚,婚后的他们度过甜蜜的开始,却没能迎来好的结局,生活的破碎让他们发现两个人的三观有着巨大的差异,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去年三月,他们用离婚给这段关系画上了句号。
每对半路夫妻对于生活与婚姻还是有一定的渴望,但是心境的转变与本就有着劣势之处的二婚标签,让他们很难面对自己,也很难经营好一段关系。
再加之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式婚姻是关系重大的,而夫妻生活也在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变得委婉而又隐忍。
二、“夫妻生活”为何变了味?
大部分半路夫妻对于婚姻的体验,有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夫妻生活的体验,而半路夫妻最常用的形容词是无奈,是压抑。
1.传统性观念下的难言之隐
首先,变了味的不只是婚姻,也有“夫妻生活”,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在传统文化视角下,二婚的女性大多都会受到一定的排挤与歧视,并且男性对于二婚女性的歧视则是更加明显。
诸如一系列极端的词汇“处女情结”,可以明显地显示出男性对于女性身体的注重,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女性更像是一种商品,而她的价值就来自于干净与否,时至今日,这种评判标准依然没有消失。
不仅是男性会对女性产生这方面的歧视,就连女性自身也会因为身体上的不干净而产生一定的自我怀疑与否认心理,无论是男性的歧视还是女性自我否认对于一段关系的维系都显得寸步难行,而这正是传统文化观念下,半路夫妻的夫妻生活的难言之隐。
对于大多数半路夫妻而言,对于婚姻的感悟以及生活的看法与第一次会发生截然不同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大部分都是略微消极的,而“夫妻生活”在这个时候也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婚姻随着生活的琐碎变得越发盲目。
2.夫妻生活现状:隐忍,沉默
其次,不可置否的一点是,我们国家的性观念还处于一种极为片面的阶段,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因夫妻生活发生不悦后,很少进行沟通交流。
这对于无数中国夫妻来说是“难以启齿的”,也是不应该拿到明面上去讨论的,因此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解决夫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甚至并没有把夫妻生活的重要性意识到。
婚姻,不仅来自于爱的统一,也来自于性的和谐,这是无数中国夫妇的思维误区,他们将有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因此,等到难以忍受之时,他们的关系便走向了破裂。
性教育的普及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漏洞,谈性色变的国人并不少,而性依旧被人尘封,对于性的偏执化与污名化行径让无数人的婚姻变得狼狈不堪,也让无数半路夫妻有了更多的“难言之隐”。
传统文化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性也是如此,可悲的是,根深蒂固的是人们对性的憎恶,而不是人们对于性的合理运用。
半路夫妻本就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对于第二次婚姻,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是挑剔心理,这就导致了半路夫妻大多都不愿意敞开心扉去认真地沟通与交流,“只交身,不交心”成了无数明村实验的半路夫妻的特点之一。
而婚姻的维系向来是需要两个人齐头并进的,如果已经决定好要开始新的生活,那么对于新生活的某些勇敢或许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下雨天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