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形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上乘之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丽质美女,褴褛其衣”都不行。内容是灵魂,形式是外壳。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对仗)则组成了诗词的外壳。这儿仅就诗词格律中的对仗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对仗?
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
它在古典诗词中叫对仗,在现代修辞中叫对偶,在古代歌赋中叫俪词。
对仗一词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结对而出的现象。其实,它的渊源很早,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对句。《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对句就开了对仗的先河。
对仗的两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下面举例说明: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毛泽东)
以上三例,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同,意思都是相互关联的。第一例语义并列,第二例语义相反,第三例语义相承。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第五例都是省略谓语句,第六例都是主谓句。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二、对仗的规则
对仗中,出句和对句,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字数相等。
如:犁云锄雨永绵世泽,诵诗读书丕振家声 (海上桥王家老宅门联)
2、词类相同。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是动词相对应,“美”、“朝”、“家”、“国”是名词相对应。
3、词意相关。
相对的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相似的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相关的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
4、结构一致。
单音词与单音词相对,双音词与双音词相对,三音词与三音词相对;句子结构也应该一样。如“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中,“柳絮”与“桃花”相对,“打”与“吹”相对,“连夜雨”与“五更风”相对;出句和对句都是主-谓-宾结构,且主宾倒置,强调、突出了“柳絮”和“桃花”,实际应该是“连夜雨打残柳絮,五更风吹散桃花”。再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个句子都是省略了谓语的。
5、平仄相对。平仄要相对,不能相粘。如:
身 无 彩 凤 双 飞 翼,心 有 灵 犀 一 点 通。 李商隐《无题》
─ ─ │ │ ─ ─ │ ┼ │ ─ ─ │ │ ─
6、没有重字。对句不能和出句有重复的字,本句内不限制。如: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情况,在词中可以,律诗中却不行。
为了说明律诗对仗的规则,这里再举几个例子看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咏怀古迹》中: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秋兴八首》中: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杜甫《秋兴八首》中: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杜甫《新秋》中:蝉声断续悲惨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毛泽东《送瘟神》(其二)中: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到韵山》中: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毛泽东《登庐山》中: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些律句,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几种特殊形式的对仗:
其一,数目对。象“三山”、“一水”、“三峡”、“五溪”、“万里”、“百年”、“九派”、“三吴”,其中前边的字都是数词,因而构成数目对。
其二,颜色对。象“青天”、“白鹭”、“红雨”、“青山”、“红旗”、“黑手”、“黄鹤”、“白烟”,其中前边的字都是颜色,因而构成颜色对。
其三,方位对。象“西望”、“东来”,其中前边的字都是方位,因而构成方位对。
其四,专名对。象“五岭”、“乌蒙” 、“金沙水”、“大渡桥”构成专名对。
其五,连绵对。象“逶迤”、“磅礴”构成连绵对。
其六,叠词对。象“泛泛”、“飞飞”构成叠词对。
其七,连用对。象“断续”、“高低”是反义并列连用词构成相对。
在律诗中它们都是各自对仗,一般不和别的词相对。
三、对仗的基础
词性的分类和字音的平仄,这两方面的知识是对仗的基础。
(一)词类:现代汉语中把词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根据对仗的要求,我们把它分为十三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连绵词、叠音词、专名词、连用词、代词、副词、虚词。
1.名词:
名词是一个大类,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①天文——天、空、日、月、风、云、雨、雪、阴、阳、气、烟、星、斗等;
②时令——春、夏、秋、冬、年、月、日、时、节、昼、夜、晨、昏、晓等;
③地理——地、山、水、江、河、川、海、城、峰、田、石、桥、泥 岭等;
④宫室——房、庐、楼、室、门、巷、街、墙、井、栏、庙、店、殿、庭等;
⑤器物——舟、车、钟、鼓、枕、剑、炉、杯、樽、尺、帆、香、瓶、灯等;
⑥衣饰——衣、裳、襟、领、袖、巾、冠、钗、簪、扇、杖、靴、袍、环等;
⑦饮食——酒、茶、饼、药、丹、餐、茗、酿、浆、饭、肴、菜、羹 蜜等;
⑧文具——笔、墨、纸、砚、印、书、剑、琴、棋、箫、卷、轴、册、毫等;
⑨文学——诗、书、赋、章、句、经、论、字、信、篇、歌、画、文、编等;
10植物——树、花、草、藤、枝、条、根、茎、叶、柳、禾、萼、蒂等;
11动物——马、牛、鸡、犬、鸿、雁、禽、猿、骏、蝇、凤、鱼、鸦等;
12形体——身、心、肌、肤、发、骨、眼、耳、鼻、颊、魂、声、音等;
14人事——功、名、恩、怨、愁、喜、妆、醉、梦、辞、爱、憎、谈等;
15人伦——父、母、兄、妻、夫、女、儿、姑、农、将、鬼、仙、贤等……
以上的名词分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例如“霜”归天文,而“冰”应归地理,但有时候不同门的却是常常并称:“天”和“地”,“雪”和“冰”,“风”和“浪”等等,虽然分属两门,对仗却是最工整。颜色词、方位词、专名词已从名词中分出,单独成类。
2.动词3.形容词:
这两种词性,古今完全相同,不举例了。值得一提的是不及物动词,就是后面不带对象宾语的动词,如“奋斗”。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
4.数词: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 千、 万、 两、双、孤、独、数(读shuò,屡次)、几、半、再、群、 诸、众等。
5.颜色词:
如黑、白、朱、碧、赤、橙、黄、绿、青、紫、苍、灰、红、蓝等。
6.方位词:
如东、西、南、北、中、内、外、里、边、侧、前、后、左、右、上、下等。
7.连绵词:连绵词只能和连绵词相对,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也不能相对。
譬如:
①名词连绵词:鸳鸯、鹦鹉、玻璃等;
②形容词连绵词:逶迤、磅礴等;
③动词连绵词:踌躇、踊跃等。
8.叠音词:
如萧萧、滚滚、款款、恰恰、沉沉、深深、融融、冉冉、滔滔、陶陶等
9.专名词:专名只能和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如嵩山/洛水、昆仑山/洞庭湖、胡愈之/孙行者等。
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连绵词都自成一类,这四类词很少和别的词相对。
10.连用词:
近义并列的如:干戈、征战、疾病、妻子、诗书、礼乐、离乱等。
反义并列的如:动静、高低、远近、深浅、出入、进退、晨昏等。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孙中山《写给宋庆龄的情诗》
11. 代词: 分为人称代词吾、汝等,指示代词彼、此等,疑问代词何、胡等。
12.副词,就是用在动词前,表示这个动作的情状、意愿、等等的词。
如: 忽、渐、才、乍、已、将(将要)、欲(想要)、拟(打算)、即、 皆(共同 )、俱(一同)、岂、空、徒(徒然)、枉(枉自)、 频、屡、每、亦(也)、却、休(别、不要)、莫、不、只等。
13.虚词:与、和、共、同、并、且、于、而、则、因、为(读去声)、 之、乎、也、矣、焉、哉、耶、然、尔等.
仗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是工对,就是同一细类的相对,例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伦对人伦,以颜色对颜色等等;第二是邻对,例如以天文对时令,以器物对衣服等等;第三类是宽对,就是以名词对名词,以动词对动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其实,律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小,如果在对仗上也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只要能做到宽对,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必再刻意地寻求工对了。
(二)平仄:
古人根据字音的高低曲直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都归入仄声,常用的是《平水韵表》。现代汉语分阴、阳、上、去四声,阴、阳属于平声,上、去属于仄声,《诗韵新编》中的十八韵和十三辙即是根据北京话语音编排的。
古时的平声字在普通话中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部分;而入声字的读法,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中去了。如发、德、泽、国、活、杰、节、别、学、屋、出、哭、族、一、七、八、十、夕、敌、窟、石、摘等,古时都读入声。
平声读起来或高平,或上升,可以拉长;仄声读起来或打弯,或下降,不易拉长。如:风/雨 山/水 嵩山/洛水 山有色/水无声 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既是律诗,就必须讲格律。有兴趣的可以研究和掌握平水韵,次一点的也要弄懂新声韵的平仄。
毛泽东曾有几段话说得好:
(1) 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2)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3)“格”与“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则就成了顺口溜。
以七言律诗为例,不管平起或仄起,其对仗句的平仄只有两种格式: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它们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都是相对的,而不能相粘。
弄准普通话的四声,平仄就好办了,再把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读一读,就算基本毕业了。个别弄不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请教儿孙。
总之,对于这些东西,不能不讲究,但也不能太死抠。好的传统要继承发扬,还要推陈出新(如使用新声韵写律诗)。词类也好,平仄也好,格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思想内容服务,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削足适履,以至损害思想内容。如果无原则地追求格律的规范、工整,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对于诗词的鉴赏,允许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任人评说,不必太计较。
四、对仗的种类
简要说来,主要是四种:
1、工对:
也叫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来说的,它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在工对来说,词性方面,应当是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如果是宽对,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或者更宽一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就是宽对,不象工对那么讲究。
如果再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都是这种情形。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或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上下句是承接关系。这叫流水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还有当句对、扇面对、错综对等,不再细述。
五、对仗的应用
(一)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的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 格律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这就是说,对仗一般体现在颔联和颈联上面。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是这样。如: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2. 也有前三联对仗、后三联对仗或四联全对仗的。如: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 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 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 褚公书绝伦。 名商前后事, 回首一伤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垂白》 杜甫
垂白冯唐老。 清秋宋玉悲。 江喧长少睡, 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 无家病不辞! 甘从千日醉, 未许七哀诗。
3.特殊情况下,也有仅颈联对仗,或四联都不对仗的。前者如李白《塞下曲》之一,后者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可见李白是不太守规矩的,有革新精神。名人可以,仍然叫七律,而我们不可以,人家会说你是胡来。
(二)排律中的对杖:要求除首联、尾联外,其余腹联全部对仗。当然首联也可以对仗。
(三)绝句中的对仗:绝句又叫截句,裁律诗的一半为之,只有两联。
1. 两联都不对仗(截律诗首联、尾联)。如: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只有一联对仗(截律诗首联、颔联或颈联、尾联,以后者为多)。如: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两联全对仗(截律诗颔联、颈联)。如:
杜甫《绝句四首(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常用的是第一种,自由度大。
(四)词中的对仗:词,又叫诗余、乐府、曲词等。按词谱要求,该对仗的地方要对仗(只有部分词牌要求对仗),只是没有律诗严格。如:
例一《沁园春》:上片的第四、五、六、七句和下片的第三、四、五、六句,均要求各自作扇面对。如毛泽东《雪》中的:“大河上下”对“长城内外”,“顿失滔滔”对“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对“秦皇汉武”。
例二《西江月》:一、二句,五、六句分别对仗。
毛泽东《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对“山头鼓角相闻”,“早已森严壁垒”对“更加众志成城”。
例三《浣溪纱》: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例四《满江红》: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例五《水调歌头》: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例六《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词的对仗没有律诗严格,可有重字,平仄可不对,自由度大。
六、对仗的避忌
1、纤巧
纤巧是指过分注意对仗的工整,而把内容及意境放在一边,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这是买椟还珠,不可取。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2、合掌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
下面几联,未免有合掌之嫌: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
3、失称
出句和对句语义要相称,在大小、范围、气派等方面不能太失衡。如:嵩山/洛水 东海/昆仑 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戈壁
4、相邻两联结构雷同
律诗中,要求对仗的两联(颔联、颈联)结构、节奏要有变化,不能完全一样。如: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节奏是二、二、一,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是二、一、二,且句子结构也不一样。
七、对仗的推敲
古人律诗,求其对仗运用最熟练者,惟少陵耳,确实值得我们很好研究、学习、琢磨、品味。如 :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飘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诗词创作,要反复修改,不厌其烦地修改,逐字逐句地推敲,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精神,直至满意为止,能互相品评互相修改最好。先整体修改,再逐句修改,最后逐词逐字推敲,看词类,看平仄,不合要求者要换字、换词或换句。不一定什么时候灵感来了,会迸出个惊世名句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就是流传千古的佳话。
下面找一些不成熟的或者说有毛病的对仗句为例,请大家讨论修改:
一道天梯随上下,七家农户自晨昏。
奇峰险壑神仙府,飞瀑流泉天籁琴。 《游抱犊村》
数万生灵遭劫难,几多楼宇变墟丘。
补天塞陷羲娲奋,治水扶民舜禹谋。 《国哀5.12》
砚含洛汭千尺浪,笔点嵩邙百里芳。
昨处诗坛携后劲,今趋杜府拜师王。 《诗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