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老婆的建议,遂成经典巨作,震惊文坛

我国现代有位著名作家,32岁时还住在北京9平米的出租屋,两年内结婚离婚又结婚,不过他比杜甫幸运很多,

在第二任妻子的启发下写出《活着》一书震惊文坛,年收入达到了1550万。这个作家就是余华。

尤其是经典巨作《活着》,更是产生世界级影响。《活着》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事还要从一开始立志成为作家说起……

弃医从文

余华196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他的名字也很浪漫,分别取父母的姓(父亲姓华,母亲姓余)。
余华的父亲职业是医生,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余华大学时学的是医学,毕业后在小镇的一家医院做了一名牙医。
余华生性就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他不甘心在一家医院每天8小时对着病人的口腔看,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
医院旁的文化宫是他每天做梦都想去工作的地方。但是想要去文化宫里工作只能通过绘画,作曲和写作。前两个对余华来说都太难了,写作还可以。
余华辞去了自己牙医的工作,专心在家写小说。付出很多时候都是有回报的,也许是余华在创作方面有天赋,他接到了北京的一通电话,电话中让他去北京修改自己写的小说。
这一消息传出来,余华成了小镇的名人。镇领导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让他转去文化宫工作。

才子配佳人


余华终于去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文化宫工作。虽然工资没有之前当牙医时的工资高,但这份工作带给余华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在文化宫的余华每天有大把的时间找素材,进行文学上的创作。
在这里余华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银春。潘银春当时在文化宫里做秘书。身材样貌都很出众,是小镇上的名人。这样一个美女身边自然是不缺追求者的。
余华见到潘银春的第一眼就被她吸引了,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潘银春的一颦一笑,在荷尔蒙的驱使下,余华对潘银春展开了猛烈地追求。
余华为潘银春写了很多信,潘银春被余华在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华和浪漫所感动,答应了余华的求婚。

分居两地

结婚前余华和潘银春两人谈天说地,风花雪月十分浪漫。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男女的不同:女人来自金星,男人来自火星。
男人和女人总是存在思想上的差异。婚后的潘银春被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逼迫的迅速成长起来。
而余华依然沉醉在自己浪漫的臆想中,他追求在文学上的理想,想要有更高的艺术创作。结婚不到两年,余华先后两次去北京进修文学。
新婚夫妇正是蜜里调油的恩爱时刻,余华却为了理想不能陪伴在潘银春身旁,逐渐的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真正激发这些矛盾的是余华想要去北京在文坛上打拼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潘银春只想和普通女性一样留在小镇,有一个能时常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丈夫,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观念上的不一致导致两人产生了分歧,余华独自背上行囊来到了北京。刚到北京的余华一个人住在只有9平米的破旧出租屋,沉迷写作废寝忘食。

人生开挂

努力总会有回报的,也许是余华本来就在写作上有极大的天赋。
在北京的他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在小说界小有名气。有才气的余华吸引了当时热爱文学是诗人也是编剧的陈虹。
两个人都热爱文学,有着共同的聊天话题,相同的理想和追求。每到周末时陈虹就会到余华的出租屋,帮余华收拾房间,洗换下来的脏衣服,给余华做饭。
在外人看来两个人相处的好像刚结婚的恩爱夫妻。但是余华清楚,自己已经结婚,在老家还有个潘银春。碍着婚姻的束缚,余华只能将陈虹当做红颜知己。
现在科技发达交通,通话方便情侣之间异地恋还要经常吵架,分手。而几十年前没有智能手机,没有视频通话,夫妻之间更容易产生分歧。
1991年的时候,余华和潘银春长期分居两地,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和平离婚。
没有了婚姻的道德束缚,余华在离婚半年后就和陈虹结婚了。按照现在的人的观点来看,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婚内出轨,一个是上位成功,都是不道德的。
和余华结婚后的陈虹,没有嫌弃余华的贫穷,陪着他一起住在9平米的出租屋里,照顾余华的生活起居,为余华的写作提供灵感。这大概就是真爱吧。
余华的创作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他在写作上进入了死胡同,怎么都觉得写出来的作品不尽人意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陈虹看着余华的焦虑,身为编剧的她给余华提了一个建议,可以试一下用第一人称写,把自己代入到作品中。
正是有了陈虹的建议,才有了今天家喻户晓,震惊文坛的巨作《活着》。《活着》获得了无数奖项,是20世纪风靡全球打动无数读者的中国文学经典。
余华也凭借《活着》从住9平米出租屋的穷小子变成了年收入达1500万的富豪作家。张艺谋也将《活着》改编成了电影。
余华的一生都在为了创作而努力。正如他在《活着》中所写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