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从耳中来——“耳朵里疯狂的石头”

头晕天旋地转是颈椎问题还是耳石症?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眩晕病人,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坐起以及晚上睡觉躺下的时候,或者在半夜向一侧翻身的时候,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这时患者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哪怕只是做抬头、低头的动作也会诱发眩晕。很多这样的病例都会误以为是颈椎病来找我治疗,但头晕是否真的都与颈椎有关?

陈阿姨,57岁,退休在家,由于热爱跳舞,每晚都会在社区里跳2小时的广场舞,前几天跳舞转身时,不小心跌倒,撞了一下,当时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这两天每次睡觉,头刚挨到枕头,以及翻身或起床时就感到头晕天旋地转,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心慌的感觉, 她以为是颈椎病复发便找到了我。

通过查体发现,她颈部无压痛,颈椎前后左右以及旋转活动时头晕症状不加重,反而在躺下、翻身或起床动作时头晕加重,同时伴有眼震,神经系统相关的体格检查也未见异常。颈椎X片提示虽有颈椎退行性病变,但寰椎、枢椎等小关节并未见明显的错位。根据她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我认为这不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而是耳石症。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耳石症是常见的前庭外周疾病之一,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同时伴有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

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

耳朵的结构功能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两部分。耳蜗负责听觉功能,前庭负责平衡功能。前庭是由充满液体、相互连通的两个耳石囊(椭圆囊、球囊)和三个环状半规管组成,负责感知、调节人体平衡,正常人内耳的耳石(即碳酸钙结晶)粘附在耳石囊的耳石膜内,帮助我们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耳石症的产生原因

耳石症的基本发病过程是某种原因,如老化、外伤、酗酒、劳累、失眠等可诱发耳石脱落:

(1)耳石从椭圆囊内脱落并移位进入半规管内

(2)因重力作用,耳石随着头位改变时在半规管内淋巴液中滚动

(3)对半规管的平衡感受器神经末梢产生异常刺激,导致剧烈眩晕

耳石症

颈性眩晕

年龄

青中年女性多发

中老年多发

病因

耳石脱落

颈椎病变

诱发因素

头位/体位改变

颈部活动

颈椎病变

大多无

大多有

位置性眼震

2-10S潜伏期、短暂、较快适应

病情进展

可自行缓解,有间歇期

加重

吃药、打针治疗耳石症有效吗?

耳石症是由于内耳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在重力作用下而流落移位至某一半规管里,随着头部活动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所以,吃药、打针对耳石症无效,而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由头部姿势改变让耳石顺利移出半规管返回原始所在的椭圆囊内,患者眩晕症状立刻消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常见耳石症手法复位

Epley 手法复位适用于最常见后半规管耳石症(90%-95%)

A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扶头,头转向患耳45°,背后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B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头后仰45°,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S以上,直至眩晕消失。

C  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保持头位30S以上。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D-F 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30S以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重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G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复位方法使耳石复位的简略图

 复位方法的俯视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