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我的狗头槌

作者/李子

小时候盼着长大,长大后却又忘不了小时候的事。

总有一种莫名的化不开的感情寄托在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件中。曾经一度特别怀念小时候玩过的玩具,那个承载了我儿时无限欢乐的玩具---“狗头槌”。

我的“狗头槌”是一个一头带疙瘩的树根,树根上的皮被褪去了,光光滑滑圆圆润润的,形状特别像一端是一只狗头的木槌。木槌的手柄长约20厘米,直径差不多2厘米,木槌大小如一个孩子的拳头般,两只尖尖的耳朵竖在上面,杏核状的眼睛炯炯有神、清晰可见,凸凸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宛如一只活灵活现的哈巴狗的样子,特别可爱。

我的“狗头槌”是从姑奶奶家带回来的,是姑奶奶在烧火做饭时从柴火堆里发现的。姑奶奶是乡村教师,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姑奶奶家玩,喜欢听姑奶奶教我背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喜欢用姑奶奶给学生们批改作业的红笔胡乱画画,喜欢姑奶奶家里带有书卷气的特殊氛围。

我的“狗头槌”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农村常见的槐树或者榆树的根。那时候白杨树还没有独领风骚,村里的墙角沟畔高高低低地错落生长着槐树、榆树,春风吹来一串串的槐花、榆钱随风飘荡,一阵阵的淡雅清香沁人肺腑,让人留恋难忘。

槐树榆树生长缓慢,木质坚硬,树干常常建房时做檩条,半大不粗的树枝被当做镢把、锹把,树根造型奇特,虽然现代有人喜欢用其制作根雕艺术,但在当时也就是烧火的料,“撑烧劲大”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誉,过年蒸馒头煮猪头离不了它,因为它们燃烧起来火候大,劲头足。

我的“狗头槌”被我天天带在身边,拿在手里,经由岁月的裹洗和我的把摸,变得越来越光滑,就像文人把玩的文玩物件一样,有了包浆,从最初的乳白色变成了深棕色,泛着幽幽的光,更神似狗头的样子了。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块玩,玩兴奋了忘了把“狗头槌”放哪里了,翻箱倒柜的找,掘地三尺的找,就是找不到,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一样,食不觉味夜不能寐的。

后来父亲把我们那些小伙伴找来,许诺谁帮我找到“狗头槌”就给谁大西瓜吃,那个年代大西瓜对孩子们还是很有诱惑力的,果然一个调皮的男孩给“找”回来了,这才治愈了我的丢失宝物的痛,从此以后更加珍爱我的“狗头槌”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多,对“狗头槌”的迷恋也逐渐降温,“狗头槌”也默默地孤独的存在于犄角旮旯,无人问津,再后来搬家上学后就再也没关注过曾经心爱的“狗头槌”。

想念那曾带给我无限乐趣的童年玩伴“狗头槌”,更想念那五彩斑斓的童年岁月。

***本文为李子投稿,所有赞赏均归李子所有。


本公众号长期向广大读者征稿,内容可以涉及“乡土散文”、“多肉以及绿植养护过程”、“美食”、“育儿”、“书评”、“影评”,来稿信箱:bettyliubettyliu@126.com,微信请加:quyiliuyongai投稿需保持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文章打赏归原作者所有,另外阅读量超过800次者,可得意外红包哦。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请注明“投稿”字样,字数在1000字以上为佳,一周内未收到回复者,可另投他处。

期待你的文字。

(0)

相关推荐

  • 【文行天下】李凤春|| 彩霞 炊烟 大榆树

    彩霞 炊烟 大榆树 李凤春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                                                             ...

  • 木与石的盟约(二)

    木,是个非常朴素的部首字,就是一棵树的样子,字形如下: 木部字当中有三个非常有趣的指事字,本末朱,其字形如下: 所谓指事字,就是比象形字抽象一些,不太容易直接描摹出了的字,比如,要表示刀刃,就在刀上加 ...

  • 故事 | 宅妖

     宅妖  很早以前有个土豪叫李皮,家里有祖传的房产和钱财,本来是很富裕的,却因为自己喜欢赌,把所有家当都输了出去.李皮非常沮丧,但也无可奈何,于是把自家的一处老宅卖给了一个做丝绸生意的张姓人家.这家人 ...

  • 俗话说“三树不能砍,福散穷来伴”,什么意思?三树指的是哪三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语,俗话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简意赅的话语.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至今,俗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古人的日常生产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

  •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 美食故事(音频)丨汪会芝:儿时的记忆-摊煎饼(山东平邑话)

    后来, 吃过很多美食, 可记忆中的味道, 总是无可替代的 提起山东的特色吃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煎饼卷大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煎饼,也不是山东所有的地方都爱吃煎饼.但是,巧了,俺们就是那部 ...

  • “儿时的记忆”:瓦罐子怕拍

    瓦罐子怕拍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中,瓦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在那时,老百姓家里的坛坛罐罐中,瓦罐子并不多,多用来煨汤.熬药和野外装水,方便生活之用. 瓦罐子,一种用泥土烧制的罐子,挺粗糙的,价钱也不贵,属于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儿时的记忆”:院子土墙怕倒

    院子土墙怕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是泥草房.房子四周是一个很大的院套,院墙是用黑土掺上小麦秸秆一榔头.一榔头捶打出来的,墙不高, 一米左右.房子前面院墙开有小门,上面有一个用破 ...

  • “儿时的记忆”:酸菜缸怕碰

    酸菜缸怕碰 酸菜,一种在秋天时用东北大白菜腌制的食品,是东北老百姓冬天主要的蔬菜. 每年到了秋天,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可热闹了.人们从大地里收回大白菜,拉回家里放置在院子里的一角,开始晾晒,使得大白菜蔫 ...

  • “儿时的记忆”:大黑锅怕砸

    大黑锅怕砸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家里都有一口大黑锅,用来烧水.做饭.炒菜.蒸干粮.有的时候家里冬天喂猪的猪食还得用这口铁锅来加热. 对于老百姓家里来说,一口大黑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

  • “儿时的记忆”:柳罐斗子怕漏

    柳罐斗子  柳罐斗子怕漏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柳罐是用来从带辘轳把的土井里往上打水的工具,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的. 在过去那个特殊的时代,木桶不抗摔,容易破碎,铁桶当时还是很珍贵的, ...

  • “儿时的记忆”:大酱碟怕歪

    大酱缸 " 大酱碟 大酱碟怕歪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吃饭时家家桌子上都会有一个大酱碟,而且里面盛满了自己家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