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人:在过去家家户户都做面人,如今却被年轻人遗忘

面人记忆
晚上下班后,路过家门口的小卖铺,进去买了一袋馒头出来,准备回家和老婆热着吃。望着手中的馒头,突然想起,家里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蒸过馒头了,虽然隔三差五的总吃馒头,但从来都不是自己做,都是从小卖铺、超市购买。
看着馒头,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母亲总爱给我蒸馒头吃,在我的印象中,我似乎天天都在吃馒头。在灶台旁,我时常求着妈妈帮我做个面人,但妈妈总是会拒绝,但到了七月十五,妈妈却又主动给我蒸面人,还问我喜欢燕子还是喜欢鱼。
记得当时还是在农村生活,每到蒸面人的时节,村里的妇女们都开始张罗着做面人,菜刀、剪刀、梳子、筷子都是妇女们做面人的工具。发好的面团,经过一双双巧手的加工之后,变成了燕子、变成了鱼、变成了小猪、变成了绵羊......
塑完形的面团,放进蒸笼,添水烧火,再过半个小时开锅。当打开锅盖的那一刻,灶台旁边围一圈人,小孩子叽叽喳喳的说着、跳着,像是彩票开奖一样兴奋、忐忑。
锅盖打开,蒸笼上的一个个小人、一只只小动物,各式各样、千姿百态,虽然并不是活灵活现,但这种笨笨的美,像是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每个家庭的小孩儿。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几十年都过去了,上一次看见面人,都记不清是多少年前了。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连农村的农民,都不愿意自己蒸馒头吃了,蒸面人这件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
面人文化
面人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有花样的馒头,它的名字在各地叫法也都不一样,面塑、年馍、面花、花花馍、面羊、花馍,这些都是它的名字。在整个黄河流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甘肃都有做面人的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山西面人,山西不止有醋、有煤,面食文化也是山西的一大特色。对于山西人而言,面食是他们最主要的主食。山西的妇女们,基本上人人都会做面人,制作水平上差异可能比较大,但最终不会影响到它的口感,毕竟面人用完了、玩完了还是要吃的。
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准普遍都比较低,遇到红白喜事,孩子满月,老人祝寿时,人们都会把面人当做礼品来互相赠送。面人的各种不同形状,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蛇盘兔,代表着越过越富,寿桃代表着长寿,龙和凤代表着龙凤呈祥,胖娃娃代表着儿孙满堂、无病无灾,十二生肖就是根据孩子的生肖来做。
如有人家嫁女儿,在结婚第一年,娘家人就会给女儿送去“羊羔馍”,因为羊与祥谐音,代表着吉祥的意思。除了吉祥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羊吃奶的时候会跪下吃,女儿嫁出去也不能忘了娘家,娘家人送“羊羔馍”也是希望女儿莫忘父母恩。
面人历史
关于面人的起源,史书上没有太多的记载,大多都是些民间传说,祖辈们口口相传直至今日。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战南蛮,在大军渡江之际,突然狂风大作,诸葛亮连忙命令士兵,用面制成的人和动物祭拜江神,祭拜之后江面便再次回复平静,部队成功渡江并平定了南蛮。
还有传说是南蛮人会巫术,要想赢得胜利,必须借阴兵相助,从而需用人头祭祀。于是诸葛亮便用面把猪羊包住,最后拼成人头模样,来举办祭祀仪式。就这样,面人就流传开来,主要是用于祭祀。
1960年,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过一个面制的小猪和一个面制人俑,于是人们推测,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面人习俗。南宋的《东京梦华录》也有过一些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清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各种模具来做面点了,例如鸳鸯饼、龙凤喜饼、五毒饼等等。清朝末年,北京有专门的做面艺人,用面食做成好看的造型出售给儿童,到了近代,便什么造型的面人就都有了,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都比之前要漂亮的多。

面人传承
在60年代,资源匮乏,农民们一年都吃不上几次馒头。每到做面人的时节,就有聪明的小孩告诉妈妈:“妈妈,我的面人不需要漂亮,大一点就行。”小孩子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多吃一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馒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面人也逐渐沦为纯精神产物,大多数的孩子把面人玩脏了之后,都悄悄的扔掉了。

再后来,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多,家长们也不再给孩子们蒸面人吃,时间一长,面人也就被人们所淡忘了。
现在的年轻人,好多都不会做饭、不会蒸馒头,面人就更别提了。随着老一辈人的老去,到了80、90这一代,基本上就没有会做面人的了,面人的传承也算是走到了穷途末路。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