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恩丨秋临鹳雀楼(行走散文)

十月的黄土高原,清澈明净,瓦蓝的天空,漂浮着三两朵白云,静静地流动。一时兴起,我们驱车由秦入晋,前往享有“黄河第一楼”的鹳雀楼。

鹳雀楼于我,就似东野圭吾在《流星之伴》中所写的那样“我和你就像流星,毫无目标的飞逝,不知将在何处燃烧殆尽,但无论何时,都会有一根纽带将我们紧密相连。”一路上,我始终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折磨”,眺望车窗外的原野,总是下意识的期盼、遥想到达鹳雀楼能否拥有新的思考,不仅仅是胸怀,还有人生、文学。

前往鹳雀楼的行程,就像阅读《流星之伴》那样,关于“纽带”的寻找始终蜿蜒曲折。打开导航,地图显示过龙门、走河津,再到鹳雀楼,路径甚至远。于是,听从当地人指引,走合阳、过黄河,直抵鹳雀楼。从合阳过黄河,走的是一座20条铁船连接而成的浮桥,这条浮桥并未出现在地图里,再精准的导航,再智能的手机也无从寻迹。

当我们的车行驶在浮桥上,桥没有丝毫晃动,恍若承载了一撮鸿毛。然而,对向行来满载的货车时,其他车辆瞬时都刹车停住。此时,坐在车里仿若过山车,时起时伏,以致有人尝试着尖叫,生生盖过黄河的怒吼。

一过黄河,车就驶上了乡村小道,撒着欢地奔驰起来。打开车窗,一阵阵清爽的秋风,从宽广的原野、古老的村庄涌来,风声中夹杂着歌唱,那是喜鹊的叫声。风儿,还送来微微清香,那是玉米的味道、苹果的味道、柿子的味道,还有阳光的味道、收获的味道。风,是乡间的常客,是岁月的呼吸,它也是生命的媒婆。有了风,才有了绿草、花红,才有了喧闹,有了传承。我用力吸了一口,真舒服啊。嗯,是大自然的风,是洁净的风。

如今,我沐着这缕风,行驶在去往鹳雀楼的路上。路宛如扯不断理还乱的“纽带”,把我慢慢地拉到鹳雀楼的身边。是的,路的尽头是鹳雀楼。那人生不得志的王之涣,是书写空间的大师,他一定能够穿越宽广的原野,洞悉我的存在和向往之心。

乡间小路上,常能遇见行人、三轮车,抑或汽车。可是,我们还是觉得孤单。因为,像我们这样朝着鹳雀楼而去的车极少。千丝万缕的乡路,是衔接,还是断裂,一无所知,只听命于导航的安排。每到一个路口,我们就要叫住一个老乡,不厌其烦地问路。

走过一个接一个村庄,一片接一片原野,走着走着,眼看着就快到鹳雀楼了。没有想到的是,一处景致吸引了我。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既然已经耽搁,与其着急,不如干脆停下。走下汽车,去探究竟。

这是路边一块平坦的区域,几棵粗壮的梧桐树遮蔽着阳光,气候凉爽,一种闲适、悠然的味道,充溢着所有思绪。地方不大,却集聚了不少人。中间摆着一摞摞果筐,一些已经装满了青柿。七个妇人有说有笑,挑选着青柿,两个中年男人不紧不慢地锁筐、装车。磅秤旁,一位老农正从三轮车里往外卸成袋的青柿,边卸边讨价还价。我恍然大悟,原来正值收获时节,商贩进村收青柿。他们说的尽是方言,极难懂。

走近前,递上几支烟,就算相识了。“柿子不错,想买点,怎么卖?”拿起一个方方正正的硬柿子,凑近鼻子轻轻地闻了闻,一股泥土的自然香味扑鼻而来,充盈着每个毛孔,令我不禁想买几斤,尝尝这大自然的美味。趁着商贩刚收购完一单,便主动攀谈起来。

“收的话,好的一块五,差的一块三,就给你们算一块五吧!”

“的确便宜。”说完,我从车里快快地取来塑料袋,生怕他反悔。

“随便挑,想买多少,就拿多少。”精明的商贩指着果筐,反复道。

见商贩实在,我们便也不客气,开始挑拣。整整一袋,只花了十五元,我们宛若捡到宝贝一般,雀跃之情瞬间爬上心头。上车后,急不可耐,用卫生纸擦拭表皮,即食。一股清爽,瞬时滑入口中,妙不可言,或许这也算得上此行的收获之一吧!

复又启程,我们继续沿着乡间小道,起起落落。

太阳沾上暮色时,楼可望,路渐宽,车愈多,行缓。鹳雀楼在视野里,在一片树林的后面。一条小路直直的从停车场通向景区。下得车来,我们踩着秋凉的荫蔽,朝景区走去。

唐韵广场锣鼓表演结束的时候,我们跨进了景区大门。继续往前走,我要拥抱鹳雀楼,登鹳雀楼是主要的行程。然而,立在面前的这座楼与王之涣在时的那个鹳雀楼完全不同。

我脑子里不时浮现出鹳雀楼的旧时模样。山西永济,古称蒲州,位于黄河平缓之处,连通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扼天下之吭”,乃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北周时期,为了镇河守地,在黄河洲渚上,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军事瞭望塔,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名“鹳雀楼”。可叹的是,历史总是腥风血雨,充满多变。这座军事建筑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元犯金,毁于兵。

自古,人们就有登高远眺的喜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凭山临河的鹳雀楼,自然而然成了中州大地上登高览胜之地。文人雅士、诗人骚客,骑驴牵马,络绎而来。他们登临鹳雀楼,把酒舞剑,呤诗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座楼,一位诗人,一首诗。山西绛郡王之涣从蒲州蒲津桥过黄河,赴长安赶考途中,登鹳雀楼而作此诗。文因楼成,楼借文传。自此,鹳雀楼得以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得以成为黄河流域唯的一古代名楼。自此,王之涣也是“更上一层楼”,登上了他所追求的诗歌创作高峰,成为被后人誉为“四十八字压倒李(白)、杜(甫)”的著名诗人。所谓“四十八字”,其中“二十八字”是指《凉州词》,另外“二十字”就是他的《登鹳雀楼》了。

一座楼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幸运的。虽然,拥有它,并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可以令后人长久垂念。《登鹳雀楼》的情感如风回到风中,如水流入水中。

皆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首诗,鹳雀楼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吟、为之诵唱。即便此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址,仍有无数文人前往。后因黄河摆动,故址难以寻觅。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黄河,空留遗憾。

千年来,为鹳雀楼做诗的自然不只王之涣一人,畅当的《登鹳雀楼》也算得上其中的名篇,“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只可惜,“眼前好景道不得,之涣题诗在前头”。所以,畅当的这首诗,便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了,颇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韵味。如若没有王之涣,或许畅当这首诗也将成为千古绝唱。楼还是那座楼,不同的人登临其上,却能够产生如此不同的感受。有的抒写高俊的情怀,有人感慨怀才不遇,有人展现怀古之情……楼,给了文人寓情于景的媒介,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也许,人们会惋惜鹳雀楼毁于战火,可是,我突然想起了与这场战火有关的东西。此楼建于黄河畔,为战而建,为战而毁,似乎毁得其所,岂不壮哉!如此想来,一座试图与河流对话的楼,其实本身也应该是一条河流。最初的源头是明确的,最终的去处也是明确的,不明确的,是水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还有存续的时间。

翻开历史,过去都成了尘埃和灰土,能对接上的只有黄河、中条山,至今依旧。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这样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以为,楼不在俊,有诗则美,有景则雅。如今,全国各地都大兴旅游之风,有不少地方建起了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亭台楼阁,审美上有缺陷,尽管花了不少钱,但有特色的,不多见。

鹳雀楼,请原谅我姗姗来迟,其实你的容颜早就深藏我的心底,既不像黄鹤楼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般思乡愁苦,也不像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样傲视群楼,更不像滕王阁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迷人景色。你,独立黄河畔,像母亲的牵挂,在千里之外,依然那般清晰。

离鹳雀楼越近,风似乎越舒畅。然而我也十分担心,甚至不敢轻易看它。因为在我心中的,毕竟是千年前的模样。这似乎是个矛盾,有点儿“近楼情更怯”的味道,也许保持距离,用文字来慰藉向往,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站在70多米高的鹳雀楼前,突然怅然若失,昔人已去,空留新楼。我想看见黄河边俯首饮水的鹳雀,哪怕是鹳雀在空中飞翔留下的影子,可惜鹳雀们都已飞远,追逐黄河的尽头飞远了。

厚重的大地,登临何尝不是一种拜祭。“1、2、3……”仪式感爬上心头,我和女儿一同边爬台阶,边数数,一直数到128,终于登上12米的高台,来到一层。步入大厅,迎面墙上是一幅展示古代蒲州旧景的巨大画卷。遥想当年,蒲州曾为中都,经济发达,既有盐池之利,又是棉麦产区,城西更有“黄河第一桥”的蒲津桥,市井繁华。隋文帝曾赞叹道:“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止闲雅,良由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唐玄宗也曾漫步蒲津桥,登上蒲州城头逍遥楼,留下了《晓渡蒲关》和《登蒲州逍遥楼》两篇“圣制”。

离开一层,复又登楼。新楼乃钢筋混凝土结构,漆以木香木色,修旧如旧。登楼,既可走楼梯,亦可坐电梯,再没有古人登楼时的吱吱呀呀的木板声回荡,也无“更上一层楼”的雅趣。

登上六楼,站在楼顶,秋风从河面袭来,周身渐凉,汗气尽消。登临鹳雀楼,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失望。兴奋自己步入这尧舜禹三王之都,站高望远,感受当年诗人挥毫弄墨的快意,失望此鹳雀楼,非彼鹳雀楼,并无多少历史纠葛。当年王之涣题诗的鹳雀楼,脚下是滚滚黄河之水。然而,沧海桑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往昔鹳雀飞落的沼泽沙洲,早已变成了平坦的原野。

如今,人们登鹳雀楼,究竟是为什么?是欣赏流淌着唐风古韵的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还是王之涣的那首千古绝唱,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后者。有人说,鹳雀楼不该重建。就算要建,也应建在原址上。不过有斯楼总比没有好,不然,让文人雅士到哪里去发思古之幽情?

顶楼西北角,王之涣的青铜塑像矗立着,他衣袂飘逸,道骨仙风,一手擎笔,一手托纸,那深远的目光,凝重的神情,恍惚间似寻回了那一份千古豪情。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重建。站在铜像之侧,一种苍凉感袭击我身,一下子,我竟有些失魂落魄。

世上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我来了,你不在。我本吟诗而来,却寻古而去,我竟暗暗地埋怨起王之涣来。

或许,要想看到真正的鹳雀楼,还是应该从书中去寻觅,在那历史的长卷之中,在那些流传久远的诗篇之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鹳雀楼,一个令无数文人骚客浮想联翩的鹳雀楼,一个风光无限的鹳雀楼。

作者简介:

江思恩,笔名子箫,1984年生,江西高安人,现居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金融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延河》、《散文选刊》、《散文诗》、《散文百家》、《西安日报》等报刊。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鹳雀楼,中国四大名楼中最有争议的一座,曾消失700多年,重现古诗名场面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句中,一定有王之涣那首<登鹳雀楼>的位置.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熟练背诵那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时,诗人王之涣正是 ...

  •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从小就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古鹳雀楼早已不存,但登临现在的鹳雀楼也是一种情怀.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 ...

  • 图说丨卡拉扬 2017山西行(鹳雀楼篇)

    阅读悦读年度选编<悦读时光·我们的2017>选稿开始了 图文/卡拉扬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在 ...

  •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

    [游山西·读历史]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山西学习平台2020-12-02订阅作者:王西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意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 ...

  • 行走丨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小学时就熟背的名诗,是唐代才子王之涣的代表作.其意境从少年时就深刻我的心灵,一生不忘,始终奉行着更上层楼的精神. 因此,这回去永济,鹳雀楼是 ...

  • 【流年】鹳雀楼行吟(散文)

    一 五月的黄土高原,澄澈明净. 蓝蓝的天幕上,漂浮着微微流动的云朵.那云朵像是我家乡江南太湖中的帆影,又像是乡人黛色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它们像是走在广袤原野里的羊群,松松垮垮地不断变换着队形.淡紫. ...

  • 【西南作家•散文】江思恩/水缸的印记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水    缸    的    印    记 江思恩(陕西西安) 如果说,故乡是每个游子心中的一首诗,那么灶房里的水缸绝对是我这首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四月,上秦岭太平峪/江思恩

    半大的拉不拉多用尾巴敲了几遍房门之后,天便渐渐亮了.窗外,车轮声已经惊醒昨晚的露珠,急驰而去的三轮蹦蹦车,不停发出清脆的"嘀--嘀--"声,倒显出周末城市清晨的宁静. 我还赖在床上 ...

  • 骆淑景丨成都印象(行走散文)

    一 成都是温柔的,冬天也不太冷,温度总在零上五度以内.穿个薄毛衫,加个外套就可以对付了.举目望去,满眼是绿,让人有一种不知人间"疾苦"二字的感觉.街街巷巷都干干净净,不象我们北方, ...

  • 李学民丨感受萧山(行走散文)

    飞机轻轻地穿过云层,缓缓降落在了杭州萧山机场,南国的气息一下子拥满了我的心房:湿润的空气,别致的建筑群,淙淙的流水,还有江南特有的树木花草,一片葱茏绚丽-- 朋友已经开车等候我们多时了.行进在现代化的 ...

  • 李学民丨进丽江(行走散文)

    "文笔山下古乐扬,玉水河畔兰花香".我在没进丽江前,就知道丽江有:丽水.程湖,玉龙.雪山,兰花.古城.我是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车赶往丽江的.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qu ...

  • 赵振超丨新乡印象(行走散文)

    2019年7月,应邀参加在新乡河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好教师公益行动计划",有机会对这座文化名城有了更亲近的了解,真正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才能体会到它的真切和朴实.每个地方都有专属它的 ...

  • 杜锋丨印象汉中(行走散文)

    五月下旬,母亲冠心病发作,我陪母亲到汉中市三二0一医院医治,前后共9天.最后几天,母亲病情好转,我抽空游走汉中街头江边,深深地被她悠久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 一 医院的饭菜是固定化的,每天 ...

  • 狄树强丨海天一览(行走散文)

    去年老连长邀请了我们连队天南海北的战友们齐聚青岛仰口,共叙往昔岁月,憧憬谋划未来. 我们重聚在大海边,怀着激动的心情,沐浴在着海上灿烂的落日里,沿着防潮大堤慢慢散步,海浪轻轻的拍打着礁石和堤墙,一个个 ...

  • 刘淑兰丨漂流九曲溪(行走散文)

    武夷山钟灵毓秀,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相思.而当我真的到了武夷山麓,却发现盛名之下的武夷山,还有"碧水丹山"之誉.如果把那具有丹霞地貌特色的奇峰岩壑,比作武夷山的铮铮神骨,那么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