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行:绕行富利场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从蓬安广兴场返回王家场后,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又到王家场正街去看了一会儿,准备回县城去。上了车后我突发奇想,准备绕行富利场再回县城。富利场这个地方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我也曾经在那里读过一年书。
据了解,富利场距离县城28公里,因为紧邻嘉陵江,早在清初,那里便是一个物资集散地了,集市非常繁华。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每天都有上百艘运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停靠在码头。那时候,由于从江边通往场上的山路很陡,人们只有通过肩挑背磨将外面的煤炭等货物从船上搬运到场上,再销往周边各乡镇,并将本地盛产的生姜、雪梨、土布等产品通过水路销往外地。
那时候因为码头繁忙,富利场非常热闹,位于街道两边的茶馆、酒馆经常人满为患,外地艺人也时常到此说评书、表演川剧。过去,场上还有戏台、万寿宫、禹王宫等一批古建筑。可惜这些古建筑大多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了。
下午四点过一点儿,我们就到了富利场,这时候场上很清静,我们在一个农贸市场的空地把车停好,就漫无目的的在街上逛起来。
从停车的地方出来后,接连走了几个小街口,发现里面都是农贸市场的棚棚。
进入大街后,觉得和我当年生活在这里时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当年街上的石板路面已经变成了水泥路面,街两边的小青瓦房子也变成了川内乡镇常常可见的那种毫无特色的楼房。
在街上走了一阵,就看见了富利小学,这个我读书、生活了一年的地方。
记得那时候小学离场上还有一点路程。
学校大门就是一个房子的大门,我找了一张当时的老照片对比一下,可以看出变化有多大了。中间那个老头就是当年的校长,好像姓魏。
走进校园,已经找不到北,当年的痕迹一点都看不到了。
我记得我刚到富利小学读书的时候,应该是中国人日子最好过的那两年。那时候我也随父亲在教师食堂吃饭,记得早晨一般是稀饭,馒头,包子,我当时因为年龄小,父亲就给我增加了一个鸡蛋,煮在稀饭里,那个炊事员常常说我一个人把他们全部人的稀饭精华都吃完了。
我当时读书的教室就在校门左边,刚去那半年还是很正规的,也认认真真读了一下书。到了第二年上半年就不行了,因为文.革开始了,学校贴了很多批判三.家村的大字.报,我们当时刚刚学写作文,就是写批判三家.村的文章。说实在的,那时候我们根本就搞不清楚三家.村是个什么玩意儿,只晓得是几个坏人搞的,也就照着报纸抄写作文罢了。
因为学校已经开始乱起来了,放了暑假我就离开了富利。由于平时很少上街,所以对这个地方的记忆不是很深刻。只晓得当时学校有两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男生,他们也是老师的娃儿,有一个好像叫许珂,还有一个就记不清楚名字了。
通过和值班的老师聊天知道富利小学那个分校还存在,但是那里值班的老师回去了,我们走到分校一看,果然大门锁着。
我们便爬到学校后面的一个山坡上去看了一下,发现分校变化居然不大,不能进去看一下,感觉还是有点遗憾。
从学校出来,又在街上闲逛了一会儿,发现街上还是残留着一些当年老房子。
这段街道可能算是富利的政治中心了。
本来还打算去看看那个水码头,但考虑时间有点晚了,就没有再下去,富利这个地方有机会还会再来看看,特别是那个分校一定要进去看看的,因为它还残留着我童年的痕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