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演讲中提到曾国藩的书房名字“求阙斋”,他说曾国藩在50岁的时候明白的这句话是说,当花没有全开的时候,是一朵花最漂亮的时候。当月没有全圆的时候,是它最有希望的时候。

因为花一旦全开就开始凋零,月一旦全圆就奔残月而去,人生同样如此。

这就牵扯到古人的一个概念:求缺惜福。

它的内涵是不要求满,万事都保持一个刚刚好,比如吃饭不要吃饱,说话不要说满,做事不要做绝,做人不要太走极端——青山不改,流水长流,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所以,大成若缺,大巧若拙。

金庸小说里就经常提到这样的哲学,比如亢龙有悔,比如恶贯满盈,都是说锋芒毕露,刚不可久。

我们看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他早年读书特别辛苦,多次落榜,后来做了京官之后,又算得上平顺。在京城,曾国藩有段时间自视甚高,而人欲也特别炽盛,就像个愤青一样,还出于意气批评过皇帝。然后就是回老家,再建湘军,结果一路败仗,屡战屡败,受同僚讥笑排挤。

等到屡败屡战,终于建立了不世功勋之后,曾国藩的声望一时无两,可以说是晚清第一人,然后就遇到了“天津教案”,惹上了污名。

所以,曾国藩这一生,真的是起起落落,坎坷不断,对于“天道忌盈,业不求满”这样的哲学思想,曾国藩是有深刻体会的。

曾国藩是儒家,但他在中年时候内外交攻,无比痛苦,那段时间曾国藩就靠读老庄来清心寡欲。特别是《道德经》,其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对他影响颇大,在湘军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有人来劝他更进一步,曾国藩断然拒绝了。“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选择了交出军队,功成身退。

《菜根谭》里说,“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古往今来,其实大致都是这样的道理。

特别是现代人,个性张扬,处处追求完美主义,结果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让人生无形中多了些阻碍和不划算。

当然,追求完美有其积极进取的一面,这点我们也要分开来看,做事应该勇往直前,勇猛精进,但在非常难以更进一步的时候不妨退一步看,退一步说不定就海阔天空了。

而做人呢,最好还是求缺惜福,物忌太盛,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样就很好,就能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至于其中的尺度和节奏的把握,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古至今又哪有什么永远不凋谢的鲜花呢?一旦明悟此理,我们在逆境时候就能勇猛精进,而在大功告成的时候就要有战战兢兢之心,警惕鲜花怒放之后的冰霜。做人做事只要把握好转变的尺度,那人生就不会遭遇大的失败。

“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曾国藩说,“物生而有耆欲,好盈而忘阙”。为此,“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留其阙陷”。

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句话更容易明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要知道,人生如梦,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