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病自医一一艾灸疗法(2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艾灸方法
膝关节炎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多患于中老年人群,其症状多表现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也会有患者表现肿胀、弹响、积液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引起关节畸形,残废。在膝关节部位还常患有膝关节滑膜炎、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游离体、腘窝囊肿、髌骨软化、鹅足滑囊炎、膝内/外翻等关节疾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关节软骨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并伴软骨下骨质增生,从而使关节逐渐被破坏及产生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的一种退行性疾病。
以膝关节软骨退变和骨质增生为特征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老年人群常见,男女均可发病。
膝关节炎主要指膝关节骨关节炎。该病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膝关节炎症状往往进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导致患者不能灵活活动,严重者可完全无法行动。
我国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8.1%,膝关节炎发病率明显高于髋骨关节炎,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即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明显高于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
45岁以下人群患病率较低,为1%~4%。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50%,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
对于轻型患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对于60岁以上重型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膝关节炎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膝关节炎和继发性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4期,初期、早期、中期、晚期。
(分期疼痛活动度肿胀畸形X线表现)
初期偶发膝关节疼痛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无膝关节肿胀无明显畸形(或原有畸形)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出现骨赘
早期经常出现膝关节疼痛日常活动基本不影响,常于起立、下蹲或者上下楼梯时疼痛,活动轻微受限偶发肿胀无明显畸形(或原有畸形)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有明显的小骨赘
中期经常出现膝关节严重疼痛日常活动因为疼痛而受限复发性膝关节肿胀可能出现膝关节轻度内翻或者外翻畸形明确的关节间隙狭窄,有中等量骨赘,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可能出现膝关节骨性畸形(内翻畸形、外翻畸形、屈曲畸形)
晚期膝关节疼痛非常严重日常活动严重受限可能经常出现膝关节肿胀可能出现严重的内翻、外翻畸形或屈曲挛缩畸形严重的关节间隙狭窄,大量骨赘形成,明显的软骨下骨硬化,明显的膝关节骨性畸形
发病原因
1.老龄化:原发性骨性关节炎老年人中常见;然而,检查证实在一些老年人中并不常见。
2.关节力学改变:关节软骨超负荷应力(超重,肥胖,剧烈运动),可造成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减震作用减弱;若半月板、韧带损伤,形成膝关节不稳定,均可引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慢性劳损、受寒、外伤或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而致。
临床表现
1.膝关节疼痛或僵硬感,行走和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
2.滕关节活动受限,肿胀,行走时膝关节摇摆不稳。
3.晨僵,清晨一开始活动时,感膝盖发硬、沉重、迟钝且疼痛。
4.滕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如果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取艾灸治疗,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可以采取艾条灸的方式,这种治疗的方式应用最为简便,患者可以去针灸科使用这种治疗,也可以在家中自行做这样的处理。此时需要首先点燃艾条,然后在膝关节的一些疼痛的部位或者是一些特定的穴位,比如像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或者是梁丘、伏兔、血海之类的穴位进行艾灸。
第二,可以对此类患者采取艾柱灸的方式。在做这种治疗的时候,需要首先在穴位上铺上姜片,然后在其上方点燃艾炷,在艾柱快要燃尽的时候,再更换新的艾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也可取耳穴配合治疗,大X形取穴,女福穴,腰腿点等。
具体治疗方法也可以按以下步骤:
1.膝部压痛点艾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或扩散至整个膝关节或局部有酸、胀、痛感,灸至感传消失。
膝部压痛点定位:
膝部压痛处
功效:通络止痛,利关节
内膝眼穴定位:
膝部,屈膝时,髌骨与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功效:通络止痛,利关节。
外膝眼穴(犊鼻穴)定位:
膝部,屈膝时,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功效:通络止痛,利关节。
2.内、外膝眼穴患侧双穴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感传消失。
3.梁丘、阴陵泉穴双穴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感传消失。
梁丘穴定位:
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处。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通络止痛。
阴陵泉穴定位: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通络止痛。
4.血海、阳陵泉穴双穴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感传消失。
血海穴定位:
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功效:调血祛瘀,通络止痛。
阳陵泉穴定位:
小腿外侧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舒筋,通络,利关节。
以上穴位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可以进行功能锻练,对于慢性期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增强膝关节稳定性。站桩、拉筋、拍打、乞丐蹲均能锻练。
平时注意保护膝关节,省着用,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戴保护关节的弹性套,如护膝等;避免穿高跟鞋,穿软、有弹性的“运动鞋” ,用适合的鞋垫。进行有关肌肉或肌群的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如下肢股四头肌等长伸缩锻炼等。
艾灸委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总穴歌”之一: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委中别名郄中、血郄、中郄。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属土。四总穴之一。委即弯曲,中即中间,此穴在腘窝横纹中点,故名委中。委中穴位于膝盖后腘窝的位置。
艾灸委中穴对于一些腰背部的疼痛具有特别良好的功效,特别是对于老寒腰、老寒腿这类疾病,艾灸委中穴是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的作用。
艾灸委中穴具有良好的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所以才可以治疗上述的两种疾病。
古代说委中不能灸,是说委中不能直接灸(即不要烫伤,烫伤后不好消炎,不好走路)。
艾灸委中的功效与作用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委中穴可以艾灸,它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委中意为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委中穴功效:分清降浊。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
主治疾病
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
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等。
委中穴主治中暑,衄血,癫痫,疟疾,下肢痿痹,膝肿痛,腰脊强痛;以及急性胃肠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
皮肤科系统疾病: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其它:中暑,疟疾,鼻出血。
穴位配伍
委中穴配大肠俞穴治腰痛。
委中穴配肾俞穴、腰阳关穴,有强腰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配曲池穴、风市穴,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主治湿疹,疔疮。
委中穴配阳陵泉穴,悬钟,有补髓强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委中穴意义
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腘中。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
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血郄。血,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特征。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附注:足太阳经所入为“合”,合穴,属土。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取委中央。
《类经图翼》: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足软无力。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虚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瘈疭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