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易经残卷·咸》中古神农时代(草稿)

咸:亨。利贞。取女吉。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文言:(原缺)   

咸:感悟,领会。在自己的意识内构建与之相应的映像。这里指学习。

亨。利贞。取女吉:亨,彼此的交接是美好会聚,没有什么冲突,也没有人不高兴。利贞,追求向榜样学习,追慕贤良也。取,言容易,不费吹灰之力也。取女吉,女不壮,女弱男强,女主人唯男主人马首是瞻,是以取女吉也。

以虚受人:虚,指意识内存在和技巧。受,传递东西。“以虚受人”,予以别人的是知识与技能,人之师也。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在相互的感召下,阴柔之气从大地上升起进入大气层,阳刚之气从大气层中脱离出来扑向大地。阴阳二气在彼此即将擦肩而过的那一刻,相互产生感应,于是都停留下来,彼此相守。在这里“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这句话,代指的是先哲的理念。女主人在家相夫教子,传播先王之道。男主人在外主理耕作、交易,以养活家人。先王之道成于伏羲之时,虽天下化之,但佗的确仅适用于伏羲时代。到了神农时代,随着农耕和商品交易的出现,先王之道已经不再适用,于是这些一直以来都在传播先王之道的老师们就落伍了。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她们也只好听从于男人。毕竟这耕作、交易都是新事物,是男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因此唯有这些男人们最有发言权。

止而说:止,停留在某位置,这里指遵循先王之道。“止而说”,是说谁要是遵循先王之道,就会有人来劝告佗说:“这个不行”。

男下女:当时并没有男尊女卑的现象出现,这里的“男下女”,是说女孩儿习惯于听从男孩儿的话。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这三句话的意思大致上相同。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哲事先就领会到了民众们的心思,因此才能够顺从民意,防患于未然,从而为万民带来这一片和平。

观其所感:类如只要我不把自己的这些心思写下或说出,别人就不可能完全了解我的这些心思。从这一角度讲,别人的感悟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所能观看到的,那不过是书册。“观其所感”,指看书。看一看这些书册吧,这是先哲对我们身外的这个世界的看法。先哲对我们身外的这个世界认识的是那样的完美透彻,只要看一看佗们留下的这些书册,我们就能了解这个世界,就能了解芸芸众生的那万般情态。

初六:咸其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文言:(原缺)   

“咸”,学习。

“拇”和下文的“腓、股”,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代指其行为。

先哲感叹世人追名逐利,人们看重的都是外在的那些东西。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文言:(原缺)

这些东西是假道学,因此学习这些东西会令人的素质有所不及。可惜这假道学是主导思想,唯有学习这东西,才会被人们所认可。“顺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文言:(原缺)   

学着像先哲那样做,所选取的是先哲的那种顺从。不过佗们的这种行为不过是生搬硬套纸上谈兵罢了。照葫芦画瓢,三人成虎也,这那里是先哲之道?! 不分青红皂白地听从于别人,这准则也太差了一点儿,长时间地这样做,极有可能会损失惨重。是以“往,吝”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文言:“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贞吉悔亡:依照先哲的样子做,以往出现的问题,现在都没有了。

憧憧往来:日出月没,往来憧憧。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朋友都成了他们的信徒。

文言

天底下的这些人们,佗们都在思索着什么?都在考虑着什么?芸芸众生,由出生到尘归尘土归土,就像我们回家那样,目的地虽然都是同一的,但是由生到死的生活方式却不一样。对于同样的事物,大家对佗的理解与描述应该一致才对。事实上,面对我们身外的这个世界,人们对佗的认识,却是千差万别。真的搞不懂天底下的这些人都在想些什么,都在思虑些什么。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月亮落下去,太阳升起来。面对这日出月没,通过对比,人们界定了“明”的概念。冬天过去了,春天和夏天接踵而来。夏天过去了,秋天和冬天又接踵而至。季节就这样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根据寒来暑往的规律,人们界定了“年”的概念。就像季节的离去那样,其实它并没有因此而从此消失,我们知道,它不过是去了什么地方,在那里猫起来了,到时候它会按时归来。这归来的季节,它总是如约而至,不会让人失望。通过季节的更替现象,先哲生出了一种想法:是不是人们应用的这些指导思想也如同这季节一样,它也有这么一个轮回的过程呢?于是先哲就有了要保存自己所本的这种思想的行动。尺蠖之所以冬眠,为的是要等待下一个春天,龙蛇之类有冬眠习性的动物之所以冬眠,为的是要避开对自己不利的那些因素,以保全自己的身体。先哲把这些精义都融入到神学之中,是因为人们只认神学,只有把它融入神学之中,人们才会接受它,才会传播它。先哲的目的不是要传播假道学,而是在保存真道学,佗们推崇的是道德。佗们认为,等到这个黑暗的时代过去之后,这些知识或许会被人们重新认识。当人们普遍认为相信鬼神的人浅薄鄙陋的时候,就是道德将要兴盛之时。

按语

《易经》诞生于神农时代,佗代表的是假道学,当时的假道学与真道学虽然能够分庭抗礼,但毕竟是后起之秀,无法撼动真道学(指书册,就像《易经》被我们视为群经之首那样,空有其名罢了)的老大地位。到了殷周时期,这一现象才得以改观,鬼神思想终于摆脱了真道学的束缚,横行一时不可一世。幸好我东亚出了位旷世奇才,这人就是周文王姬昌,面对霸道至极的神与鬼,以姬昌为代表的真道学学派对其当头棒喝,终于力挽狂澜,例如盛极一时的殉葬习俗迅速瓦解。其详请看《明夷》。先哲利用《易经》重新束缚住了神学,同时也使得长期隐伏的《易经》暴露了身份。所以到了孔子的时候,以孔子为代表的真道学学派才会把先哲的思想从神学中提取出来,并对其大卸八块,分别隐匿。这才有了《管子》、《庄子》、《素问》、《三十六计》、《周易》、《左传》等书册。当然了,以孔子为代表的这些人,佗们为后世留下的那些书册远远不止这些,可惜大都被人给烧了,只留下“则、象、法、化、心术、计数、决塞”这段总纲让我们遐想。《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孟子》谓之“求全之毁,不虞之誉”也。《管子》曰:“王道非废也,天下莫敢窥者,王者之正也。”

九五:咸其脢,无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文言:(原缺)   

学习该如何背负这些职责。为了达成这些目的,人们无怨无悔。其实这些都是小道,贪小利则大事不成也。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上六:咸其辅,颊舌。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文言:(原缺)

辅:文字。人们使用文字,让它辅助自己来更好地传播知识。这里指人们学习这些文字,得其言而未得其意。《论语》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颊舌:比喻口辩才能。坐而论也,不是起而行。

滕:随嫁者,这里指亲信。意为大家都各抒己见,无论对错,佗说的都不会算数,因为佗们只是随从,并不是拍板的那个人。非其意也。

先哲这是在感叹人们的那种教条主义。书上的那些东西应该是人的工具,应该是人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人应该是主人才对。而不该生搬硬套,让人机械地屈从于那些理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