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晋丰:清骨散-清骨折后发热】精

没想到,“清骨散”真的就是清骨折后发热的散!

邓晋丰

创伤骨折病人常伴有发热,祖国医学属瘀热范畴,现代医学称为血肿吸收热。
创伤发热见于损伤初期,热度一般在38℃左右,损伤越严重则热度越高,最高可达39℃左右。一般创伤发热持续4~5天可自行消退,但损伤严重者持续时间可达两周以上,若阴虚之人虽伤情不重,发热亦可持续不退。热久不退则耗气伤津,对身体有所损害,甚至继发别的疾病。因而必须及时治疗。
《医宗金鉴》说“损伤之症发热者,若亡血过多,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血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脉若沉微按之较弱者,此阴盛发热也。宜用四君子汤加炮姜附子,若发热烦肉瞤筋惕者,此亡血也,宜用圣愈汤;如发热汗出不止者,此血脱也,宜用独参汤。血脱之症,其脉实者难治,细小者易治。”此论是对损伤之危重证候而言,对一般创伤发热则并非适用。
我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辨别创伤发热可根据如下几个特征:
有外伤史,局部有血肿、瘀斑。
热型为午后至傍晚体温升高,早晨则热退。
患者自觉仅有发热,无表证,即无恶寒、头痛、周身骨痛、鼻塞声重等症状。
虽有发热但精神状态尚好,无热毒症状,即无疲乏困倦、恶心呕吐、纳呆、烦渴引饮等。
血象检查初时白细胞总数反应性升高、分类左移,数天后即恢复正常(不用抗菌素)。
舌质红、苔白薄或薄黄。脉象细数等。
机体受创伤之后抵抗力降低,常合并感冒,则必有表证存在;如有开放性伤口继发感染或合并其它感染者,则表现出热毒症状,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持续升高、分类左移。必须仔细分辨是属单纯创伤发热还是合并感冒或感染发热,才能作出正确处理。
治疗创伤骨折,早期以活血祛痰、消肿止痛为原则,如桃红四物汤之类。
有发热者则佐以苦寒清热,如栀子、黄芩、黄柏、花粉、木通等。
一般用三~五剂后,局部肿胀开始消退,热度亦逐渐下降。
5~7天后如发热仍然不退,局部瘀肿已基本消退,继续投以祛瘀清热之剂常不见效果。体质虚弱者过于削伐则出现不良反应,如疲乏、头晕、心跳等,或者见有发热则妄用抗菌素亦无见效,这时改用凉血清热法则有显效,我常用清骨散加减,效果较好。处方:
银柴胡、地骨皮各18克,胡黄连、知母各9克,秦艽15克,青蒿(后下)、甘草各6克,白薇30克。
方中重用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加强凉血清热之功,一般服1~2剂即可退热。
查阅骨科住院病历统计用清骨散加减治疗创伤发热持续不退者共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4岁。创伤类型:股骨干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2例,多发性骨折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
20例服1~2剂即退热,1例无效。该例是右髌骨粉碎性骨折、鼻骨粉碎性骨折、右面部皮肤裂伤,伤后持续发热14天不退,服清骨散加减2剂无效。后来发现面部伤口感染,脓液从眼角流出,属于感染发热,经抗炎处理后退热。
病案举例
例一:司徒某,女,63岁,退休工人,住院号8300070。
于1983年1月11日入院,入院前83天乘搭自行车跌倒,即觉右髋部痛,右腿活动受限,不能站立步行。曾在当地某医院住院,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治疗近三个月,右髋仍肿痛、右腿短缩外旋畸形、活动受限。X线摄片示骨折错位,无骨痂生长,即转送我院治疗。
入院后先作胫骨结节骨牵引,第23天在硬膜外麻下行右股骨粗隆间截骨术。术后肌注青、链霉素,内服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之剂,每日一剂,发热持续不退,最高38.9℃。检查伤口无红肿,无分泌物,全身亦无感染病灶。
术后第七天,体温38.3℃,复查血象:白细胞总数6700/立方毫米,中性分叶70%,杆状4%。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即停用抗菌素,内服改用清骨散加减(按上述处方),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
例二:张某,男,46岁,农民,住院号:8301406。
于1983年6月19日入院。入院前一天不慎从2米多高处坠下,左下肢先着地,即觉左髋部疼痛,不能起坐,左下肢活动受限,经当地医院检查怀疑左髋部骨折而转送我院。
检查体温38℃,呼吸24次/分,脉搏110次/分。神志清醒,合作,咽部无红肿,扁桃腺阴性,两肺呼吸音清晰。左髋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左下肢呈外旋位,抬腿功能丧失。白细胞总数11900/立方毫米,中性分叶53%,杆状7%。尿常规无异常。X线摄片显示左股骨颈骨折。
面色赤褐,唇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数。入院后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内服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之剂,每日一剂。至第三天体温38.7℃,加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注,日二次,连用4天。第十天体温仍38.4℃,停用庆大霉素,内服药改用清骨散加减,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

 THE END —



本文摘自《新中医》,作者/邓晋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