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一位乡村教师眼中的教育变迁(散文)

四十年,足以让一颗幼苗成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四十年同样让我从一名小小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扎根乡村的老师,四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一步步变迁。

回首四十年,我心中有太多的难忘,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

我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童年读书时的经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九八一年的夏天,我背着奶奶用一小块一小块旧布缝制的小书包,搬着自家的小板凳来到村头的小学,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来到学校的时候我是那样那样兴奋,学校有两排刚盖不久的茅草房,校园里那高大桐树上挂着铃铛,一拉就会“当……当……当……”的响起来,走进教室看着那用泥土堆成的讲台,那用长长的木板做成的课桌,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到琅琅的书声,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让我难忘的,还有一年秋天,刮起了大风,大风把房顶的茅草刮得校园里都是,我和同学们都在茅草上蹦跳玩耍,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耳朵被高高地掂起,回头一看原来是校长。我还记得每年冬天我们都是早早去学校读书,有时候从自家端着煤油灯,有时候冒着风雪,有时候踏着泥泞的道路,就这样在茅草房的教室里我读了七年书。

一九八八年,我考上了区上的中学,也开始了我的初中生活,当我步行十几里来到中学的时候,我还是为大大的校园而感叹,啊!我终于可以坐在挂着电灯的教室里、终于可以趴在课桌上学习了,终于可以看到了电话、电视,尽管那时候我还是每天用小小的煤油炉自己做饭吃,可是我觉得自己能够在区上上初中这是一种何等的幸运,因为我还有那么多同学没有上初中就辍学了。

1993年夏季,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我第一次背着行囊远离了家乡,中专学校的校园也同样让我深深震撼,第一次看到了学校里还有那么多的高楼可以当教室,第一次可以享受到一人一张课桌一个板凳,第一次看到了神奇的电脑,第一次坐在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第一次看到学校里绿树成荫,花木满院,我才知道大城市的学校原来是这样的先进,这样的漂亮。

1996年中专毕业后,我怀揣着投身乡村教育的梦想,回到家乡的中学。二十二年来我是一点一点看着我们学校从刚刚工作时候的几排砖瓦房,到如今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乡村少年宫、教师中转房。学生们每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活动在铺满塑胶的体育场上,享受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老师上课也从当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如今班班都有多媒体,这是我们老教师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

是呀,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教育也在变,从当年的泥桌子、泥板凳、上面趴着一群泥孩子,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城乡均衡教育的发展,我们农村的孩子从当年的无学上,到后来的有学上,到今天的上好学,这是我们乡村教育的巨大进步,腾飞的中国正从教育的大国正迈向教育的强国。相信在我们乡村教育的明天还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



(0)

相关推荐

  • 【老师的样子46】熊美霞:“马尾辫”教师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马尾辫"教师 熊美霞 时光荏苒,一眨眼,来邵东四中任教已经有五年时光.在这个偏远, ...

  • 未来教育的“乡村样板”:3个方面解决农村未来学校建设难题

    从未来教育的视野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进行审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走一条基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弯道超车之路,使学校的价值导向.设计理念和服务内容都能够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的学校建设,不 ...

  • 师德十题

    责任是师德的别名 学习新修订颁布执行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时,思考这个问题."师德"是抽象的.它唯有抽象,才能针对一个千百万人从事行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但责任却是具体的, ...

  • 让技术赋能教育

    (1042) 让技术赋能教育 期盼已久的录播教室终于在今天交付使用.下午,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及部分无课教师聚集焕然一新的录播教室,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技术培训.站在新设备.新技术面前,我们就像第一次站在教 ...

  • 田园时节雨:​桥盟记忆学校的变迁(下)​

    桥盟记忆学校的变迁(下) 文/田园时节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桥盟村集体经济也开始好转起来,决心再另选地址,建一所上档次高质量的教学楼. 原来的第二所学校因距村庄较远且偏僻,学校校舍也比较陈旧老化,校园 ...

  • 郭西明丨洗手(散文)

    说起洗手,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这有什么可写的.其实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洗手的文章. 如今在家里,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要热水有热水,要凉水有凉水.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洗手都是很方便快捷的.可是我常常 ...

  • 郭西明丨母亲的蓝围巾(散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冬天母亲总会围着一块蓝围巾.在村头,在田野,在雨雪中,在寒风中,母亲的蓝围巾常常被风轻轻卷起.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蓝围巾,就看到了母亲,母亲的蓝围巾成为我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 ...

  • 郭西明丨不忘初心的坚守(散文)

    何谓"初心"?我清楚地记得24年前,我怀揣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来到了界首市最偏远的黄庄中学.当时的老校长见到我,语重心长地说:"小郭呀!你想好了吗?教育就是一种坚守 ...

  • 郭西明丨父亲的肩(散文)

    春节前的一个周末我回老家,父亲上地里看他的庄稼了,临近中午时我就去地里叫父亲回家吃饭,父亲在地头依着一棵杨树,手里夹着一根烟,深情地看着青青的麦苗,自言自语地说着什么.冬日寒风呼呼地吹着,父亲那布满皱 ...

  • 郭西明丨揉麦穗(散文)

    小满过后,感觉阳光变得热烈而芬芳,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的清香.村里老柳树上的斑鸠又开始"咕咕堆堆,咕咕堆堆"地鸣叫着,布谷鸟也在喊着"麦秸垛垛,麦秸垛垛".此时此刻 ...

  • 郭西明丨理发(散文)

    今年春天有幸随界首市作家协会采风团到东城参加"喜看东城新变化"采风活动,一路走,一路看,大家被东城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花园式的村庄,万亩森林公园让大家流连忘 ...

  • 郭西明丨娘(散文)

    在老家农村叫母亲都叫娘,我从小到大也一直这样称呼母亲.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就像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平凡中带着几分的坚毅. 从我记事起,我一直觉得娘是很伟大的,娘年轻的时候 ...

  • 郭西明丨瞎老一(小小说)

    瞎老一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寡汉条子,而且瞎了一只眼.其实他的眼睛年轻的时候并不瞎,因为有一次骑自行车去赶集,那时候赶集是顺着我们村边的一个坝垄子.由于车骑得比较快,坝子两边都是一些树木枝条,不小心一根枝条 ...

  • 郭西明丨呼隆集(散文)

    在老家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每年的年三十,村里的大人们常常去赶集,说是赶呼隆集.小时候每年的年三十,我也常常跟着父亲去安徽和河南边界的天桥赶集.天桥是离我们家乡最近的一个集市,仅仅四五里地.这一趟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