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骥寻涯(二)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招募教学型教研实验班。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导语
王涛老师的公益实验班活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火爆程度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趁着跟进项目的间隙,利用职务之便,我也想偷学点“武功秘籍”。之前虽然跟随王老师多年,但跟他系统学习的机会却不多,尤其是像作文这种高深学问,我也只是偷瞄过“一鳞半爪”,这次有机会能一窥全豹,我十分兴奋,故打算逐讲记下听课笔记,已备下来细细钻研。我把这次的学习之旅称为“附骥寻涯”。附骥就是附着在一匹千里马身上,寻涯就是寻找学海的“涯涘”。得涯与否我不敢奢望,然而,附骥周游一遭,总不至于一无所获,这也就足够了。文中只记我之感想,未必完全符合王老师原意,也未必言言必记,条条必举,只记我心有感触的部分。
附骥寻涯(二)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王涛讲 毕光荫记
在提到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乱象时,王涛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可谓“景象繁荣”,诸如作文公式法、写作模板化、攻略大全、满分宝典、疯狂素材等大行其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探究者众、门派者多、理论者繁,而作文难,难作文,却依旧“路暗迷人百种花”。现实的骨感让学生畏难,让老师为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果回到写作的本质上来讲,依然是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缺失。
接着,王老师指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三大问题:
①真实写作的严重缺失;
②过程性设计的缺失;
③作文投入产出比的低下。
按照我的理解,前两者是第三条的原因,第三条是前者造成的必然结果。与前面教材中三个特点相比对,可以发现,现行部编版教材并未解决这三个问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在谈论作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时,王老师说到: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写文章,当真情实感寓于心,情不可抑,诉诸文字,便是作文;当真知灼见形成于内,急于分享,激扬文字,就是文章。因此,教作文首要的便是“多情”。
什么叫“多情”?有人总是不理解鲁迅散文中的那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认为这是废话,其实不然。有人开玩笑,说这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孤独,就像有人说:“我的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还是我的。”这种解释自然是玩笑,然而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这种表述和“两个XX”的表述给人的感觉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试想,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指着屋后的枣树告诉我们,那是一棵枣树,我们接着会问,“那旁边那棵呢?”爸爸妈妈就会回答我们“也是枣树。”鲁迅先生这种写法,其实是文学创作中所谓“陌生化”的写法。就好比看到一个东西时,不是当作熟悉之物,而是还原为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的场景,这样的描写就非常有趣了。这种陌生化的写法来源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对周遭之物充满感情,因此便对它们的变化十分敏感,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那样细微的事物。就像骆宾王写的《咏鹅》,上来一句是“鹅,鹅,鹅。”这是小孩子看到鹅后的第一反应,对生活缺少热情的人,大概很难发现这种描写的妙处,因为他们“无情”,因无情而漠视,漠视生活中一切细小的东西。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走进文学的。他(她)注定与文学无缘。所以我非常赞同王老师所说的,“教作文的首要任务是'多情’。”
多情不是矫情。它出于自然,一经矫饰便失了味道。多情是宝玉的微笑,不是黛玉的眼泪,因为前者合乎中庸,后者便有过度之嫌。多情是写作的法宝,它就像丘比特之箭,有它的文章一定会吸引读者的“爱怜”。假如一个老师的作文教学能引起学生的真情,又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学生的写作水平何愁不提高呢?
VS
王涛(左),全国中高考教学考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全国作文大赛学术顾问,中国修辞学会读写专项委员会理事,京华名师工作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领衔人,全国中高考命题评价课题组作文组组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联盟特聘专家、国培专家,中国教师慕课学院执行院长。
毕光荫(右),“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精通《史记》,曾参与开发多套国学教材及《史记》相关课程。2019年参编《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2020年,在“语文人的担当”大型公益网络直播课活动中四次开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