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陈秀民作品丨土地的高度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乡下村落的村名,大多以姓氏标注,比如下唐家地村,想必最早在这里落脚的一定是唐姓。下唐家地村原属山嘴子镇管辖,撤乡并镇后归乌丹镇。村庄内向、纯朴、敦厚,不善张扬,在起伏绵延丘陵的皱褶里隐蔽的很深,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复一年重复“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日子。四年前,这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不过,自从杨玉成和他的团队到这里兴办扶贫产业,酣睡的土地被唤醒了,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去下唐家地村和杨玉成的扶贫产业园,是要有向导引路的。那日是个阴天,细雨淅淅沥沥。从赤峰上高速行驶80公里,下高速在杨玉成引领下,从乌丹镇外环直接扑进西北的田野,两侧的玉米长势茁壮,在青纱帐里穿行一阵便远离了喧嚣。太阳被云层遮住,懵懵懂懂中辨不清东南西北,走进赤诚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时,顿有时空错位之感,场区内绿树成行,花草点缀,秩序井然的现代养殖与种植的循环,宛若一副诗意化田园的完美构图,每道工序流程和每一个细节都被格式化了,间或有牛的哞叫平添悦动的生气。这里的牛以西门塔尔为主,圆滚滚肥的放光。场区的西面和南面都是玉米地,坡地梯田上种的是甜菜。玉米目测高度在两米以上,每株玉米杆都结两穗苞米,保守估计每亩单产在800公斤以上。多年从事旗志编撰的张仲仁先生,对翁牛特旗农村牧区了如指掌,他介绍,过去这样的旱坡地基本上是望天收,能抵住现在产量的一半就不错了,遇到持续干旱,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眼前的玉米长势又高又壮,筑成一道绿色屏障,传统农业就此挥别了,下唐家地村被挡在玉米地的西面。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以出土中华第一龙闻名海内外,素有龙的故乡之称。悠远厚重的历史,穿越八千年时空款款走出古迹斑斑的深巷,在新世纪的阳光下留下寓意深远的背影。杨玉成是土生土长翁牛特旗人,出生地梧桐花镇头牌子村。初中上了半年,班主任喜欢他的灵气,委任他班长,凭班主任多年的教学经验,这孩子读完高中走进高等学府几乎板上钉钉,可困窘的家境让杨玉成没有勇气读下去。新学期开始,手里攥着200元的学费犹豫良久,爷爷奶奶瘫痪,父亲也得了脑出血,母亲扛起摇摇晃晃的家。他坚毅地扬起头,把学费揣进衣兜里,自作主张南下打工。那一年,他不满17岁。
母亲知道小儿子辍学出去打工是在班主任家访之后,老师认为这棵可塑的苗子不考大学甚是可惜,劝家里把他找回来。知子莫如母,小儿子天生倔犟的禀性是拉不回来的。班主任走后,坚强的母亲无法抑制,泪水滔滔而出,贫困让最心疼的儿子过早懂事了,那年的春节儿子都没有回来,杨玉成写信告诉妈妈,春节期间农民工工资翻倍。三年后,家里收到他寄回的八千元汇款。2012年,他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打出沈阳红成市政路桥有限公司的旗号,以优质诚信赢得社会的认知与信任,成为辽宁地区不可小觑的市政路桥企业新军,当年的穷小子成为千万富翁。那年,他33岁。
在阳光下行走,任何的坎坷都是幸福的起点,回首十几年的打拼经历,他感慨良多,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杨玉成身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杨玉成一路走来,极小成为大成,成功是用汗水和泪水浇注的,成功的背后酸甜苦辣无以言表,诚实守信是他人格魅力最直观的一面。可一个人无论影子有多长,终归离不开脚跟。
“真的想家啊。”
在外闯荡多年,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土地,那是他生命扎根的地方。2015年他移师故乡,把老宅重新修缮,笃定将事业的触角凝聚在生养育他的土地上。睡在家乡的火炕上,立时有了根的感觉,鸡鸣司晨,薄雾在田野缠绵,光线还有些暗淡,但天已经亮了。杨玉成走出家门,漫步在他熟悉的“黄土高坡”时,沉睡的土地睁开惺忪的眼睛。蓝天白云,空阔辽远,他深深呼吸裹着土腥的空气,朴素的情感萦绕心头丝丝漫卷,日来月往,天地间不曾以一瞬,在俯仰之间,千秋邈远,岁月苍老,蒿藜丛生,倏然意识到他和土地之间维系着难以割舍的情愫,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和记忆,都埋植在身体很深的地方,有这一目标吸引着,其余一切都变得缥缈空灵起来。原来,土地的深情呼唤一天都没停止过。收回目光他显得从容而镇定,他看准了回报土地的切入点,要想富先修路,从美丽乡村做起,一口气承揽了翁牛特旗八个乡镇的“村村通”工程,修路总里程500多公里,缎带般的油路宛若神经网络,把乡与乡、村与村联在一起,为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了垫层。
中秋节到了,旗政府分管扶贫副旗长和扶贫办主任找到他时,他正在玉龙沙湖环形旅游公路施工现场。副旗长和扶贫办主任开门见山,家乡的路修的差不多了,能不能涉足扶贫产业。杨玉成的胸仿佛被撞了一下,回想二十年前他手里攥着200元学费外出打工的情景,不觉感从心生,虽说多数农民已经脱贫致富,可还有一些人在脱贫的路上苦苦追赶,致富是多么朴实而现实的目标,他觉得应助他们一臂之力。于是,兴办赤诚养殖种植场的设想从幕后走上前台。乌丹镇党委书记陪同杨玉成去踏查地块,来到下唐家地村,扑入视野的境况杨玉成吃惊不小,满目丘陵山地,期间还有很深的风蚀沟,这样的土地无疑是贫瘠的。随行的公司副总明显的狐疑,即便是建养殖种植合作社,也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
“就这吧。”
杨玉成指着脚底的土地,身后十多米深的壕沟纵横,前面是座凸起的山包,倘若在这建场,意味着把土山夷平,壕沟填满。接下来土地租赁又让人睁大眼睛,历年来这一带山坡地承包,每年承包费也就100多元,杨玉成一下子就增加到每亩260元,一次性租赁万亩,一包25年。黎巴嫩著名诗人有句名言,任何土地都能挖掘出财富,只要你按照农民的方式去挖掘。杨玉成的高人之处就在于他把目光放得长远,心中暗度,不出三年,这里一定是块肥沃的土地。秋天来的悄然,走的也迅速,不经意间就入了冬,修路工程全面停工了,杨玉成把所有工程机械调过来,搭四个帐篷,一场烈烈扬扬的平地运动在冰天雪地中拉开帷幕。
每天挖山不止,堪称现代版愚公移山。天寒地冻,西北风刮拧着劲地刮,自始至终参与挖山平地的赵志国回想当时的场面,仍然苦笑着摇头。二十年前他与杨玉成坐同一辆车南下打工,彼此相处的情同手足,两人又同年同月回到故乡。在下唐家地村干了整整一个多月,铁牛吼叫,黄土席卷,工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工程完工,离过年没几天了。同样参与施工的谢志强说,掘土、填土、碾压、摊平,紧张而忙碌,那场面着实让人感动。开春后“赤诚养殖种植合作社”奠基,施工与播种同时进行。
现代化养殖种植场是精致的,坡地改造成梯田,诗行一样蜿蜒,打9眼机电井,最深的打300米,所有种植地块都上膜下滴管,旱涝保收。除种植玉米,还种植油葵、甜菜以及瓜果蔬菜等,引进的经济林品种已经试验成功,将有计划栽植果树,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果山不是梦。养殖业是企业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新建标准化双列式棚圈7200平米,配套建设饲料库和配种室、消毒室,首批引进基础母牛300头,第二年计划发展到1000头,此外还有鸡、鸭、鹅、山鸡、野鸭、鸵鸟、孔雀、鸽子等特色养殖,养羊项目也将跟进。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而养殖业又为种植业提供大量农家肥,企业秉承有机、健康、绿色发展理念,种养结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
站在土地上,人显得格外渺小,自从杨玉成给这片土地重做了系统,土地便赋予新的内涵,显出新的高度。与杨玉成一起走进庄园一样的养殖场,花草未凋,新栽的金叶榆扬起金黄色的头,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圈舍远看更像是公寓,横向成街,纵向成巷,圈舍内一天要经过几次冲洗,粪便及时清理。吃饱喝足的西门塔尔牛有的闲庭信步,有的卧在地上反刍,养殖区安闲静谧。从2017年开始,养殖场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4500万元。在赤诚养殖种植合作社游览,蓦然想起普希金的诗《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这首诗就是在莫斯科郊外的庄园里写就的。
企业介入“三农”都力求双赢,但赤诚养殖种植合作社在下唐家地村落脚,最先受益的是村民,祖祖辈辈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村支书赵云强介绍,下唐家地村村民有三块收入,一是资产性收入,村民每年从赤诚养殖场领回260万元地租,连收25年;二是工资性收入,养殖场每年田间管理用工,平均日工资130元,按半年计算年均收入两万元以上;三是政策性收入,养殖场每年拿出60万元给贫困户分红,每人每年分红407元,又以产业配套基金200万元为基数,再给贫困户分红10%,每人452元。下唐家地村是多么幸运啊,坐地分红,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绝大多数贫困户不仅脱贫,一部分已经致富。村民赵云国从二十几岁常年在外地打工,年底拿回一万算是不错的,从2017年开始他在“赤诚”打工,三年来他和妻子在赤诚养殖种植合作社获工资收入四万元以上,他家35亩地,退耕11亩,流转10亩,自种12亩,出售仔猪收入1.5万元,今年他家买了10头基础母牛,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当下他最大的心愿是给儿子在城里买套房。特困户牛振文家情况特殊,妻子精神障碍,儿子上初中,他自己也有残疾。2017年,他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按规定享受政策性补助2万元,土地流转到赤诚养殖场年租金8000元,养殖场每年每人分红1000元,他家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天还没有放晴的意思,我们赶到梧桐花镇头牌子村,在杨玉成的老宅见到了他的母亲,这位可尊可敬的妈妈,在贫困的泥淖中撑起这个家,杨玉成诚实、谦和、友善、坚毅的人品正是拜妈妈所赐,母亲的品格与高度影响孩子的成长。他有钱不奢侈,勿忘农民本色,对乡亲的请求出手慷慨,2012年回家过春节,听说李振才、王俊两家没有准备年货,找到村长详细了解过年有困难的户有多少?一次性拿出15万元,买米买面买油,以后逢年过节,他的米面油便及时送到。贫困户王汉杰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杨玉成每年资助5000元,已经连续资助了三年。从2014年起,他每年拿出7万元,用于头牌子村鳏寡孤独老人生活补助。今年疫情期间,他不仅捐资8.5万元用于社区购买口罩、送盒饭,还把工人派到城区路口充当志愿者,企业出资制作路障和铁皮宣传栏。这些年他做公益、捐资助学和资助贫困户支出多少未做详细统计,只有土地为证。
土地是万物之源,是生命扎根的地方。几年前,儿子把母亲接进城里,住了几天高低回到她生活七十多年的头牌子村,她习惯听鸡鸣唱晓,习惯闻头牌子黄土地的味道。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他便跟着母亲回到故乡。他的成功看似是自己打拼的结果,实际上是土地的恩赐。临别时,慈祥的妈妈给我们装一袋土豆,土豆的外皮还沾着一层泥土。
作者简介:陈秀民,笔名沙柳,蒙古族,1961年生,大学文化。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赤峰市红山区作协副主席,赤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1986年发表作品,陆续在《百柳》《草原》《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精短小说》《文艺报》《海内与海外》《民族报》《国门时报》《财经报》《今晚报》《牡丹》《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散文集《岁月留痕》《德日苏随想》《雪的季节》三部,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温暖记忆》一部,长篇小说《守望》列中国作协重点扶持计划,已完成,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