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碑帖珍藏首次全面公开,三万余册中不乏稀世珍品
说到上海博物馆,许多人想到的是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而最新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告诉人们,这里亦是庋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总藏量达3万余册。该书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无论是碑刻还是法帖,又抑或丛帖、单刻帖,均不乏稀世珍品,具有极高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明拓“黄帛本”《石鼓文》被誉为公藏《石鼓文》第一佳拓。《石鼓文》是“石刻之祖”,原石共十枚,形状略似鼓,每鼓环刻一首四言诗(偶有五言句),记载某秦王狩猎于岐山山麓之事,故又名《猎碣》。全文七百一十八字,均为籀文,历代书家无不奉为典范,碑学大家吴昌硕等更是“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由于长期“散弃于野”,唐人发现时,石鼓已有损泐,十鼓的排列次序、文字的考释后人也是众说纷纭。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仅存二百七十二字。拓本最早为安国收藏的三个宋拓,后流失海外,国内仅有明拓本。上海博物馆所藏“黄帛本”,应为明代较早的拓本。
原石毁于靖康之乱的《大观帖》,拓本流传亦甚少,明时已难得完本。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大观帖》卷一则为宋拓本,曾经朱彝尊、蒋祖诒、褚德彝等递藏,因未见著录,故不为世人所知,或为海内孤本。《大观帖》卷七卷八曾经为杨中讷、彭志杰、汪宝礼、吴云递藏,可与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故宫博物院藏《大观帖》卷八并美。
除了碑帖本身的价值外,各拓本的名家题跋也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间蕴藏着前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对碑帖内容和刻拓源流的考证以及版本优劣的比较,为学界贡献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晋唐四楷帖》,包括《黄庭经》残字、《护命经》残字及《洛神十三行》两种,均为鲜见之本,曾经翁方纲、杨继振、汤贻汾、邵松年等人递藏,堪称一绝。《董美人墓志》为徐渭仁拓本,乃吴湖帆旧藏,“淡墨笼纱,真如蝉翼”,被吴湖帆推为“原石第一精拓”,前后观款题跋近六十人,为之增色不少。《皇甫诞碑》为北宋拓本,李慎、邵松年旧藏,棱角分明,字口清晰,堪称最旧最善之本……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在没有照相和复印技术的年代,碑帖拓本流传稀少,成为收藏界不轻易示人的秘宝。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对馆藏碑帖收藏的整理、研究、出版重新予以规划和组织,冀望尽快向社会展示其整体面貌和独特价值,也加快合理利用的步伐,让这些民族瑰宝能为大众所亲近和分享。《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的整理出版,是近年来金石碑帖出版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选题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同时也列入“上海博物馆典藏丛刊”——该丛刊致力于打造成传播中国文物、文献和文化的优质资源库。
照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作者:李婷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柳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