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勇/车马无声书自香
扬州的巷子青砖垒就,是窄窄的,高高的,抬头看天,只能看到一条明亮的线,如高墙大院一般,幽深之极。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还能看到有苔藓正旺盛生长,恍若置身于久远的年代。巷子的拐角处,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那儿做针线活儿,一缕阳光不知道从那儿照射过来,不偏不倚地映射着老太太布满皱褶而福态的脸,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剪影。
沿着槐树中巷一路向西而行,曲曲弯弯的走了五、六分钟的时间,拐向一条名叫安乐巷的狭窄巷子。同样是曲曲弯弯,同样是巷墙深深,一路走来,会有那古老的行业一一闪过,磨剪子的,卖糖糕的,还有那个初入巷子时看到的做针线的老太太,大家在巷子里侧身相遇,又一次侧身而过。陪同我们的导游是位漂亮的小姑娘,费了好大的劲儿,问了好半天的路,才知道安乐巷有一个叫“朱自清故居”的地方。幸亏是扬州人,如果是外地人,即使是知道在安乐巷27号,这曲曲弯弯的巷子能把人绕迷,怎么能找到?
就这样,我们在小姑娘款款吴侬语中,走进了朱自清故居。
扬州的民居不似中原的院落,主人总是要修建得宽宽敞敞的,大大方方的,恨不得把院子里栽上各种各样的树木,挖掘成一处处的池塘,把原野里的风景全部照搬过来,可以在家中享受野外的风尚;扬州的民居小巧玲珑,院墙总是高高大大的,房间的格局小却非常实用,房与房之间紧紧相连,几乎没有个喘气的空间。院中也有山有水,几块石头堆沏在一起,便成了浓缩的山,石头上种些苔藓碎草,刹那间成了画家手中的泼墨写意。水是滴水蕴涵大海之法,那假山下总是要贮蓄着水,时间长了,便长出些绿意的水藻来,和那假山青白的石,绿的草、苔藓融合在一起,闭目暇思时,就有了山的伟岸,水的温柔。
朱自清故居内也是如此摆设。进得门来,即可以在院墙的角落看到一株葱葱郁郁的植物来,有人说那是梅,那种春天里开得灿烂红红火火的梅花。现在是秋天,无缘得见她红火的春天,只是留一抹绿悄悄地生长着。不仅是有绿的梅,还有缠绕在透花墙上的藤,粗大的身躯把那青色的瓦当箍得裂纹,几乎要化作泥土了。
整个朱自清故居内只有我一行三个人,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们几个人的脚步声,不,脚步声哪敢放肆地发出来?这个院子里曾经诞生了中国最为伟大的散文家,没有娇柔的造做,也没有亦唱亦和的趋炎附势,只有娓娓而谈的倾诉,以及纤纤细细的贴心,把个中国近代以来的文章之千秋大业写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人超越。
放轻呼吸,慢慢地行走在朱自清故居内青砖铺地的甬道上……
年轻的时候,特别爱读先生的《背影》,至今一些段落还记忆犹新,“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是先生的《背影》引导我走上了文学之路。不过,如果说让我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先生的《背影》,我还真的评价不上来,只是……多少年后,我的父亲老了,因为家贫,我从老家淮阳到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市打工以养家糊口。坐上客车离开车站后,我看到了父亲站在路边身影,突然明白了先生的这段文章立意。之所以能感动我,因为这段文章描述了一个儿子眼中看到的父亲,没有任何的做作,只有实景实情的描写,才会如此动人。
先生祖籍绍兴,也算是小有富余人家。先生6岁的时候,举家迁居到具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那个时候,扬州如繁华的都市一样,不仅是物质丰裕,而且南来北往的文化在这里汇聚,成就了无数的江南才子。从1903年先生随父亲来到扬州,到1946年全家迁出扬州,先生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不仅继承了父亲深厚的儒学渊源,扬州的秀山丽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了他,培养了先生平易的本性和向往自然之美的情趣,孕育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
行走扬州,每一条古老的巷子里都有风流遗韵飘逸,让每一个来扬州的客人为之流连忘返。在别名“寄啸山庄”的何园,我感受到了扬州的繁华,以及游人如织的鼎沸,而朱自清故居则依然是窄窄的巷子、黑漆漆的门,显得极其冷落,和别的景点比起来,这儿确实是车马无声游人稀。但是,我在这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尽管没有红尘俗世的喧嚣,也没有佛家道场的木鱼声声,有的,却是陈年的书香,传承于世的文学大家风范!
作者简介:
贾国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行为证据》杂志社主编,新媒体《行参菩提》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测出的不仅是心跳》、《谜底就在现场》、《致命谈判》、《命案现场》、《神探》、《大测谎师》、《市长命案》、《市长夫人》等,以及散文集《立地成佛》、《心止即岸》、《行参菩提》等。创作、投拍了《命案现场》(20集)、《捕狼人》(20集)、《完美指控》(30集)、《博弈》(30集)、《糊涂县令郑板桥》(36集)等电视连续剧、系列剧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