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将相和》排演始末

课本剧《将相和》排演始末

□郭其荣

上周一,学校下发“关于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这理当班主任的事儿,但该班班主任老师给本班教数学,他问我能否帮助完成这项任务,作为语文老师,我义不容辞地答应。

我决定选材《将相和》,以课本剧表演形式尝试经典诵读,因为一来我们正好学了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里的剧本《负荆请罪》;二来学校文件中通知了――只要属于国学经典范畴的是允许课本情景剧形式的;三来我想拿本次活动为契机,多锻炼班上学生,突破以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名或两名学生的诵读。

01

我安排相关学生央及其家长下载打印课本剧《将相和》稿件,同时我也在家中打印并初步考虑两份方案:1.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将相和》,2.五幕课本剧《将相和》。

翌日,牛刀初试的结果,前者方案太偏重于诵读,情景表演的空间几乎不能,而后者耗时太长,接近20分钟,这与文件规定的五分钟左右相比,明显不符。在台词中,且发现有流行语、广告语的穿插,违背国学经典的庄重神圣。

虽然两种方案全被否定,但给我带来启迪。能否将班上一位同学打印成稿的文言文剧本进行改编表演呢?但短时间内,担任旁白(兼报幕员)的两名学生即使背诵能力强,我也担心她俩在现场与其他同学的配合能否默契。

当断不断,再理还乱;该决不决,不为豪杰。经过和弟子们的探讨、商榷,最终在上周五我作如此决定:取现代文《将相和》的前两部分主要用来诵读,剧本《负荆请罪》(两幕)偏重于表演。正式定好方案后,我立马分工,学生明确各自任务。“蔺相如”这一角色,我多备了一个人选,下周一预演中,王灏和魏妍妍谁训练得扎实出色,届时谁就充当。

02

周一,同学们到校,我利用下午阅读课的时间进行了初验。

所选12名同学个个心情愉悦,精神饱满,精力专注,尤其作为旁白诵读的姚春和及搭档张莹萱,她俩镇定自若倾情投入。一个诵毕“完璧归赵”之后,一个接上诵读“渑池相会”,有张有弛停顿适度,让表演者随机而有节奏地展开下一个故事情节。待到“负荆请罪”,姚、张二人则一人一幕报幕。与此同时,其他两组人员(秦王、赵王及大臣,蔺相如、廉颇及侍从、侍卫)板块分明,表演很紧凑。

班内演试中,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极多:1.道具不充分,“和氏璧、缶、瑟”简单随意,甚至将毛笔、信封、纸张等尚未准备。2.扮演者的表情、台词中的重音过于平淡而少顿挫,缺乏随机应变。3.个别演员表达时极容易忘记交替使用的话筒,身体动不动就背对着观众。

好在我这个“导演”老有经验,能及时调整,多少体现出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当训练场上“角色”们遭乱时,我的脑海立刻浮现出船长的伟岸身躯,脑际回旋起船长铿锵有力的发令,于是我也就在讲台上巍然屹立、冷静应对……啊哈,我可没有把我的孩子们当成德国鬼子看待,反而视他们个个为杰奎琳和雅克!

我特别强调了难点――“廉颇(苟良宇饰)”的表演变化――在边关防守策应,后来居功自傲,进而伺机侮辱蔺相如的心路历程,这些都需随时完成;重点是其知错就改的光辉形象的再现。我叮嘱苟良宇将对话中“才疏学浅、老迈昏庸、深明大义”这几个关键词要把控好,表述时得清晰高昂、一字一板。

03

周三整个下午,为四―六年级的经典诵读。周二下午,作为活动中一―三年级组的评委,我恰巧能利用这个机会发现先前诵演的优缺点,便于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打分任务一完成,我飞速奔进教室,在临放学前夕,又将本班的节目进行了演练。根据低年级组的实况与效果,我就话筒扩音、背景音乐播放(我们的是《十面埋伏》)等如何在场地操作、应急处理,细致入微地做了要求、提醒并预案。

作者简介:郭其荣,字向柏,号民心斋主,甘肃通渭人。小学教师,中共党员。喜欢阅读、书法,爱静听音乐、闲时散步。遵中庸之道,愿上善若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