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全球3.5亿人患的病,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

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是一个医生复诊抑郁症的孩子。
孩子已经住院治疗的话,可想而知病情的严重性。
孩子在看书,医生随口表扬了一句:这孩子真用功。
结果孩子的母亲马上打断:用功!假用功!
言语里那股子说反话,鄙夷嘲讽的味道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我一时间想起了这张图:
没想到第二天这个视频就爆了。
紧接着,#家长不知道小孩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一系列的话题都上了热搜。
看到这样的趋势,真的觉得很棒。
最近两年,全世界青少年的抑郁患病比例都有不少提高,确实需要全社会都能重视、正视这个问题。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许多家长觉得,学生有什么可抑郁的,好好把学上好就够了,哪有那么多事可操心。
相较于成人社会的难度系数,似乎学生时代的压力与痛苦都还算不得什么,最多算是跌了跤蹭破点皮罢了。
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量跟成人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相同难度系数的事情,成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代表孩子就可以承受。
尤其是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人际压力和学习压力增大,孩子心理非常容易产生波动。
再加上现在孩子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这个时间段内孩子敏感脆弱的内心极易出问题,抑郁症在此时趁虚而入,很可能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一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
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在8-16岁中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都要高。
其实有不少抑郁症的孩子,父母是到他跳楼的那一天,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抑郁了那么久。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抑郁症?
其实哪怕到今天,我们每每谈及「抑郁症」的话题时,也常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这啥抑郁症啊,就是矫情,就是作的。
这样的话往往会让我们觉得无力的同时,感受到“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生物学方面有单胺假说、受体假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改变等。
而青少年抑郁症有些许不同,以下几点均是其重要的风险因素:
  • 遗传因素(抑郁症患者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 退避-自责型消极应对方式;

  • 父母不良教养方式;

  • 儿童期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 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父母离婚、亲人离世等负性生活事件;

  • 不会寻求周围群体的帮助来应对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

  • 青少年肥胖。

和成人不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是导致青少年抑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假如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一种缺乏温暖的情感、不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方式教养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应对生活中种种事件的行为方式。
当遇到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受到惩罚、生病等刺激的时候,如果不能学会正确的对待,很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但是抑郁症成因复杂,并不非常清楚,不能肯定的说都是家长导致了孩子发病,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不过,也希望家长们都能注意到亲子关系对抑郁症的影响,能够了解、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真正健康的成长。
如何给予抑郁症孩子支持?
我犹豫了一天这部分要不要写,毕竟我不是专业的神经科医生。
可是在和很多抑郁症患者做朋友的过程中我体察到,他们需要的除了专业的医生支持外,社会支持和认同是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在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中,体察到足够多的爱与支持、包容与理解,患者恢复的过程也会相对迅速而轻松。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的来源,就是自己的父母。

01

保持平稳的情绪

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紧张、焦虑,期望孩子快点好起来,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但家长需要明白:焦虑的情绪会传染。
如果家长不能控制情绪,无论是刻意鼓励“加油!”还是表达担忧“你什么时候能好起来?”或者提些并不专业的建议要求“你必须每天几点起床,去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多少小时……”
这样带给孩子的感受都是否认、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斥、攻击,激起他更强烈的愧疚和愤怒。
所以家长一定先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欲速则不达”,明白康复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接纳孩子的病情,放平心态,克制自己不过度关心,配合医生,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这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02

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长会有“为什么是我的孩子病了?”这样的困扰,内心有一种“病耻感”,觉得倒霉、耻辱,传出去很丢面子,或总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愧疚、自责。
这都是内心不接纳的表现。
抑郁症在全球有相当数量的患者,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疾病,谁也没有自信说谁这一生什么病都不会得。
明白当下该做什么,远比去追究“孩子为什么会得病”要有意义得多。
当然积极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也反思纠正之前做的不当的地方,对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帮助。

03

给孩子陪伴和守护

抑郁症的康复之路,是一个曲折或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医生、心理咨询师形成联盟。
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不单是监护人,更要做好观察者。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父母是给医生和咨询师反映第一手病情的人。
患者出现问题,要鼓励患者咨询就医,有问题及时求助沟通。

04

爱的共情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父母,看到孩子被疾病折磨,内心也无比痛苦。
但一定要相信,抑郁症是有治愈希望的,爱是人生至暗时刻的一道曙光。
“无条件的爱”,是爱的最高境界,不管孩子有病没病,都一如既往地让他感受到父母无私伟大的爱,这会给他注入重要的生命能量。
不评判、不施压,只需告诉TA“你对我们无比重要”“我们永远都爱你”“不是因为你健康、优秀我们才爱你,你只因为是你,就是我们爱你的理由”
孩子难受痛苦的时候,可以和他说“我看到你很难受,这种痛苦我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这陪着你”“你需要我做点什么,尽管告诉我”……
这种爱的陪伴和共情,能让孩子疗愈的过程加快。
爱能够给患者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不是孤独的,我是被爱的,我要好起来,我的生命是有所期待的。
接受孩子是一个普通人
最近看到这么一段话:

人生三阶段:

明白父母是普通人,明白自己是普通人,明白孩子是普通人。

琢磨半天,感觉被突突了天灵盖。
这话穿透力太强了,要让一个人承认父母、自己、孩子是个普通人太难,要用长长的人生轨迹中数不清的失败、打击、挣扎甚至抑郁为代价,才会不得不看清事实的真相。
好像我们从骨子里就害怕做普通人,承认普通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古今往来,无数人从世间走过,留下名姓的,无论正人君子还是魑魅魍魉,都不是普通人。
芸芸众生、黔首编民,只是作为历史的填充物,像虫子一样的在大地上爬过,没留下任何痕迹。
所以,我们害怕普通,其实是害怕被忽视。
但我们多数人生的孩子大概率上都会很普通。
我很反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很多父母自己的人生乏善可陈,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们逼迫孩子学这学那,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轮番轰炸,时刻都在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家的孩子。
抑郁症的年龄下线越来越低,跟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热情绝对是有关系的。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逻辑。
你无法通过努力,让一个鲑鱼的种子长成一条鲸鱼,但可以用耐心等待,让鲑鱼种子长成一条健康鲑鱼。
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以我们这样普通的父母的智商,很难生出天赋异禀的孩子。
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不去揠苗助长,对子女,对自己,对社会绝对都是好事儿。
很多年前听到有人说“做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马上就会嗤之以鼻,觉得是平庸之辈的自我安慰,平凡之人有几个是不平庸的呢?
有点见识之后,发现不对:
平凡是竭尽所能后的自然结果;
平庸是自我放弃后的主动投降。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责任和使命。

生命是一场接力,从传承来说,祖先长辈,或许没有给我们留下天才的基因和丰厚的社会资源。
但他们给我们生命,把我们养大,让我们接受教育,这就足够我们感恩。
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仍然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奋斗,为他们争取更公平的社会环境,给他们留下合理的制度、优秀的文化,让他们的人生少走弯路。
人的生命从来不是被凭空抛在世上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法换,也无处逃,即使低到尘埃,也要认真跑好这一棒。
参考文献
[1] 吴歆, 刘芳.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2):194-196.
[2] 杨敏, 康洪钧, 戴晓畅.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3).
[3] 郭晓娜. 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研究[D].
究竟该不该打孩子——这届的老母亲真是太难了...
我为什么不愿意多等外卖员5分钟?
刘亦菲版《花木兰》被喷:中国有这么多女英雄,为什么只有她震惊了世界——我不要当公主,我要当英雄Shero
“女儿才13岁就要染头发,还要染很过分的颜色怎么办?”“那就陪她一起染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