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国学院联班成联知识第一讲:成联步骤与方法
开心驿站联班成联知识第一讲:成联步骤与方法。
整理者 云诗雷情
大家好,对句,是别人出句,我们去对,我们受出句约束,被出句牵着鼻子走。
出句,是我们,出一个句子,或者是上联,或者是下联,再由别人去对,为难别人。这些都
是由两个人一起完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联,就是上联下联,都由自己一个人完成。
成联不仅要遵守联律通则,还要有题目,或者横批。当然有人像写诗那样,用“无题”。
所谓的“无题”,并不是没有题目,而是有难以言说,或者自我勉力、排解,或者悲愤,很复
杂的一种情绪。
那么怎么样成联呢?
成联有没有所谓的技巧,怎么样算入门,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确实有点无话可说。法无定
则,所谓成联的创作,先有“创”,然后才有“作”,而“创”字,便有来自自我的内心,区别于
其他人,独一无二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学习成联的创作步骤,与方法。
一,成联创作的步骤
成联的创作和对联赏析是相反的过程:我们在赏析对联时,先看对联是否符合基本的对
联规则如:平仄,词性、对仗、结构;然后是联中技巧的运用,最后看整联的立意。而创作
成联则是先立意,然后是考虑如何把自已的意象最好的表达出来,最后是通过调整,使之符
合对联所具备的各种要素。
一、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思想,围绕主题思想构思。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是,一副对联在
构思之初,就要按对立统一规律来设计上下联的内容。主题思想是一致的,但上下联的内容
应有所区别,甚至对立,相反相成。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
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
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
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
砌。
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
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
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上比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
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
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可言志、抒情、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
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
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
山海关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
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1、言志: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孟子亦云: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
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
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
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
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诗言志”
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
的作品中流露出来。
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
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
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志联,
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
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
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
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
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
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
影响。
2、抒情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
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
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
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
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
纵观古今楹品亦然。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
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
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
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
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
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
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
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
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
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二、取象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
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
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
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
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
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
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
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
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
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
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
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
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
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
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
象有深入的了解。
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
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
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
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
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
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
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
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
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
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
此佳联的。
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
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
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
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
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
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
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
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
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
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②,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
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
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
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
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
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
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
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三、联章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
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一般而言,写
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
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
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就有:“只
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古人的
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去道破真谛。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
维,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对联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对联的基本章法,
一,是又对又联。
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
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
侧重,分工合作。
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
(1)、写景状物
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
冬春、今昔等。另外我们感官有:看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有动静、声色,等等,
上下联各选一个感官。
常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变等不同状况。
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
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
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
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来共同表现景
物的特征。
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
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
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又如济南趵突泉联: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写泉冲波溅浪的形状,下联写泉流的巨大声响,一色一声相对;色是“平地”的色,
声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声,空间与时间又相对。
(2)、写人叙事
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
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
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文事,
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
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
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
颂扬。
2、起承转结:
起承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
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
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诗的结构艺术,讲究“起如爆竹,结如撞钟”。对联也是这样。开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如爆竹震响,引入注目。此联开头就很好,舍去许多次要的不写,直以“破虏平蛮”开始。接
着,承以“功贯古今名第一”。此 两句,概括了徐达在打天下时创建的不朽功绩,南平陈友谅、
方国珍诸部,北取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又经略西北,所向无敌。下联首句,相当
绝句的第三句,该“转”了,没有继续写他的武功,而是从武功转向文治,从开国前转向开国
后,“出将入相”,很轻灵地转了方向。绝句的“转”,往往决定一首诗的高下成败。对联也像
这样,下联开头好,与上联的对立面找得准、找得好,此联就可望成功。“转、结”实际上也
是“起、承”关系。因为“出将入相”,所以用“才兼文武”来承接。最后,“世无双”三字,遥应
上联的“名第一”。结句浓重的一笔,使徐达这位开国功臣的形象更加伟岸、鲜明和饱满,余
音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上联起,
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
联必须结好。
如清廖鸿熙题桂林独秀峰联:
撑天凌日月;(起)
插地震山河。(结)
独秀峰孤峰独峙,唐诗人有“擎天一柱在南州”的描述,峰上刻有“南天一柱”的大榜书。本联
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赞美这南天一柱的非凡气势。起,确如爆竹,结,如撞洪钟。虽然只二
句,却意思完整,篇章完美。
全联超过四句的对联,也可以注意起、承、转、结。例如清臧 zāng 乃用撰辽宁千山祖越寺
联: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起)历数代毓 yù 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承)
千峰拔地,万符朝天,(转)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结)
上联起始,写千山形势,西北是辽河平原,东与华表山相连,景象阔大。接着,以历史文化
相承。此山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建佛寺道观,明清两代极为兴盛,康熙、乾隆帝和不少官宦人
士都曾来此游览,点出千山是“东都胜迹”。下联写在寺院所看到千山的具体形状和气势,由
山暗转到寺,接着再写山寺四时阴暗景色,由此寺联想到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南海,表明山寺
与南海佛法相通。以此作结,表明此寺的庄严神圣,不同一般,言已尽而意未穷。《三藏圣
教序》云:“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这里是注法雨于北疆,连慈云于南海,结尾由
实入虚,启人遐思,甚妙。
3、呼应:
呼应,又称照应,有时又可叫伏应,就是行文要前后相应,前呼后应。要前后连贯,不要前
言不搭后语;前边交代了一件事,后边要有着落;前边提出了问题,后边要有回答或反应;
前边埋下了一支“伏兵”,后边要有“伏兵”起来的行动。
呼应,可分前后句呼应、前后文呼应、首尾呼应。
在短联中,要前后句呼应。
如谢远涵挽孙中山联:
两语服膺 yīng 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
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领导人民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联放眼中
外,立足历史的高度,颂扬孙中山的伟大理想和不朽功勋。上联首先提出他平生尊奉的“两
语”,下边接着说明“两语”内容,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理想,和耶稣主
张的救赎人类、“博爱”。下联,首先提出当时世界并立的“三杰”,接着说“三杰”为谁,推翻
旧势力、建设新国家,除了印度“圣雄”甘地、俄国列宁以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伟大,
当时只有他二人可以相比。
在中长联里,除了上下句呼应以外,更要注意有一定距离的前后文呼应。如孙髯 rán 的大观
楼联,前边说了“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后边就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前概说,后具体分述,前后呼应。前边“叹滚滚英雄谁在”,后边就有回应的语
句:“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
前因后果,前行为、后目的,前理由、后结论等,或加以倒装,前果后因,前目的、后行为,
前结论、后理由等,都属前后呼应。
如许德珩 héng 挽朱自清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全面概括了朱自清的一生,对其工作、品德和骨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联说他教书,
用两个“一面”,两个“向……学”,末后总括,结论“君诚健者”。下联,先说其一生较短促,接
着用两个“愈”,两个“与……斗”,至“死而后已”。对于这样一个“健者”在贫病中死去,当然悲
痛,所以结以“我哭斯人”。这是因果关系的呼应。
前后呼应,有时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纵……也……”、“……虽……”
等。在中长联里,上下联各有起结,首尾两两呼应较常见。如挽朱自清联,“教书三十年”
与“生存五一载”相呼应,朱自清终年五十一岁,教书就有三十年。“君诚健者”与“我哭斯人”
相呼应,因为朱自清是“健者”,所以“我”才哭他。
上下联的起结,类似词上下片的起结。词上片的结句,要为下片的拓展留有余地,要如奔马
收缰,有欲止而不止的势头。对联上联的结句也要这样,以便开展下联。常见上联结句提出
问题,下联结句作出回答。这是两个结句的呼应,也是前后文的呼应。
如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的故邸,据说是徐达所题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此联气势宏伟,文字秀丽。上联怀古,借问青山白云,历代的帝王统治、汉唐盛世何在?结
句提出问题。下联回答,说现有一庭佳丽,树绿花红,景色浓艳,正是太平盛世。下联结句
“此间有舜日尧天”,恰好回答了上联结句“何处是唐宫汉阙”,呼应密切,全联结构紧密。
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就不安排作业。成联步骤,与方法,大家多看看,下讲我们学习成联
十二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