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下古镇
游河下古镇
□骈国华
近年来,河下古镇名声鹤起,成为淮安市区闻名的旅游景点。
我们一行七八人在古镇正门前下车。迎面一座仿古牌楼,飞檐翘角,中门上方“千年古镇河下”六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映射出古镇的历史沧桑。
我们沿着一条石板路进入古镇。石板都是青褐色的,表面历经千年时光的打磨,有的光滑,有的斑驳,见证着古镇的历史变迁。两边商铺、人家多为两三层小楼,青灰色的古砖墙面,门前廊柱挺立,屋顶小瓦成垄,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在“岳家茶馓”店铺前我们驻足。店主是个五十多岁弥勒佛般的胖老头,他笑眯眯地对我们说,河下麻油茶馓是淮安茶馓中的佼佼者,我们岳家茶馓是百年老店,清朝时是贡品专店,盛名远扬。可以先尝后买,不买也可以品尝。我很欣赏他的待客态度和经营理念。我们中的不少人都买了一两盒,现场开盒品尝,香脆可口,的确名不虚传。
当地一位做过文史工作的老者,是个热心人,知道我们几个人都是第一次来河下,便主动向我们介绍说,河下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出了55名进士、110名举人,还出了个文状元沈坤。这里还是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的诞生地。是啊,河下古镇之所以成为传奇,我以为就是靠了这许多深厚的人文内涵。曾经无数人中豪杰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古镇的土地、古镇的河流、古镇风格独特的建筑,古镇才有了魂魄,才有了传奇,才有了令人赞叹的过往。这就如山东的岱宗泰山、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秦淮灯影……如果没有孔子、苏东坡、董小宛……泰山将会是怎样的泰山?西湖将会是怎样的西湖?秦淮将会是怎样的秦淮?我想那不过是抽离了灵魂的木石死水,雕梁画栋。何况小小河下乎!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重点游览了文楼和吴鞠通中医馆两个景点。文楼雕梁画栋,精致幽雅。门面不大,宽不到两米,横匾上“文楼”两个大字十分醒目。门前两边的廊柱上写有一副“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的对联,道出了文楼是何去处。文楼是为纪念河下的文状元沈坤而建。那个年代,常有文人墨客在文楼下对对子赌酒,谁输谁请客,乐不可支。院内廊柱上“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的联句出自河下一个村姑之口,竟然难住了南下巡游到文楼的乾隆皇帝和才高八斗的纪晓岚,可见古镇文化底蕴之广博深厚。文楼蟹黄包也很有名气。史料记载,周恩来总理小时就常坐船来吃。我想,也许我脚下所踩的这块地砖上就曾留有伟人的足迹呢!
出文楼,过干鱼巷,进入湖嘴大街,一股酱味鲜香沁入肺腑。这酱香来自始建于乾隆十年的王家酱园。顺着路人手指的方向看去,路前方左侧一大院内几十口大缸并列排开,上面都盖着竹编大斗篷。她说,这里的酱油货真价实,供不应求。路旁的小门店就有的卖,味道的确好。
前行不一会儿便到了吴鞠通中医馆。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专注中医,成就斐然;他悬壶济世,德高望重;他无私奉献,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中药方剂。整个中医馆由节华堂、会英堂、同心堂、医翠馆、踞花楼和中药房组成。节华堂门厅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秉超悟之哲,怀救世之心”,是河下人道光帝之师宰相汪廷珍所书。在建筑旁边,有一花园,种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中草药植物。吴老先生对医学和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令我们敬佩叹服。
出湖嘴大街尽头,骄阳当空,时近中午。我们拾级而上,来到里运河堆上,里运河内舟船来往争流。站在河堆上回望古镇,那一街一巷一匾一门楼都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河下往日的繁华,璀璨的文化。
河下古镇因漕运、盐运而兴。早在明清时,古镇就是南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贾商云集,十分繁华,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明初大学士丘浚途经淮安河下时留下诗句:“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这是古镇当年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后因漕运、盐运改道而衰。如今,又因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而得到保护开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作者简介:骈国华,一个退休十多年的省农垦系统老同志。退休后,书香文字伴流年。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老年周报》《大江晚报》《江苏农垦人报》《智慧》《思维与智慧》《银潮》等报刊以及网络公众号《洪泽湖文学》《目耕缘读书网》《里运河》上发表千字左右的短散文4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