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服从》丨风君解读
关于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德裔犹太人,20 世纪著名心理学家。他不仅是精神分析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也是极富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善于将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人的社会行为分析,因此也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逃避自由》《爱的艺术》《论不服从》等等。
关于本书
《论不服从》是弗洛姆去世以后,由他的遗孀安妮丝·弗洛姆将他身前发表在期刊上的多篇相关论文汇编整理而成,其中不仅有关于服从和不服从态度这个主题的集中论述,还包括了对不少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
核心内容
一味服从或者一味不服从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我们应该有所服从,但也要有所不服从,应该建立并服从自身的信念,但也要学会向权威说不,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我的健全和社会的进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是《论不服从》。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他在书中指出:一味服从或者一味不服从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并服从自身的信念,但也要学会向权威说不,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我的健全和社会的进步。
从古到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各种伦理观念往往都在强调服从,认为服从是一种美德,不服从是一种恶行。比如儒家提倡忠君,就是服从君王,又提倡孝道,就是服从父母;而基督教也一样强调顺服,对象不仅是上帝,也包括现实中的国王、祭司、领主、家长等等。不过到了近现代,这种观念又被推翻,启蒙运动提倡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不能盲从权威,也就是我们今天也常听到的批判精神。可问题是,不盲从是不是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服从呢?好像又不是这回事。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服从什么,又不服从什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才能贯彻自己对服从和不服从的信念?就让我们听听本书作者弗洛姆是如何论述的吧。在本书中,弗洛姆指出,一味地服从和不服从都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有所服从,但也要有所不服从,我们服从的是符合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社会目标,不服从的是权威的灌输和偶像的教条。
这本书的作者弗洛姆,不仅是重量级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精神分析领域,他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继承者之一,和弗洛伊德并称为“大小弗”。而在社会学领域,他也是西方当代重要思想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这个法兰克福学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发展而来的一个学术流派,他们的学术理念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较大影响,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弗洛姆也是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所以,他的理论融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兼采两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特别善于把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在人的社会行为分析上,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他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名作,比如《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等。
这本《论不服从》是弗洛姆去世以后,由他的遗孀安妮丝·弗洛姆将他身前发表在期刊上的多篇相关论文汇编整理而成,其中不仅有关于服从和不服从态度这个主题的集中论述,还包括了对不少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这在弗洛姆的作品中是比较特别的。
在《论不服从》这本书里,弗洛姆主要探讨了这么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论述服从和不服从的关系,以及不服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第二,是剖析当代工业社会的问题所在;
第三,是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探讨我们该如何克服当代工业社会所带来的困境。
既然本书书名就叫“论不服从”,那我们就先从这个问题讲起:服从和不服从是什么关系呢?不服从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意义?
刚才提到,在古往今来的大多数社会里,服从是至善,不服从是至恶。不服从的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内疚、不安甚至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服从于一个权威才能让人感到安心。那么,是不是说服从对人类社会最重要呢?可是弗洛姆一上来却说,人类历史是从一项不服从的行为开始的。这是为什么呢?他在这里说的,其实是《圣经》里的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正因为没有服从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智慧之果,才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的后代也因此背负了原罪。在这里引用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你困惑:这只是神话故事,又不是真实的历史,怎么能把它当成人类历史的开端呢?再说,这个故事不是恰恰说明服从的重要性吗?
但弗洛姆认为,并非如此。首先这虽然是故事,但它的象征意义是明显的。伊甸园的生活象征着人类和自然一体的和谐状态,但这时的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还是一种朦昧的存在。只有当他们不再服从自然的戒律,割断和自然母亲相连的脐带,才能迈出独立和自由的第一步,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开端。所以所谓的原罪,其实并不是让人堕落,相反,人只有走出伊甸园,才能发展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正是因为不服从的行为,人类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违反诸神的禁令,盗取天火,这才让人类文明绵延不绝。这个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也是一个象征,他的原型其实就是人类历史中那些敢于对权势说不、敢于突破保守权威的勇敢者。弗洛姆在书里把这些人称为先知。先知也许会因为自己的不服从而受苦受难,甚至牺牲生命,比如普罗米修斯被宙斯锁在悬崖上,比如苏格拉底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而被逼服毒自尽,又比如耶稣因为反对当时陈腐的教会和权贵而被钉上了十字架,但正是他们的牺牲,推动了人类的精神不断进步,他们的行为让自己流芳百世。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难道作者要说不服从是一种美德,而服从就是祸害?如果你这样认为,那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比如有些年轻人以不服从为荣,父母学校让他好好学习他偏不学,不让他抽烟他偏抽,以此证明自己的独立,这样做对不对?显然不对。对此,弗洛姆有一句经典的评语: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服从,这是一个奴隶;而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不服从,这是一个暴民。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服从和不服从其实是相对的,你服从一个原则,就必然要不服从和它矛盾的另一个原则。比如那些先知,他们选择不服从压抑人性的禁令,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服从了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吗?所以,一味服从或者不服从都是错误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服从什么,又不服从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服从做一个辨析。弗洛姆认为有两种形式的服从,一种是非自主性服从,意味着人放弃了自主权,而让外部的人物代替自己去判断,所以这是一种屈从行为;另一种则是自主性服从,也就是不屈从于他人,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判断,这是对自我的肯定。毫无疑问,弗洛姆要批判的,是非自主性的服从。但是,是不是服从他人就一定意味着非自主性的屈从呢?这也是值得探究的。弗洛姆认为,这还要看我们服从的对象,也就是权威,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所谓理性权威,是指这些权威和我们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遵从这些权威,可以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老师对于学生就是理性的权威,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辅导学生成长,这个过程也让老师自己获得成就感。理性权威的指导本身是遵从理性的,所以我们可以接受他们的教导而不需要违背自己的原则。而非理性权威,和我们的利益其实并不一致。比如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中,奴隶主想的是尽可能剥削奴隶,而奴隶呢,则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双方是对抗关系。这种非理性的权威,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武力和蛊惑。说到这,其实我们就能明白,弗洛姆批判的是对非理性权威的非自主性服从。而只有对非理性权威的不服从,才是一种美德。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些先知,他们不服从的其实就是压抑和贬低人性的非理性权威,而他们的挺身而出,也让自己成为了理性权威的代表。
那有人会说,是不是自主性的服从就是服从自己的良心,不服从权威呢?对此弗洛姆认为,其实我们的良心也一样分两种,一种是权威主义良心,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惧怕外部的权威,比如他的父亲,所以通过接受这种权威的命令和禁忌,把它内化到了自己的人格中。所以这种权威主义良心归根到底还是外来的,一样可能是非理性的。而另一种呢,是人本主义良心,它指的是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声音,它出自人的本能认识,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道,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只有遵从这种人本主义良心,人才能实现发展和完善。
可惜的是,弗洛姆认为现代人身上人本主义良心的影响正在减弱。我们不仅倾向于服从权威,不管他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而且体验到的良心也大多数是权威主义良心。这是为什么?对此弗洛姆认为,因为这种服从会带给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让我们不再孤独无依,为了这个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弗洛姆所提出的著名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但是,这种和权威结成一体的状态会损害个人的独立性,而它带来的所谓安全感也只是一种幻觉罢了。就像奴隶为了安顿自己,甘心依附于奴隶主被他剥削,可奴隶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随时抛弃奴隶,根本不管他死活。所以,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成为完整的人,就要学会不服从,学会辨别哪些权威是理性的,而哪些不是,并敢于对非理性权威说不。这需要勇气,因为你可能会因此忍受孤独和罪责,但这也是迈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那么在第一部分呢,弗洛姆对服从和不服从行为进行了论述,他根据服从行为是否是自发的,把它分成了非自主性服从和自主性服从,根据服从对象的不同,区分了理性权威和非理性权威。弗洛姆所批判的是对非理性权威的非自主性服从,他提倡的是对这类权威的不服从。
在弗洛姆看来,保持批判和不服从的能力是如此重要,不仅个人的独立和健全要依靠这种能力,而且人类文明是不是能有美好的未来,也一样要看我们是否秉持这种能力。然而,人类正在丧失不服从的能力,所以他也说了,“虽然人类社会从一项不服从行为开始,但有可能因为服从行为而画上句号。”他又何出此言呢?这就要从现代工业社会的问题说起。所以在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看现代工业社会的问题在哪里,它怎样让不服从行为消亡,对此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说到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不解,如果说古代或者中世纪的人缺乏不服从的能力,只能对皇帝、封建领主和教会唯命是从,那大概可以理解,但从文艺复兴以来,人们不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推翻旧权威、来倡导独立和自由吗?现代人不应该比以前的人更独立,更自由,更敢于说不吗?为什么弗洛姆却说现代人丧失了不服从的能力呢?因为在他看来,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从各方面削弱了人的独立性,塑造了病态的社会性格。在本书中,他主要论述了两种病态社会性格。
首先,现代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形成,把人异化成了“组织人”。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一台不停运转的大机器,而个人就像是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存在的目的就是维持机器的运转。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场景,可以说是对此的生动体现。在这样的体系里,个人必须服从政府、企业和各级官僚组织,服从各种绩效报表、生产管理章程、资格认证,他们的功能就好像一台按照预先编程运行的计算机一样,于是人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物体,变成了统计学的数字。这样的组织人,崇尚循规蹈矩,害怕出格,害怕脱离群体,对权威的服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反应。对此可能有人质疑,这样一个体系里,好像也没人是被迫服从谁啊?而这恰恰是工业社会的独特之处,它没有一个公开的权威,比如国王或者教皇,这个社会里的权威是看不见的。比如工厂里追求效益最大化,因为这是所谓经济规律,对此谁又能说不呢?谁能反对经济规律?所以人们就有了一种幻觉,觉得自己的所做就算是服从,也是自觉自愿的,可实际上,是他们不得不服从。
另一种工业社会中常见的病态社会性格,就是“消费人”。这种人并不像以前的财主一样追求占有物质,而是努力去消费越来越多的物质,不管是烟酒、美食,还是书本、知识,甚至是性,在他们看来都是消费品。消费人的特点就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没的时候想要有,有了还想要更好,于是他们追求不断升级换代,疯狂购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吗?弗洛姆认为并不是这样,他指出,关键还是大工业时代把所有人都变成机器齿轮的做法,让人们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控制力,但又找不到反对的对象,所以他们表面上虽然没什么不正常,但内心深处其实感到无奈、空虚、焦虑、孤独和烦躁,只能用不停的消费和购物,来补偿内心深处的压抑和焦虑。消费人把刺激和兴奋当成了愉悦和幸福,把物质舒适当成唯一的满足途径,把追求无止境的欲望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消费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商品,但却没有办法对消费说不。就像老鹰乐队在那首脍炙人口的《加州旅馆》中唱的那样,“你可以随时结账,但永远也无法离开。”可惜的是,消费虽然可以暂时满足欲望,但永远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
以上就是弗洛姆在第二部分给我们描绘的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图景:这个社会以巨型工厂的方式把人们组织起来,要求人们听从组织和权威的指令,彼此就像齿轮一样顺畅啮合,至于满足需求的方式,只有不停消费。这个社会把物质放在第一位,而人就好像行尸走肉。有创造活力的、能独立思考的人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娱乐至死的消费人,是跟着官僚指挥棒转的组织人,人们只会空谈自由个性,但其实什么也不是。
这样的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吗?弗洛姆认为肯定不是,因为这种社会虽然表面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实际上依然压抑了人的自我发展与健全的期望。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机器,他们丧失了批判和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对自身和同类生命的同情和敬畏,于是贫富悬殊扩大,核战争阴云笼罩,可人们对此却越来越漠然。他们只知道消费,但不断的消费也意味着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于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人类的前景恐怕堪忧。
认清了西方社会的弊病后,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们就接着探讨怎样才能保持不服从的能力,从整个社会来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从我们个人层面,又该如何在这个社会贯彻自我发展和健全的道路?
刚才说到,西方工业社会现在走的道路,是将人类导向灭亡的道路,那么,我们有没有另一种选择?弗洛姆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他在本书中大力倡导的,不同于西方工业社会和苏联集权社会的第三种方案。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才是最高的价值,而不是财富。人们不追求拥有一大笔财富,因为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这个社会要消除极端贫困,因为贫困会妨碍人的全面成长,但也要消除极端富裕,因为过多的钱财只会让人变成贪欲的奴隶。人们要从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所以不应追求消费的最大化,而是消费的最优化,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而是让消费满足人的真正需求,也就是过上更为完整、也更为丰满的生活。这条道路,就是他所说的“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说到这里,一些熟悉弗洛姆的朋友可能要不禁感叹,弗洛姆对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批判确实一针见血,但是他给出的解决办法,却总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什么健全社会,都太虚无缥缈,太高大上了,现在又说什么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感觉还是一个套路,就算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基于当前现实的目标和建议呢?你别说,在这本《论不服从》里,还真有这方面的内容。弗洛姆明确提出,这种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产力的最大化,而不是经济生产力的最大化,是建立人支配资本,而不是资本支配人的体系。当然,这个终极目标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我们也还有一系列的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书中甚至罗列了不少具体的施政纲领和建议。
比如,我们如何摆脱组织人的身份困境?弗洛姆给出的药方是保证最低收入。也就是不管一个人是不是工作,都会给予他足够维持基本生活的经济收入,让他不必为生存所迫而不得不接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和指令。弗洛姆认为,自古以来,人类历史大多数时期都信奉“不劳动者不得食”,这种观念积极的一面是要求人们自食其力,但消极的一面是,用饥饿的威胁来迫使每个人遵从社会和组织的指令,不敢越雷池半步。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组织,也就没有了不服从的底气,而如果保证每个人的最低收入,就可以让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独立。同时,保证最低收入也意味着人们可以缩减工作时间,这样就会有更多时间思考一些严肃的人生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我的价值观之类,而不是下班之后直接累得瘫倒在床上,这也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当然,这个问题向来有着巨大的争议,最大的一条质疑就是:这是不是在鼓励不劳而获呢?如果工不工作都可以拿钱,那谁还会工作?也就是说,保证最低收入,会不会降低对工作的激励?对此弗洛姆倒不这么悲观,他认为,要让人们投入工作,不应该仅仅依靠工资收入这样的物质激励,应该从自尊心、社会认同以及工作本身的乐趣这些方面去入手。也就是说要建立一种社会风尚,让人们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同时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弗洛姆说,人并非天生懒惰,实际上闲着不动才会觉得难受。现代人之所以觉得不工作就是快乐,恰恰是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而之所以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又是因为怕丢了工作没饭吃。所以保证最低收入,可以让人们更多以兴趣为出发点来对待工作,也就更能从中获得成就。而且,最低收入只是保证基本生活,它不会鼓励消费最大化,而是会促进消费的最优化,让人们更关注自己真正的合理需求,这对于破解消费人的身份陷阱也很有用。
当然,这种做法要实现,只能是在经济富裕的社会,还在为温饱奋斗的社会是没条件实施的,不过,如今工业化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富足,所以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不可能。事实上,从2016年起,北欧高福利国家中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每个国民每月都能领到500欧元左右的基本收入。这场弗洛姆在半个世纪前就倡导的社会实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你对此还是心存疑虑,不过也不妨抱着宽容的心态,拭目以待吧。
如果说保证最低收入是社会层面的决策,那么从我们个人层面来看,又可以做什么来抵御社会的不良侵蚀?比如,怎样才能摆脱消费人的陷阱?弗洛姆给出的方法是,要对事物产生兴趣。你不应该仅仅购买、占有和消费一样产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事物中。兴趣的对象不一定是商品,它可以是一个孩子、一盆花、一本书、一个人或是任何东西;兴趣也不应该来自社会灌输的虚假念想,比如“成功人士应该打高尔夫”,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像人们去听一场音乐会,有的人觉得演奏精彩,是因为他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内心被深深打动,而有的人也说演奏精彩,只是因为别人都这么说,所以他虽然没感觉但也以为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只有前一种才是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能够帮我们对抗无聊,建立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摆脱对消费的依赖。
在老年人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那个人啊,拼命工作了一辈子,除了工作都没点兴趣,结果退休之后,一天到晚对着电视发呆。这大概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情景。对此,有人可能会说,我现在还年轻呢,考虑这个有点太早了,其实未必如此。弗洛姆在本书里曾经预言,随着自动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会越来越短。而近些年人工智能取得的进展,是不是会让这种趋势进一步明显化呢?虽然退休年龄延迟了,但人们将来的总工作时长也许真的会越来越短,所以我们的闲暇时间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兴趣,如何消磨时光?另外,培养兴趣也需要时间,如果在年轻时已经养成了疯狂消费的不良习惯,到老了再去改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兴趣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社会里找回自我的良方。
说到这,《论不服从》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最后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作者指出一味地服从和不服从都是错误的,应该有所区分,他所倡导的,是对非理性权威的不服从。
然后,作者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正在丧失不服从的能力,在生产领域,人被异化为组织人,而在消费领域,人被塑造成消费人,这两种社会性格都趋向于服从权威,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不利于人格的健全。
最后,作者提出建立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才能让人实现全面的发展。他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可实施的近期目标,比如在社会层面,应该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存权,这样才能避免人们因为饥饿的威胁而依附于组织和权威。而在个人层面,应该致力于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在工作中,兴趣可以让你更有成就感;在生活中,兴趣也可以让你摆脱消费主义的魔咒,重新找回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撰稿:风君
脑图:刘艳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