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临申位逢阳水,,,
《继善篇》里有这样几句:“丙临申位逢阳水,难获延年。己入亥宫见阴木,终为寿损。庚值寅而遇丙,主旺无危。己遇巳而见辛,身衰有祸。”
从古至今,许多命理大师都解读过这几句赋文。
在通行版《渊海子平》里面。该书作者对这四句进行了如下注释:
丙临申位逢阳水,难获延年——诀曰:“丙临申位火光焰,阳水逢之命不坚。若得土来相救助,却加福寿享延年。”若丙申日主,行壬申、壬辰、壬子运主夭。歌释:丙日生地申位,申长生,水流通。壬申壬子及辰中,七煞刚强祸重。壬午壬寅壬戌,其祸轻而无用。煞多身弱定成凶,仔细参详理同。
己入亥宫见阴木,终为损寿——己亥日主,行乙木及亥卯未运,主寿夭。诀曰:“己为强土见双鱼,阴木临之寿必疏,四柱若无金救助,丰都岳岭寿元虚。”此格要遇金方可获福。歌释:为人日生己亥,祸逢乙木支争。殊知亥有木长生,无制夭亡蹭蹬。乙巳乙丑乙酉,煞中以义掩恩。乙未乙亥卯森森,不死贫寒偃蹇。
庚值寅而遇丙,主旺无危——庚寅日主而遇柱中有丙火,若庚金多亦无羌,谓之多则生出艮土,土又生金,故无危也。诀曰:“庚逢寅位禄当权,丙火重逢寿不坚。身旺鬼衰犹可制,应为鬼杀化为权。”歌释:假如庚寅日主,生于丙火煞刚。寅中艮土返为祥,以煞化权为上。庚日生申归禄,其中旺气高强。反将丙火化为官,临危见机无恙。
乙遇巳而见辛,身衰有祸——乙巳日主,柱中有辛金多,乃乙木衰而杀旺,故有祸也。诀曰:“乙逢双女木衰残,若见辛金寿必难,若得丙丁来救助,岂知安乐木成欢。”
《渊海子平》成书于明代,由明代命理大师搜集整理前人命理歌赋而成。《继善篇》是其中的一篇赋文。
从上面注释中可知道:“丙临申位”是指丙申日柱,“阳水”即壬水;“己入亥宫”是指己亥日柱,“阴木”即乙木;“庚值寅”是指庚寅日柱;“乙遇巳”是指乙巳日柱。
后来的许多命理大师都延续了这个思路!
民国徐乐吾大师还引用了两个命例来注解“丙临申位逢阳水,难获延年”这句话。徐乐吾大师曾这样写道:“如鄙人贱造,丙戌、壬辰、丙申、丙申,生于清明后一日,乙木余气可用,以印化煞,今年届知命,若生在清明十二日后,土旺用即非此论。舍亲某甲,为丙戌、丙申、丙申、壬辰,八个字完全相同,而生于七月,乙木休囚,不能为用,财当煞以攻身,青年夭折。此其一例耳。”
大师认为丙申日柱遇到壬水就很危险,他的亲戚早逝就是丙申日柱遇壬水,他自己一生体弱多病也是因为丙申日柱遇到壬水。
当代许多命理大师都是这样注解的。恕师傅不一一引用,有兴趣的可自行阅读各位大师的著作。
也有大师根本无法注解此句而独创理论。也请恕我不引述原文。
读书不求甚解,知道这几句是书中的名句。可实战中却难以见到大师们运用。难道《渊海子平》记述有误、根本没有实际验例?
不少现代人都不读古书,他们说读了古书满头雾水、一脸糊涂,不知道如何算命。
难道古人的东西真的就不适用了吗?
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研读古籍,师傅发现了许多秘密。原来古人并没有欺骗我们,是大师们误解了原文。原文作者实际上说得明明白白,可经原书注者一误注,历代大师便以讹传讹数百年。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师傅之前曾提到子平古法算命是格局法算命,格局是通过日干与月令之间的关系确定的。丙火生在申月属于财格,财格若遇到阳水即壬水,壬水是丙火的七杀,七杀凶神有月令财来生助,攻身有力,所以日主“难获延年”。
同理,“己入亥宫”也是指己土生在亥月,亥中壬水是己土正财,也属于财格。阴木即乙木,乙木七杀遇到亥水生助,强力攻身,己土就会“终为寿损”。“庚值寅”是庚金生在寅月,寅中甲木是庚金偏财,也属于财格。丙火七杀有甲木来生,克制日主庚金颇有力道,若是庚金日主强旺则没有危险,否则七杀攻身,定有灾难。“乙遇巳”是指乙木遇到巳月,巳中丙火乃乙木伤官,格局就是伤官格。如果遇到辛金七杀来攻身,便是伤官架杀。伤官用七杀也是一种较凶的组合,日主若衰弱便难以承受七杀之灾。
以上是一泓师傅对这四句的解读。我运用子平正宗技法----格局法解读这四句。因为子平术本身就是建立在格局基础上的,不是现代人的旺衰论命法,不是只重神煞、只重纳音、只重取象的论命法。
我认为,不能用现代旺衰派理论来解读这几句。必须弄懂古人写这几句的原始意义,否则我们就无法运用古代的技法,那样就难免怀疑古人的理论。所以我要说命理大师徐乐吾及现当代很多大师的解读值得商榷。
徐乐吾大师列举的两个命例只有他亲戚的才是“丙临申位”,遇到阳水便“青年夭折”。应验了“丙临申位逢阳水,难获延年”这句话。而他本人的命例与该句不相吻合,虽然他一生多病。
《渊海子平》书中并未署名《继善篇》的作者,也未注名该篇名赋的著作年代。一泓师傅认为,在将《继善篇》收入《渊海子平》时,是搜集者对其进行了注释。
综上所述,本文前面引用的四句注释是《渊海子平》搜集者的注释,并不是《继善篇》原作者的注解。原作者是想用这四句话来说明财格用杀、伤官架杀的危害,而注释者曲解了原意,导致很多人难以运用。以至于后来的大师对这句褒贬不一,难以理解,便附会前人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