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泥土之乡”话“三宝”

每当进入粤东丰顺县小胜镇地域,细心的人们都会发现,这里的小溪、坑坝,很难看见沙子的踪影!是的,这里的人们,每当建筑房屋铺设道路,都不得不到韩江河岸边去采砂。原来,这里的土地全是粘质土。粘质土的地质带相当广阔,几乎占据全镇地盘,甚至延伸至其西北部的砂田镇荐坪村、黄花村等地。这种全镇土地均属粘质土的情况,在全丰顺县也属罕见。

粘质土又叫黏质土,俗称油泥土,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土壤通气性差。全镇域粘质土虽然给小胜镇群众建筑用沙造成困难,但也给小胜群众种植作物带来了土质上的独特优势。

油泥土适合众多作物种植,易生快长。例如,三坑村从欣坪至小胜渡、汕红、石岗、尖山栋、甲塘“方圆十里”地域,林木葱茏,其中300多棵百年龙眼树、枷榄树、柿子树等,更是树干粗大,枝繁叶茂。

被传为美谈的是,百多年来,邻近的砂田镇的圩场,街上摆卖本地龙眼水果的,基本上是小胜三坑村人。这也是一九五八年潭江大公社选址三坑建设“千亩花果山”的原因。当时公社看上的,就是三坑的油泥土!

由于小胜油泥田“好种食”!邻近乡镇的女青年都乐意嫁到小胜镇来。解放前,邻镇一个自然村,两年就有五女嫁入小胜村!她们父母们说,小胜地方好,子孙后代不至于那么辛苦!

小胜群众自豪地打趣说:“小胜有三宝:大米、木薯、紫胶好”。这里的出产大米、木薯、紫胶,都被有关部门冠上“优质”称号。

水稻在小胜镇各地均有种植,尤以三坑村油草塘一带种植的稻谷最为出名。历史上,这里出产的大米,米质优异,有“煮饭饭软味香,煮粥粥稠香滑”的美誉。

乡间自古就有“三坑产贡米”的传说,即所谓“粮交京城,皇帝御用”。其实这有些夸大其辞了。据知情人透露,从前三坑大米每年上缴给州府官员品尝,却是千真万确!解放后,各地粮所也纷纷前来,要求调拨小胜的稻谷。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小胜公社每年要上交给国家的公粮、余粮、三超粮(有段时间叫“忠”字粮)接近50万斤,其中三坑、丹竹两大队就占30多万斤,缴交数额远超邻近公社。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带着这个疑问,我曾请教过“土改老根子”。据说土改时,潭江大区为一个核算单位进行“查田核产”,小胜片取三坑大队塘背村水田泥土、小胜大队田背村水田泥土为“标本”,与潭江圩刘屋角村稻田划为同类“一等田”,定产较高。也有人说,原因在于小胜属“产粮区”、“余粮区”,所以上交国家的余粮也多。

其实,说小胜是“产粮区”、“余粮区”是言过其实。全公社只有丹竹大队的大部分生产队、三坑大队和大南大队一部分生产队,粮食自给有余,其余大队、生产队仍属“缺粮队”。只能说是山区群众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着深厚感情,纵使上交任务重或是自身仍缺粮,也自愿要把精干饱净的谷子及早送入国家粮库,甚至还主动提出要为国家多作贡献!例如,丹竹大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干部团结,群众同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产粮多、养猪多、贡献多、队办企业好,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而被丰顺县委、县政府多次授予“红旗大队”,成为全县360个大队学习的榜样。这不但是丹竹人民的光荣!也是小胜人民的光荣!

小胜木薯优质,也归因于油质土壤。地上生长的木薯,质好粉多(指淀粉含量)。木薯粗生易长,小胜更因土质适宜,得天独厚,群众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木薯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当时,粮食紧缺,不少家庭还把木薯当主食,充饥填肚。正是依靠木薯所赐,人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1976年至1979年间,时任小胜公社领导与驻潮某部队签订了“木薯换大米”四年合同,群众把木薯送至当地粮所换回大米,这是当时小胜公社特有的“惠民举措”,“巧媳妇无米之炊”问题得到缓解,群众安稳渡过“荒月”,齐声感谢党和政府!这一“善举”的实施,当年的公社党委书记陈富柱同志(黄金镇人),公社干部李杜维同志(小胜镇人),小胜粮管所主任朱朗山同志(黄金镇人),粮管所业务主办严石长同志(大埔县人)等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初,公社党委、政府,号召企事业各单位,支持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经济,争取实现早日脱贫致富。小胜供销社围绕经营范畴,结合小胜实际,扶持群众发展木薯生产,当年村头村尾流传着“少烹主任不怕担风险,借钱帮助群众种木薯”的佳话。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供销连续五年,付出资金150万元,帮助全镇3200多户农户种植木薯1.2万多亩,总产量达1000万斤(连续多年,产量居全县第一),其中供销社共收购800万斤,价值1500万元。那几年群众增加了收入,供销社也在化肥销售、木薯收购等方面赚了个“盆满钵满”,实现了“双赢”。

“小胜紫胶真出名,质好胶多到省城”,紫胶是紫胶虫吸取寄生树液分泌出的紫色天然树脂,广泛用于国防、医药、涂料等领域。历史上,小胜的林业生产,原以种植松、杉、荷、竹子为主,经济价值并不高。小胜公社林业干部李班炎同志为了发展林业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从七十年代初引进了紫胶树种植和胶虫嫁接技术。小胜、田背、田面角、礤下、中社、大南、三坑、丹竹、朱坑、荷坪、小溪等村都大面积种植紫胶。1980年至1990年,小胜紫胶进入盛产期,最高年产达5万斤。杨公坑李龙祥一户每年可收紫胶款伍仟元,全镇年可收入3000元的农户有35户。

小胜紫胶产量高,品质好,同样得益于油性土质。产品深受专业部门好评,每年除县林业局设点收购外,县内县外也有不少群众前来购买,用于家私的涂料。据说,当年小胜全镇曾有20多个青年,通过私下收购紫胶,转手赚钱,每年一个人可赚三、五千元,多则上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如今,小胜“油泥土之乡”美名依然存在,但“三宝”却已成为历史。人们期待,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油泥土再次为农民致富发挥更大的作用!小胜乡村再次唱响“三宝”之歌。

(0)

相关推荐

  • 陆文三 | 我的大学1980(八)

                          八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正是踏青的好时候. 3月28日下午,我和吕为苗到塘西去,看见路上有成群结队的人往一个方向赶去,像赶集一样热闹.一打听,原来是李宅公社 ...

  • 【老干部话当年8】刘金廷:举三面红旗 刮五股歪风

    举三面红旗 刮五股歪风 刘金廷 人民公社刚刚建立,大张旗鼓宣传"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共产主义迈进!"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全会通过了毛主 ...

  • 华县大葱在西安遭到“炮轰”,女县长慷慨陈词讨回公道

    这是本人生教科书 --再读郭玉贤君的<流年光影> 作者 问 墨 郭玉贤君的这本<流年光影>,是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读她这本书,如同聆听作曲家哼唱他的作品,虽没 ...

  • 【摘要】邓婕:湖南泸溪(李家田)乡话声母的文白异读

    壹  引言 1.1 泸溪县在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东南方,位于沅江中游,在东经109°40′-110°14′,北纬27°54′-28°29′之间.本文调查的是李家田乡朱食洞村条家坪小组,现为武溪镇朱食 ...

  • 顾农:《云乡话书》引发的思考

    <云乡话书>,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4月第一版. 邓云乡先生(1924-1999)是著名的红学家.民俗学家,先后出版过的著作甚多,我曾经拜读过一部分,十分钦佩:但远远没有读全,例如我 ...

  • 半夏之乡话“半夏”(下)

    半夏之乡话“半夏”(下)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银杏之乡话银杏/王俊敏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北头,靠近沂河右岸防洪大堤的地方,有一棵银杏树,直径约30公分,并不高大挺拔,在离地一米多高就分两叉了.它在众多高大的乔木之下,显眼的枝丫并不多,但疏落有序,富有个性的叶片紧凑围绕枝 ...

  • 美食推荐:菠萝烧排骨,白玉菇烩鸡丁,葱油金针菇,老醋三宝做法

    菠萝烧排骨 材料:排骨.菠萝.白糖.料酒.酱油.盐.葱段.八角 做法:1.菠萝去皮,切成和排骨一样大小的段,用盐水泡下,捞出: 2.把排骨洗净,放入锅里,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汆至7成熟,捞出: 3.炒 ...

  • 【西斐话】一个鲫鱼头,也顶四两油!

    一个鲫鱼头,也顶四两油! 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时候,我们那个年代毕业生所持的普通话等级证书是自己院校中文系发的.参加工作以后,因为职评只认国家语委会颁发的证书,于是重新考证. 考普通话等级证书,有一本培训 ...

  • 原创剪纸:打油趣话十二生肖

    原创剪纸:打油趣话十二生肖 图文/李生荣 作者简介 李生荣,笔名山花野.生于195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人.1981年院校毕业入伍,先后在青海.西藏.四川.新疆服役36年,现退居北京.自幼受母 ...

  • 为年迈外婆学讲潮州话!TVB当家花旦与妈妈返家乡探亲:心生内疚

    本文由 TVB剧透君 作者 JacksonTsang 原创  转载请注明:严厉打击任何抄袭行为,势必全网投诉到底! 现年38岁TVB力捧花旦黄翠如,去年12月与老公萧正楠在「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中宣布已 ...

  • 国印乡痕| 老油房

    全文共1654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编者按 国印老师的乡痕系列散文,如一轴徐徐展开的长卷,向我们展示了华北农村六.七十年代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这幅画卷中,有国印老师忠直地体察.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