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要做到这“五入”,让学习真正发生!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真正的学习就像蕴藏着的丰富的金矿一样,虽然存在,却是沉睡着的。“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深刻学习是新课堂之“门”,正如《学习的革命》指出的:“这个学习之'门’必须打开,否则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教师怎样打开新课堂之门呢?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能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可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教师是否进入了教学的情景氛围。教师进入状态的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情商储备,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方法的、情感的、理念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研究,要深刻解读、认真体会其背景或原理,这样才能深入内容,进入角色,以饱满的精神,将教学内容中的情与自己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在讲台之上,流入学生的心田,唤起学生的情感。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是课堂教学的品质,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缺乏真诚的课堂也会失去真实。“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只有课堂上师生真诚地相遇,才能安静自然地进入专注的教和学的状态。
其次,要用“激情”营造氛围。教师的激情就是点燃学生情绪,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炬。课堂上,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和引领,浸润情感的过渡和描述,饱含情感的赞许和鼓励,入情入境的讲解和范读,才能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波澜,引导学生产生热切的求知欲望,形成课堂上师生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共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激情对教师自身而言,彰显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及自信,对学生而言,更是心情的舒畅、情绪的高涨,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探索的热情。
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状态与精神是否愉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保证学生所处的课堂是有“悦”承载的课堂,要让学生有“悦”的体验。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和抒情的自由。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情感霸权”和“价值霸权”,平视学生,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的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把课堂上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能自由充分的表达出来,并且各抒己见,积极互动交流。
其次,教师要学会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用生动、有趣、益智的活动组织课堂,用技巧控制课堂,用智慧驾驭课堂,让整个课堂充满和谐。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营造出来的和谐情绪和氛围,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整体状态,而这种整体状态往往会形成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效应,又会反过来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基于此,教师宜多采用赏识或表扬,进行热情鼓励,以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勇气的发展,燃起学生积极创新的火焰。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刻意留出的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无限遐想的余地。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在知识的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反复品味其中的蕴意。教师通过创设的“空白”,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探索的状态。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深钻细研,并启发、点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思维,挖掘创新潜力。
课堂教学中做到“疏密有度,留有空白”可能不难,但要做到“疏密有度,留有空白且空而不白”却并非易事。怎样才能使留下的空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达到空“而不白呢“?
首先,把学生带到门口——优化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形式多样,效果各异。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形神文采兼备、或妙语意趣横生……要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导入时,就要尽力去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其内在思维及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活动。
其次,为学生打开窗口——把教材知识放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中去讲解,使教学内容不只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坚实的现实根基。使学生感到教材就是现实社会,就是实际生活,从而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出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分析实际问题。
最后,给学生指明入口——运用启发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自由想象、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能明确的提出问题,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的启发提示要意图明确,有梯度,否则学生会不知所云,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使学生的思维在最近发展区上闪现智慧的光辉。
新课堂是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的重要性,相反,“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那些奇妙的、灵动的预设,会使课堂教学亮点闪烁,精彩迭出。优秀教师的课堂之所以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课前预设的“新”与“奇”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使得整堂课,首尾呼应,结构精致,令学生沉迷其中。教师要坚信:生成之花必然在预设的土壤中才能绽放异彩!精彩的教学源于精心的“预设”!
当然,课堂上有些动态生成的情况是教师课前根本无法全部考虑在内的,然而,倘若教师对动态生成的新情况不去灵活的处理,往往会给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打下一个省略号,甚至会在内心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叹号。一方面,会影响课堂的气氛和节奏,另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展开,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每逢此“意外”,教师就要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和沉着冷静,机智灵活的处理新问题。完美地应对和处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不仅能使“意外”和课堂产生有机关联,无缝对接,还可以极大的提升课堂广度,达到“没有预设也精彩”的良好效果!
好的预设彰显着好的生成时空,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其教学必然是“有的放矢”,精彩的课堂必定如约而至。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情境,保证自己的教学目标不变,教学流程基本不变,灵活机动地引领(组织、引导、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探究之路,生成之花必然美丽绽放,教学过程一定精彩纷呈。
在课堂上,只要使用得当,教师寥寥数语的评价,便能在第一时间内对教学进行调控,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始终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出发,评价语要充满人文关怀,渗透阳光和爱意,要合情合理,要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正确的信息及认知行为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还应该包括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使他们能感受到鼓励,从而更主动地发挥自己学习潜力。尤其对个别学生,更要在细微中看到他们的进步,对其有见地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树立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学习中更主动,更自信。
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无论是智力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必须要重视这一点。从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细致入微“因人而异”。
有些学生,每次老师提出问题的话音刚落,他的答案无论对错,已经脱口而出,手已经举得老高,这类学生的心不在思考问题上,而在积极主动的表现欲上。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给他机会,让他表达,结合他的表达给他提出一个深层次思考的角度,让他静心深入思考。慢慢的,他也就学会“三思而答”了。以后,或许他不再是第一个举手的了,可一旦举手,他的思考一定已是深入全面了。
还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但总是百密一疏。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优点的同时,还要提醒他逻辑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这样,慢慢地这类学生的逻辑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也有一些敏感型、胆怯型的学生,一般不会举手。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能够迅速地捕捉到他表达的闪光点,进而大加赞许和鼓励。渐渐的就能改变他不愿意表达的情况。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收到提问后的表情,并以此判断谁思考到了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直接指定发言,通过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引导完善。
课堂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课堂却蕴含着教育所有的奥秘。学生在课堂中成长,既成长知识能力,更成长精神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智慧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当教师用卓越的教学艺术点燃了学生们乐学的火种时,他们会因全身心的投入而学得很快乐,学生会因此而“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不想下课,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由于学生的“内部起作用了”,因此,他们“忘乎所以”、“陶醉其中”。他们只感受到课堂的芬芳,仅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这样,整个课堂便会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而教育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抓住了课堂,便抓住了教育的命脉,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愿我们每个教师,都是那个为学生开启“教育之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