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会导致D-乳酸中毒?
这不,6月19日一项在线发表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的研究报道称长期补充益生菌可能引起D-乳酸水平的升高导致脑雾和胀气。D-乳酸中毒的特点是脑雾和D-乳酸水平升高,通常发生在短肠综合征中。它是否发生在肠道完整、不明原因的胀气和腹胀的患者中尚不清楚。该研究确定了脑雾、胀气和腹胀与D-乳酸中毒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关系。研究人员对不明原因的腹胀、腹痛、胀气和肠道完整的患者,根据是否有脑雾症状分为两组,其中包括了30例脑雾患者和8例无脑雾患者,分析了症状是否与D-乳酸中毒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研究发现,脑雾组患者均有摄入益生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D-乳酸中毒在脑雾患者中较非脑雾患者更为普遍。在停用益生菌和一个疗程的抗生素之后,77%的患者的脑雾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近日一项发表在《Pediatrics》杂志上的研究又报道益生菌可以治疗D-乳酸中毒。短肠综合征患儿的肠道菌群组成是影响临床结果的重要因素。产D-乳酸的细菌增加可导致D-乳酸中毒,也称为D-乳酸性脑病,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抗生素对短肠综合征患儿的D-乳酸中毒的治疗通常只能短期缓解。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追踪了一个患有短肠综合征的男孩病例,即使在连续循环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仍然反复出现D-乳酸中毒,粪便样本检测发现存在大量产D-乳酸的乳杆菌属细菌。研究人员给其补充益生菌复合物以改变肠道菌群。在使用益生菌治疗的随访期间,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并且一年多没有额外的抗生素辅助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的粪便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完全改变;重要的是,产D-乳酸的乳杆菌属细菌在益生菌干预后几周内消失并且在随后的随访样本中也再未检测到。
一边是益生菌会导致D-乳酸中毒,而另一边是益生菌可治疗D-乳酸中毒,大家是不是都跟我一样有点蒙圈了?
乳酸根据其旋光性可分为D-乳酸和L-乳酸。当两者以等比例混合时,即成为内消旋的DL-乳酸。由于人体只有代谢L-乳酸的L-乳酸脱氢酶,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食品及医药行业中使用L-乳酸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DL-乳酸,WHO明确规定,人体每天摄取D-乳酸的量限制在100mg/kg体重以上,而对L-乳酸不加限制。乳酸菌发酵也能够产生乳酸,根据菌种的不同,所产生的乳酸的旋光性也有所不同。根据乳杆菌属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目前可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乳杆菌属细菌菌种产生的乳酸的旋光性如下:
D:90%乳酸为D型; L:90%乳酸为L型; DL:总乳酸的25%-75为L型
可见,大多数乳酸菌是产L-和D-乳酸的,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发酵产生的乳酸90%是L型,而德氏乳杆菌的两个亚种产生的乳酸90%是D型,其中就包括目前酸奶产品中常见的保加利亚乳杆菌。
我们真的需要担心补充益生菌会导致D-乳酸中毒吗?个人觉得其实大可不必。D-乳酸中毒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少遇到,但是偶尔可见于短肠综合征患者中。本研究中发现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脑雾,伴随着严重的胀气和腹痛,同时他们伴随着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D-乳酸水平升高,但并不说明这些症状是由D-乳酸中毒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导致的。至于这是否与长期使用益生菌有关更得从长计议,本研究的样本量很小,而且只能表明其相关性,并不能说明长期补充益生菌是导致D-乳酸中毒和脑雾的原因。现在全世界益生菌发酵酸奶、益生菌产品的消耗量日益增长,但是因此而报道有D-乳酸中毒的却少之又少。如果实在担心补充乳酸菌而导致D-乳酸中毒,那就尽可能选择那些含有只产L-乳酸的乳杆菌属细菌菌株的产品吧,比如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
此外,个人觉得补充益生菌的量也很重要,每日适量补充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每天过量补充,特别是那些含有只产D-乳酸的乳杆菌属细菌菌株(比如德氏乳杆菌),是否会造成D-乳酸的积累就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了。
乳酸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有益菌,但是在很多关于疾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某些疾病患者的肠道中的乳杆菌属细菌数量往往比健康人群更高,我们在使用抗生素构建动物模型时也发现在一段时间的抗生素处理后,肠道中的乳杆菌属细菌数量反而增加。但是,当我们使用益生菌对他们进行干预时往往又能缓解他们的症状。原以为这种乳酸菌的增加是身体在受到伤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现在看来,可能增加的其实是产D-乳酸的乳酸菌。
总而言之,每天适量补充益生菌没有任何不适的话,大可不必担心。相比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身体的伤害,益生菌安全多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