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沁源日军据点天天掉东西,日军还笑脸相迎哄着拿东西的人

1943年,驻扎在沁源县的日军接连发生怪事,驻扎在这里斋藤大队的据点每天都有东西不见,从粮食到水,又从子弹到军马。

驻扎在这里的日军都知道是谁干的,但是却完全没有办法阻止,有时候还要笑脸相迎,承诺送东西。

让这些日军如此对待的不是日本的高官,也不是抓来的间谍,而是原本生活在沁源县的普通老百姓,这样不可思议的行为就发生在沁源围困战期间。

想要知道为什么,就得从沁源县的地理位置说起。

沁源县:得天独厚的抗战根据地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西北地区,太岳山东麓,处于太岳山群山环抱之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

沁源进可攻、退可守,是连接太行和晋绥根据地的桥梁,还是华中、华东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仅如此,这里群众基础好、森林茂密,地理位置优越,这些条件都为后来创建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法忘记的血海深仇

由于地理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沁源县成立了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这使沁源县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严重的地方。

通过共产党长期的努力,不断发展,但也成为了日军向前进攻的强大威胁,日军竭尽全力地组织,于是发动了四次“扫荡”。

国民党在1938年阻止日军的前进后,日本侵略者幻想的三个月灭掉中国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于是日本转变政策,提出了“以华治华,以战养战”方针。

彭德怀为了让八路军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日本军队,发动了百团大战,这场战争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日军实行了报复性行动,就发动了四次大扫荡,这四次的扫荡中,日军在沁源地区制造了大量的集体屠杀案,日军见人就杀,无论是老人、妇女、小孩都无一幸免,对老百姓实施非常残忍的手段进行杀害。

日军对扫荡的地区烧光,抢光,日军经过的村庄,都化为了一片焦土。

沁源的大量房屋和名胜古迹都被毁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资都被日军抢光烧光,身边的亲人许多被杀死,一个家庭存留下的很多只有一个人。

沁源人民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对日军都恨到了骨子里。

新的斗争方式:围困战争

在第四次扫荡后,与之前不同的是:第二年在扫荡结束之后,留下了大队和伪军,并不像之前那样结束之后全部撤走。

与此同时,日军竖起了“山岳剿共试验区”的牌子,这一系列的变化表明,日军和共产党之间又要开启与之前不一样的战斗。

日军要打造出一个“共存共荣”的模范区,攻心为上。

我军在发现日军的异常举动之后,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提出了“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方针”,也就是将沁源县及其周边的群众转移到周围,打破日军的妄想。

为什么共产党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敌我力量悬殊,在夺回了沁源县之后不一定守得住。

第二是沁源县的地理位置适合共产党打游击战。

第三是由于日军毫无人道的行径,人民群众都对于日军的残暴行径恨之入骨,恨不得人人上场打日军。

第四,受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影响,我党决定要组织其人民群众,用团结的力量战胜日军。

于是,共产党将群众进行转移,说服群众下定决心不要回家。

老百姓早就已经习惯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尽管依依不舍,大家还是听从了党的指挥,都向山里转移。

临走前,老百姓都将自己家里的大部分粮食都好好地藏起来,为了断绝日军的水源,老百姓将水井用土填埋。

沁源县的老百姓就此搬到了山里,但是没想到敌人会长久地驻扎,带出来的粮食很快就消耗殆尽,随着寒冬的来临,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苦,不少人都直接吃上了树皮,也没有一个安稳的住宿。

后来太岳区党委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让军委带领群众去打窑洞,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打好了五千个窑洞,又从外地调拨了粮食。

就在这时,在群众中传来有人深夜摸进敌军据点背出三斗小米的消息,经过大家了解,得知这个人对自己家里很了解,居然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先前藏的粮食。

县围困指挥部知道这件事后就决定在城关进行试抢,这次试抢,总共抢来了九口袋谷子和玉茭,这次成功坚定了群众对抢粮的信心。

于是,这很快就演变成群众性的抢粮运动,群众将原本自己藏的粮食都抢出来,在粮食抢光的时候,就开始截取其他物资,到了后来,就开始抢敌人的军用物资。

而日军据点天天掉东西,但日军还笑脸相迎地哄着拿东西人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就是希望收买人心,达到自己控制沁源地区的目标。

在这期间,日本人也为了自己的目标做出了很多“努力”。

日军有着建立“维持会”的政治目标,什么是维持会?

就是初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内利用汉奸建立的一种临时性的地方傀儡政权,日军在这里对老百姓软硬兼施。

在最开始,日军想用小恩小惠让老百姓投靠到这里,给生病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对于据点的群众,让他们吃饱穿暖,还给小孩子们发一些好吃的,抓到老百姓时,就发放良民证,想用这种方式让老百姓回到城里来。

不仅如此,在山上的老百姓饥寒交迫时,日军让特务上山,给群众喊话:“春节快来了,大家早点回家,皇军大大的好,提供粮食和住房”。

但是,大部分的群众都受到了共产党的教育,知道日军不是真的想要对中国人好,在被抓住参加维持会后,都千方百计地逃出来。

日军在被抓的群众中发现了阴明之这位绅士,他在群众中颇有威望,想要他出面组织“维持会”。

但是,阴明之在沁源这个地方深受共产党的熏陶,看见了共产党是怎么努力地为人民利益奋斗,也意识到了在民族面前的底线。

阴明之也向日军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把八路赶出三十里之外,二是各村也要建立起“维持会”,三是要将百姓全部抓回来”。

阴明之很聪明,他知道这些条件日军都无法满足,于是在和日军周旋后他成功脱身。

日军对沁源人民也不是只有怀柔这个政策,日军在面对霍登村人民的反抗时,为了震慑其他人,杀死了42个人,这足以说明日军有多么的凶恶。

沁源围困指挥队面对群众,没有一个是放弃的,商贩、地主、“烟鬼”、“二流子”也全部上了山,也对他们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工作。

沁源县委根据形势,发挥党政军各级的力量,让群众开大小会,第一时间了解战争形式,学习大讨论、识字班、黑板报等进行宣传。

沁源人民的抗争

抢粮运动缓解了群众的生存压力,但是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群众看着自己的土地都没法播种,内心很不安,太岳区党委了解到这种情况当即提出了“游击生产,劳武结合”的号召,也就是让人民群众去种地。

到了晚上,士兵和群众就一起去远离敌据点的地方进行耕种,前面的兵和敌人在周旋,后面的群众挥汗如雨的在种地,也不分是谁的地,就在炮火中将能种的地全部种满了,又组织了锄草队,在庄稼成熟后,就连夜抢收。

1943年春,春耕马上要来了,围困指挥部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提出了“武装包围春耕”的口号,老百姓一听,种地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没过多久,大量的农作物就在城关、交口附近种了起来。

沁源军民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指挥部组织商人贩运一些商品,并陆续建起了地下贸易站,还建立起来商业和手工合作社,军民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人民群众对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沁源居民都不是消极地等待局势转变,而是积极促进局面的变化,他们成立了民兵,和侵略者打麻雀战,在日军出来的路上神出鬼没的进行打击。

不仅如此,民兵还将据点的水井进行破坏,带不走的柴火进行了烧毁,把水桶也给偷走,日军要吃了粮食也被民兵直接中途拦截,在民兵的努力下,日军经常处于断粮断水的困境。

在这样的长期环境下,日军被迫放弃了很多据点,到了最后,只能退守到城内草坡的一片窑洞中。

1945年春天,沁源军民对日军进行彻底地反攻,赢得了胜利,这场沁源围困战彻底结束,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侵略者赶出了家园。

沁源围困的结果表明了广泛发动群众和坚持抗战是有效的,战争的胜利绝非一日之功,这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的英雄史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