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复性、功遂身退”两大思想?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20 复性思想复性思想是《道德经》的根本思想。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第16章)。老子的修法是游天地之始,就是恢复倒万物未显形之前。

复性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归根,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早年下南洋的华人都抱有“叶落归根”的人生信念。第二步是复命,就是恢复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前,就是道生一的奇点,此时命可以重置,重新设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冲气以为和的时候虽然未显形,但种子已经播下,命也已经确定,这时的“无形”离有形已经不远了。因此复性工夫还要继续前行,直达道生一。在复性工夫之前,首先培养自己的同情心,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君子,具有贤善人格。

老子说:“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63章)。这是一句非常关键的教言。世人要恢复自己的玄照妙心,只有玄照妙心才能玄照宇宙万物的无分别性。

世人的分别心把自己带离了道生一的无上妙境,带离了冲气以为和的妙境,世人离家已经走得很远,必须原路返回了。复性就是原路返回,这条路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复性大道

唐朝李翰的《复性书》喊出了儒家复性的口号,大儒二程朱熹王阳明都回到复性的修行路上。儒家复性是修复人和,老子复性是修复道和,差距还是十分遥远的。

儒家心中有我执,有君君臣臣的等级执着,天和、道和是不可能获得的。老子是平等主义者,“朴散则为器”,即使侯王也是真朴的碎片,没有高低贵贱。《道德经》的复性思想是极为彻底的。

21 功遂身退 。这一思想成为很多华人成功人士的追求。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9章),这句话成为几千年中影响最大的成功人士的人生格言,并付诸实践。

范蠡是第一个实践功遂身退的政治、军事家和商人,乐毅是第二个功遂身退的政治家、军事家,张良是第三个著名的功遂身退的政治家、军事家功遂身退与返朴归真有很大的共同性,乐毅家族是秦以前老子思想的传承者,张良家族是汉以后道教的创教者。

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写了《老子想尔注》,与《道德经》一起成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可惜敦煌石窟中只找到了上半部。今天进入文明社会,成功人士退休投身慈善事业是功遂身退的一种新形式功遂身退显然包含了适当时机退休的内涵。

功遂身退是成功人士的最合适的人生规划,大部分成功人士做不到古代印度修道士50岁以后离家林居,70岁以后遁世的梦想,选择退休做慈善也很美好。俗世成功人士在做善事中度过此生的后半段时光是复性的初步成功。

不居功是《道德经》反复宣说的教理。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第77章)。

儒家几乎没有提到成功人士如何对待自己成功的问题,也许俗儒(与真儒相对)认为享受人生奋斗的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享受君王的恩宠,享受美名利禄是合理回报。但老子显然是“法天法道”,并不赞同这样的逻辑。

追求恩宠、美名利禄也是争,只是带着白手套的争,文雅一点而已。老子对世人的欲望有深刻洞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斩断欲望的根,弃绝这个身体,弃绝野蛮般狂奔的欲念,才能彻底断绝欲望,不会复燃。

不居功,不欲见贤对几千年的官场是一剂清醒剂,促进团队的和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不居功是美好的人生态度,只有不居功才有可能返朴归真,才能修复玄照妙心,获得无上妙境(众妙之门)。居功与玄照妙心的无上妙境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