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宋人笔记中的阿拉伯及属国
【老何史地杂记】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所记阿拉伯及属国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赵炅八世孙。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生于台州天台县(今浙江省临海市)。嘉定(1208年—1224年)至宝庆(1225年—1227年)年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海关长官)。1225年,以任内采访所得,撰成《诸蕃志》二卷。上卷记载东自日本,西至北非的摩洛哥共50余国的概况。下卷记载物产,以物为纲,具述产地、制作、用途及运销等。末尾附《海南地理志》。是研究宋代海上交通、对外贸易以及与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文献。惜乎原书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
书中所记南宋时之阿拉伯帝国人文、地理、风土、方物甚详实,阿拉伯帝国无史学记述留存,因此所记尤其珍贵也。
【何按】
古人地理言“城”(城市)与“国”(国家)往往相混。所言一国,乃仅指一城市而非国家,也未必指主权独立之城邦。这一点须注意。
【南宋人眼中之世界】
南宋之世界地理观,见于《岭外代答》所记“海外诸蕃国”:
“诸蕃国大抵海为界限,各为方隅而立国。国有物宜,各从都会以阜通。
正南诸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其都会也。
东南诸国,阇婆(爪哇)其都会也。
西南诸国,浩乎不可穷,近则占城(越南南方)、眞腊(柬埔寨)为窊里(缅甸南部的丹老)诸国之都会。
远则大秦(叙利亚)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又其远则麻离拔国(南印度)为大食诸国之都会,又其外则木兰皮国为极西诸国之都会。
[木兰皮,故地在今欧洲西班牙,即阿拉伯在西班牙建立之穆拉彼特王朝(法国汉学家夏德说)。《诸蕃志》:“木兰皮国,大食国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国不可胜数。大食巨舰所可至者,木兰皮国尔。自大食之陁盘地国发舟,正西涉海百余日方至其国。”]
三佛齐之南,南大洋海也。海中有屿万余,人奠居之。愈南不可通矣。
阇婆之东,东大洋海也,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愈东则尾闾之所泄,非复人世。
稍东北向,则高丽、百济耳。
西南海上诸国,不可胜计,其大略亦可考。
姑以交址定其方隅。直交址之南,则占城、眞腊、佛罗安也。交址之西北,则大理、黑水、吐蕃也。
于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细兰(锡兰)。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渡之而西,复有诸国。
其南为古临国(印度南部),其北为大秦国(孟加拉之大秦)、王舍城、天竺国。
又其西有海,曰东大食海。渡之而西,则大食诸国也。
[东大食海,指今印度洋。西大食海,指今大西洋。大秦国,有二,一为叙利亚,一在今孟加拉。]
大食之地甚广,其国甚多,不可悉载。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渡之而西,则木兰皮诸国,凡千余。更西,则日之所入,不得而闻也。”
《岭外代答》大食诸国:
“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
[南宋时,阿拉伯帝国已分裂,各城邦及部族自立。故曰有国千余。]
《诸蕃志》大食总记
[何按:大食,即《史記·大宛列傳》及《汉书.西域传》所记之条枝,皆爲波斯语Taj或Tazi之音譯,乃波斯人對阿拉伯半岛人之稱。阿拉伯人,多數乃游牧之貝杜因人(Be-louis),少數在半島绿洲從事農業和商業。半島仅西南角之也門阿西爾(Asir),水源充足,士地比較肥沃,爲宜於稱植之農耕區域。
而沿紅海之希賈兹(Hijz),我國史籍稱爲漢志,乃爲亞非歐之間當時之主要商路,此路上貿易繁榮,有不少有名城。
在伊斯蘭教興起前,半島之北、中、南各部,有不少部落小國,或曰城邦。至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後開始統一半島,至哈里發艾卜·伯克爾开始向外大肆擴張,先後征服波斯、希拉(Hira,即本来之希腊)及埃及、叙利亞之新月地區。
僅三年時間,穆斯林帝國就從中亞之乌浒水( Oxus,r阿姆河),扩展至北非,成爲横跨亞、非兩洲之大國。
7世紀中期後,倭马亚帝国建立(661—750年),以大馬士革爲都城,继续扩张,登陆伊比利亚半岛,盘踞欧洲。750年后阿拉伯阿巴斯帝国继立(750—1258年),建都於巴格达。
大食,阿拉伯帝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其立国的主要经济基础不是来自农业,而是来自商业和所征服地区的税收。
但至南宋时期 ,阿巴斯帝国已分裂。《诸蕃志》所指之大食,乃专指建都於开罗之北非阿拉伯法蒂马(Fatimides)王朝也。]
【大食】
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远,番舶艰于直达。
自泉发船四十余日,至蓝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发,顺风六十余日,方至其国。本国所产,多运载与三佛齐贸易贾转贩以至中国。
其国雄壮,其地广袤。民俗侈丽,甲于诸番。天气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贵毡毯。国都号蜜徐篱(或作麻啰拔,西方汉学家夏德等以为即开罗,似未妥,待考)。
据诸番冲要。王头缠织锦番布;朔望则戴八面纯金平顶冠,极天下珍宝,皆施其上。衣锦衣,系玉带,蹑间金履。
其居以玛瑙为柱,以绿甘(石之透明如水晶者)为壁,以水晶为瓦,以碌石为砖,以活石为灰。帷幕之属,悉用百花锦;其锦以真金线夹五色丝织成。台榻饰以珠宝,阶砌包以纯金,器皿鼎灶杂用金银。
结真珠为帘,每出朝,坐于帘后。官有丞相,披金甲,戴兜鍪,持宝剑,拥卫左右。
余官曰太尉,各领兵马二万余人。马高七尺,用铁为鞋。士卒骁勇,武艺冠伦。
街阔五丈余,就中凿二丈深四尺,以备骆駞、马、牛驮负物货。左右铺砌青黑石板,尤极精致,以便来往。
民居屋宇,与中国同;但瓦则以薄石为之。民食专仰米谷,好嗜细面、蒸羊;贫者食鱼、菜。果实皆甜无酸。取蒲萄汁为酒,或用糖煮香药为思酥酒。又用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其酒大暖。
巨富之家,博易金银,以量为秤。市肆喧哗,金银、绫锦之类,种种萃聚。工匠技术,咸精其能。王与官民皆事天,有佛名麻霞勿(即穆罕默德)。
七月一,削发翦甲。岁首,清斋念经一月,每日五次拜天。
农民耕种,无水旱之忧;有溪涧之水,足以灌溉。其源不知从出,当农隙时,其水止平两岸,及农务将兴,渐渐泛溢,日增一日;差官一员视水候至,广行劝集,齐时耕种,足用之后,水退如初。
国有大港,深二十余丈。东南濒海,支流达于诸路。港之两岸,皆民居。日为墟市,舟车辐凑;麻、麦、粟、豆、糖、面、油、柴、鸡、羊、鹅、鸭、鱼、虾、枣圈、蒲萄、杂果皆萃焉。土地所出,真珠、象牙、犀角、乳香、龙涎、木香、丁香、肉荳蔻、安息香、芦荟、没药、血碣、阿魏、腽肭脐、鹏砂、琉璃、玻瓈、砗磲、珊瑚树、猫儿睛、栀子花、蔷薇水、没石子、黄蜡、织金、软锦、駞毛、布兜、罗绵、异缎等。番商兴贩,系就三佛齐、佛啰安等国转易。
麻啰抹、施曷、奴发、哑四包闲啰、施美、木俱兰、伽力吉、毗喏耶、伊禄白达、思莲白莲、积吉甘眉、蒲花罗、层拔、弼琶啰、勿拔、瓮篙、记施、麻嘉、弼斯啰、吉慈尼、勿厮离,皆其属国也。
其国本波斯之别种。隋大业中,有波斯之桀黠者探穴得文石以为瑞,乃纠合其众,剽略资货,聚徒浸盛,遂自立为王,据有波斯国之西境。
唐永徽以后,屡来朝贡。其王盆尼末换之前,谓之白衣大食。阿婆罗拔之后,谓之黑衣大食。
皇朝乾德四年,僧行勤游西域,因赐其王书以招怀之。开宝元年,遣使来朝贡。四年,同占城、阇婆致礼物于江南李煜;煜不敢受,遣使上其状,因诏“自今勿以为献”。
淳化四年,遣副使李亚勿来贡,引对于崇政殿;称其国与大秦国为邻,土出象牙、犀角。太宗问取犀、象何法?对曰:“象用象媒,诱至渐近,以大绳羁縻之耳。犀则使人升大树,操弓矢,伺其至,射而杀之。其小者不用弓矢,亦可捕获”。赐以袭衣冠带;仍赐黄金,准其所贡之直。
雍熙三年,同宾瞳龙国来朝。
咸平六年,又遣麻尼等贡真珠,乞不给回赐。
真宗不欲违其意,俟其还,优加恩礼。
景德元年,其使与三佛齐、蒲甘使同在京师,留上元观灯,皆赐钱纵饮。
四年,偕占城来贡,优加馆饩,许览寺观苑囿。大中祥符〔X年〕,车驾东封,其主陁婆离上言,愿执方物赴泰山;从之。
四年,祀汾阴,又来;诏令陪位。
旧传广州言大食国人无西忽卢华百三十岁,耳有重轮,貌甚伟异;自言远慕皇化,附古逻国舶船而来。诏赐锦袍、银带,加束帛。
元佑、开禧间,各遣使入贡。有番商曰施那帏,大食人也。蹻寓泉南,轻财乐施,有西土气习;作丛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提舶林之奇记其实。”
[按:《诸蕃记》所记大食,非阿巴斯王朝之黑衣大食,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首都为开罗之大食,乃绿衣大食,即埃及北非之法蒂玛阿拉伯王朝也。]
《诸蕃记》所记大食诸属国名,要举如下:
麻啰抹、施曷、奴发、哑四包闲啰、施美、木俱兰、伽力吉、毗喏耶、伊禄、白达、思莲、白莲、积吉、甘眉、蒲花罗、层拔、弼琶啰、勿拔、瓮篙、记施、麻嘉、弼斯啰、吉慈尼、勿厮离,皆其属国也。
麻啰抹国:又译秣罗矩吒国、摩赖邪、南毗、八罗孛、麻啰拔、麻哩抹、无离拔、南毗无离拔等。故地在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古代东西方船舶、商人会聚之地。该国产木香。
麻离拔国在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大食诸国:“有麻离拔国,广州自中冬以后发船,乘北风行约四十日,到地名蓝里,博买苏木、白锡、长白藤,住至次冬,再乘东北风六十日顺风方到此国。……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大食麻啰拔国遣使入贡,即此麻离拔也。”
古代东西方船舶和商人多会于此。又据《岭外代答》记谓此地乃“大食诸国之都会”。
卷三大食诸国条记,宋元祐三年(1088年)曾遣使至中国。1292年意大利马可·波罗离中国西行后亦曾至此地。西方汉学家认为故地在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Coast)。亦译作“麻罗拔”、“麻哩抹”、“无离拔”或“南毗无离拔”等。《诸蕃志》译作南毗(有专条记述)。《元史·亦黑迷失传》则译作“八罗孛”。
《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的秣罗矩吒国和《开元释教录》卷九《跋日罗菩提传》所载的摩赖邪,均为此国古称。
施曷国:麻罗拔、施曷、奴发三国皆在今阿拉伯半岛之哈德拉茅海岸,其中麻啰拔、施曷自古以盛产乳香闻名于世,有学者指出施曷大体上位于非洲亚丁湾南部,即也门和阿曼之间的地段。《诸蕃志》介绍乳香出产国时写作“施美”,应为“施曷”的另一个译名。
奴发国:“(《諸番志》)乳香一名薰陆香,出大食之麻罗拔、施曷、奴发三国深山穷谷中。”按郑和《下西洋图注》,奴发指今佐法儿国,位于今阿拉伯半岛南端阿曼的佐法尔地区。
哑四包闲啰国:《诸蕃志》卷下称栀子花出大食哑巴闲、罗施美二国,状如中国之红花。其色浅紫,其香清越,而有酝藉。土人采花晒干,藏之琉璃瓶中。花赤希有,即佛书所谓“檐卜”是也。“哑四包闲啰”即“哑巴闲”,“哑巴闲”是波斯语的对译,又作“亦思法杭”,指今伊朗“伊斯法罕”。
木俱兰国:诸蕃志称“阿魏主产木俱兰国”。阿魏是中药,古代主产俄罗斯中亚细亚、伊朗、阿富汗。从产区看,“木俱兰国”即“俱蓝国”,又译“屈浪那国、俱兰弩国”位于今阿富汗一带睹货逻国(吐火罗)故地,在今中亚一带。
伽力吉国:《诸蕃志》卷上大食国又作“加剌哈”,《郑和航海图》作“加拉哈”,即今阿曼“盖勒哈特”(Qalhat),又作哈拉哈底。
毗喏耶国:位于今北非突尼斯至利比亚一带。《诸蕃志》记载它的物产主要指“珊瑚”,今突尼斯目前仍是红珊瑚的著名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红珊瑚被称为沙丁红珊瑚。
瓮篱国:又做“瓮蛮”,即今阿曼。土产千年枣甚多。千年枣又称万年枣,万岁枣,波斯枣。本草纲目作“苦鲁麻”,又称伊拉克海枣,或称椰枣。
伊禄国:在今伊拉克境内。
白达国:“白达”指“巴格达”,位于今伊拉克巴格达。乃阿巴斯王朝之首都。
[“白达国:
白达国,系大食诸国之一都会。自麻啰拔国约陆行一百三十余程,过五十余州乃到。国极强大,军马、器甲甚盛。
王乃佛麻霞勿直下子孙,相袭传位,至今二十九代,经六、七百年。大食诸国或用兵相侵,皆不敢犯其境。王出,张皂盖,金柄;其顶有玉狮子;背负一大金月,闪耀如星,虽远可见。
城市衢陌民居豪侈,多宝物、珍段,少米、鱼、菜。人食饼肉、酥酪。产金银碾花、上等琉璃、白越诺布、苏合油。国人相尚以好雪布缠头,及为衣服。七日一次削发、剪爪甲,一日五次礼拜天,遵大食教度。以佛之子孙,故诸国归敬焉]。
思莲国:似指中世纪波斯湾著名港口,位于今伊朗布什尔省南部村庄塔赫里。
白莲国:“白莲”即“巴林”,指今临近波湾的巴林岛国。日本学者桑原隲藏考证认为“佛莲”是地名Bahrain(巴林),阿拉伯人有取地名为姓的习惯。
《宋会要》记载熙宁六年(1073)大食俞庐和地国有使者蒲哕洗入贡事,藤田考证“俞庐和地国”即巴林的卡提夫港(al-Katif),亨利·玉尔(H·Yule)考证《诸蕃志》卷上大食国的“白莲”即巴林之音译。
积吉国:有学者称位于今索马里柏培拉。
甘眉国:又译“荷姆兹”。霍尔木兹海峡(在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
蒲花罗国:《元圣武亲征录》载:“不合儿城今布洽尔也,亦作布蛤拉,本紀作蒲华城,又作卜冷兄城。传又作不花城,別书又作“花鬼”,又作“蒲花罗”,皆对音字也。纪曰:十五年庚辰春三月,帝克蒲华城,夏五月克寻思千城。”圣武皇帝即元太祖。《元史太祖纪》:“十五年(1220),帝克蒲华城。”“蒲花罗”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亦作不花剌、卜哈儿。曾属西辽。元耶律楚材《西游录》:“寻思干之西六七百里有蒲华城,土产更饶,城邑稍多。”
层拔国:今非洲东部索马里以南一带。
“(《诸蕃志》)层拔国在胡茶辣国南海岛中。西接大山。其人民皆大食种落……每岁胡茶辣国及大食边海等处发船贩易,以白布、瓷器、赤铜,红吉贝为货。”
宋书《异域志》作“昆仑层期国”:“其国地极热,在西南海上,接海岛,有大鹏飞则蔽日已,能食骆驼。昔有人拾其翎,截管可作水桶。有野人身如墨漆,鬈发,国人布食诱捉,卖与番商作奴,尚货利也。”据说今在该古国所在地发现宋朝钱币等物。
弼琶啰国:唐代拨拔力国异译。故址在今非州索马里北部亚丁湾南岸柏培拉附近。“(《诸蕃志》)弼琶啰国有四州,余皆村落。各以豪强相尚,事天不事佛。”
勿拔国:故地旧说以为在今阿曼北部的苏哈尔(Suhr)。也有人认为位于今阿曼南部的米尔巴特(Mirbat)一带。今取大体方位,故不细究。
瓮篙国:今波斯湾东岸,指今阿曼地。
记施国:故地在今伊朗基什岛(Kish)。公元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为波斯湾贸易中心,东西方商舶麕集。《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译作怯失。出产蔷薇水,即大食国花露水。
麻嘉国:即今沙特阿拉伯西部麦加。为穆罕默德出生地,或译“天方国”或译“默伽国”。
《岭外代答·大食诸国》记:“有麻嘉国。自麻离拔国西去,陆行八十余程乃到。此是佛麻霞勿出世之处,有佛所居方丈,以五色玉结甃成墙屋。
每岁遇佛忌辰,大食诸国王,皆遣人持宝贝金银施舍,以锦绮盖其方丈。
每年诸国前来就方丈礼拜,并他国官豪,不拘万里,皆至瞻礼。
方丈后有佛墓,日夜常见霞光,人近不得,往往皆合眼走过。若人临命终时,取墓上土涂胸,即乘佛力超生云。”
佛麻霞勿,即穆罕默德。宋代人称佛广义可指一切神佛。
弼斯啰国: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为古代波斯湾主要港口所在。“(《诸蕃志》)弼斯啰国,地主出入,骑从千余人,尽带铁甲,将官带连环锁子甲,听白达节制。”
吉慈尼国:指以今阿富汗加兹尼(Ghazni)为首都之伽色尼朝而言。
勿斯里国
“勿斯里”即“蜜徐篱”,misr,指埃及。《酉阳杂俎》续集卷十:“大食勿斯离国石榴重五六斤。”
“勿斯里国,属白达国节制。
国王白晰,打缠头,着番衫,穿皂靴。出入乘马。前有看马三百匹,鞍辔尽饰以金宝。有虎十头,縻以铁索。伏虎者百人,弄铁索者五十人,持擂棒者一百人,臂鹰者三十人。又千骑围护,有亲奴三百,各带甲持剑;二人持御器械导王前。其后有百骑鸣鼓,仪从甚都。
国人惟食饼肉,不食饭。
其国多旱。管下一十六州,周回六十余程。有雨则人民耕种,反为之漂坏。
有江水极清甘,莫知水源所出。岁旱,诸国江水皆消减,惟此水如常;田畴充足,农民藉以耕种。岁率如此,人至有七、八十岁不识雨者。
旧传蒲啰吽第三代孙名十宿(西方汉学家认为即《旧约》中的埃及主约瑟),曾据此国。为其无雨,恐有旱干之患,遂于近江择地置三百六十乡村,村皆种麦。递年供国人日食,每村供一日,三百六十村可足一年之食。
又有州名憩野(开罗),傍近此江。
两年或三年必有一老人自江水中出,头发黑短、须鬓皓白,坐于水中石上,惟现半身,掬水洗面剔甲。国人见之,知其为异,近前拜问今岁人民吉凶。如其人不语若笑,则其年丰稔,民无札瘥;若蹙额,则是年或次年必有凶歉、疾疫。坐良久,复没不见。
[老人,有说为一种人面海豹。]
江中有水骆駞、水马、时登岸啮草,见人则没入水。”
【遏根陀国】
“遏根陀国,勿斯里之属也。
相传古有异人徂葛尼于濒海建大塔,下凿地为两屋,砖结甚密;一窖粮食,一储器械。塔高二百丈,可通四马齐驱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开大井,结渠透大江,以防他国,兵侵则举国据塔以拒敌。上下可容二万人,内居守而外出战。其顶上有镜极大,他国或有兵船侵犯,镜先照见,即预备守御之计。
近年为外国人投塔下,执役扫洒数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盗镜抛沉海中而去。”
[何按:此或即传说之亚历山大港及灯塔,但非莫须有之马其顿亚历山大所建,而是传说人物异人徂葛尼]所建。异人徂葛尼,待考。
尤其引人深思的是,《诸蕃志》记录埃及故事颇详,但所谓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则一字不提。莫非当时并不存在吗?]
【勿厮离国】
[按:“勿厮离国”,指《元史 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所说的“毛夕里国”,位于今伊拉克北境之摩苏尔。]
“勿厮离国,其地多石山,秋露沆瀣,日晒即凝,状如糖霜;采而食之,清凉甘腴,盖真甘露也。山有天生树,一岁生栗,名蒲芦;次岁生没石子。地产火浣布、珊瑚。”
宋朝时海外商贸繁荣,《宋史》记录的大食向宋朝进贡的国家共28个。《岭外代答》说大食属国千余。
从大食国所属国家的分布来看,非洲、阿拉伯半岛、中亚的许多国家均归它管辖。所属二十八城(国)分布宽广。若把一千个国家一一列举,则更不可思议也。
《宋史》记录有皇帝与大食进贡使者的对话,使者说大食共千余国,都属大秦管理。所言大秦,乃叙利亚大秦,即倭马拉帝国首都大马士革的大秦。
按《诸蕃记》所记则有两个大秦,一在日南,一在 西土:
“大秦国(一名犁靬),西天诸国之都会,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
其王号麻啰弗,理安都城,以帛织出金字缠头;所坐之物,则织以丝罽。
有城市里巷。王所居舍,以水精为柱、石灰代瓦,多设帏帘;四围开七门,置守者各三十人。
有他国进贡者,拜于阶戺之下,祝寿而退。其人长大美晰,颇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有官曹簿领,而文字习胡人;皆髦头而衣文绣,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十里一亭、三十里一堠。地多狮子,遮害行旅;不百人持兵器偕行,易为所食。
宫室下凿地道,通礼拜堂一里许。王少出,惟诵经礼佛;遇七日,即由地道往礼拜堂拜佛,从者五十余人。国人罕识王面。若出游,则骑马用伞;马之头顶,皆饰以金玉珠宝。递年大食国王有号素丹者,遣人进贡。
如国内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抚定。所食之物,多饭、饼、肉,不饮酒;用金银器匙以挑之。
食已,即以金盘贮水濯手。土产琉璃、珊瑚、生金、花锦缦布、红玛瑙、真珠。又出骇鸡犀(骇鸡犀,即通天犀也)。
汉延嘉初,其国主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犀象、玳瑁,始通中国。所供无他珍异,或疑使人隐之。
晋大康中,又来贡。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处,几于日所入也。
按杜还《经行记》云:‘拂桑国在苫国西,亦名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多任务巧,善织络。地方千里,胜兵万余,与大食相御。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酬之于后。皆以其值置诸物旁,待领值然后收物,名曰鬼市。’”
【天竺国】
[按天竺即印度,但非南亚印度,而是印度河印度,即今巴基斯坦之信德也。]
天竺国,隶大秦国;所立国主,悉由大秦选择。俗皆辫发、垂下两鬓及项,以帛缠头。所居以石灰代瓦。有城郭居民。王服锦罽,为螺髻于顶,余发剪之使短。晨出坐毡皮,用朱蜡饰之,画杂物于其上;群下皆礼拜祝寿。出则骑马,鞍辔皆以乌金银闹装。
从者三百人,执矛剑之属。妃衣大袖镂金红衣。
岁一出,多所赈施。国有圣水,能止风涛;番商用琉璃缾盛贮,猝遇海扬波,以水洒之则止。
后魏宣武时,尝遣使献骏马云。
其国出狮子、貂、豹、橐、犀、象、玳瑁、金、铜、铁、铅、锡。金镂织成金罽,白迭。有石如云母,而色紫;裂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毂。有金刚石,似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
又有旃檀等香、甘蔗石蜜诸果。岁与大秦、扶南贸易,以齿贝为货。
俗工幻化,有弓箭、甲矟、飞梯、地道及木牛、流马之法,而怯于战斗。
善天文、算历之术,皆学悉昙章书。以贝多树叶为纸。
唐贞观天授中,尝遣使入贡。
雍熙间,有僧啰护哪航海而至,自言天竺国人。番商以其胡僧,竞持金缯、珍宝以施;僧一不有,买隙地建佛剎于泉之城南,今宝林院是也。
《岭外代答》波斯国:
“西南海上波斯国,其人肌理甚黑,鬓发皆拳,两手钤以金串,缦身以靑花布。无城郭。其王早朝,以虎皮蒙杌,叠足坐,羣下礼拜。出则乘软兜或骑象,从者百余人,执剑呵护。食饼肉饭,盛以甆器,掬而啖之。”
西南海或指阿拉伯海,所记之波斯似指印度河下游流域的亚洲黑人。
【附录】《岭外代答》
南宋周去非撰。周去非(生卒年不详),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宋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乾道间(1165~1173)任绍兴通判,淳熙间(1174~1178)任广南
西路桂州通判和钦州教授。在桂期间,尽查物候民情,遍历州县名胜。后辞官北归,于淳熙五年(1178)写成《岭外代答》,回答亲朋好友问及岭南的风土人情、奇人异事。
周去非自序称此书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加以耳闻目睹的材料而成。共录存二百九十四条,用以答客问,故名曰代答。
书分地理、边帅、外国、风土、法制、财计等共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十九门,一门存其子目而佚其总纲”。史料价值甚高。原本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