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咏美丽山河,探索中国交响

文 | 高建
记得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某个上午,笔者参加了一场由指挥家张艺执棒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艺术普及音乐会,现场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古典音乐的资深受众,甚至不乏首次亲历交响音乐会的朋友和来京旅游的游客,演出的作品则是“芭交”去年首度推出的大型原创交响乐《交响京津冀》。看到这样的曲目安排我一度惊叹于演出策划者的勇气,这种舍弃了“梁祝”“黄河”“春之声”“多瑙河”而选择全场中国新作品的安排是否过于大胆?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虑的,在指挥家张艺简短生动的演前导聆和乐团艺术家的倾情演绎下,音乐作品中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京剧与交响的融合、京韵大鼓与天津快板的闪现,不但让全场观众聚精会神,甚至在每曲奏毕后爆发出超过一般演出的热情喝彩,“芭交”这一次重要的艺术探索确实是成功的。正因为如此,当同样的组合在9月24日登台国家大剧院,呈现乐团的第二部原创大型交响乐——以致敬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美丽山河》首演时,坐在观众席中的笔者抱有的期待是加倍的。
《美丽山河》由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作曲系主任施万春率领中国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团队禹永一、王月明、谢文辉、阮昆申创作完成,依然延续《交响京津冀》的艺术追求,力求以交响音乐的创作语言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对现实主题的观照。作品由交响序曲《大地》、交响音诗《新疆掠影》、民族器乐与交响乐队《鼓瑟笙鸣》、管弦舞曲《欢歌》和尾声《美丽山河》5个部分组成,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聚焦内容都涵盖极广、富于新意,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曲家王月明创作的交响音诗《新疆掠影》中,配器上的匠心令人印象深刻,铃鼓的敲击和巴扬手风琴独特音色的加入,让浓郁的新疆风情随着音乐摇摆怡然飘来,宛如一字排开的驼队行走在美丽的天山脚下。在作品开篇,作为色彩铺陈的竖琴和马林巴,在乐曲的尾声中反而短暂化为了旋律乐器,承接了音乐主题的再现,效果卓然。
作曲家谢文辉创作的民族器乐与交响乐队作品《鼓瑟笙鸣》堪称当晚演出的一大亮点,作品以协奏曲的体裁实现了笙、琵琶、民族打击乐三组带有鲜明中国气质的领奏乐器与交响乐团的深层对话。基于作曲家对民族乐器的高度熟悉,三位独奏家在作品中充分挖掘了各自乐器的表现力。笙演奏家王磊在带有鲜明现代音乐风格的语汇中展示了卓越的演奏技巧,复杂的切分节奏和迅捷的力度变化传递出远古时代文明的粗粝;琵琶演奏家李佳将名为“涟漪”的第二乐章诠释成静谧的凝思,乐章结尾三声弹挑饱满剔透、妙不可言;打击乐演奏家范妮更是在中国大鼓、云锣、排鼓等众多乐器间从容切换,手掌拍打鼓面和琴弓拉动水琴的独特音响伴随着乐团铜管声部吹奏的“信天游”主题,共同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整部作品的主要呈现依托于三管编制的交响乐团,除打击乐外鲜有使用特色乐器,这说明创作者已经提前构想了未来在不同规模、不同国家的演出中的适应性。而以作曲家禹永一所写交响舞曲《欢庆》中四段性格迥异、节奏鲜明、快慢交织的民族舞蹈为代表的众多音乐片段,显然更是“中芭”自身艺术传统的延续,未来甚至可能直接作为舞蹈音乐使用。这种谋篇布局的意识,恰恰是值得许多艺术机构借鉴的。
对于一部首度亮相的大型原创作品而言,评价乐团的演绎总会因缺少参照和对作品的基本熟悉而显得困难。但在笔者看来,文学家纳博科夫对作品评判的观点也许极为适用:“如果一个作品不够成功,评判者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辨析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它成功了,请相信我,它在各方面都一定是优异的。”现场的观众已经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于指挥家和乐团的喜爱,还需要更多的言语去着意夸赞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