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浅思 ——观纪录片《西泠印社》有感(外两篇)

文化传承浅思

——观纪录片《西泠印社》有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11月4日,我在高中许同学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题为《﹤西泠印社﹥开播预定!我这颗小石头,就要被抓去刻印章了》的文章。我不禁被这萌萌的小石头吸引了,点进去阅读,方知六集纪录片《西泠印社》即将播出,总导演是许继锋。对于许继锋导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执导并在2018年底热播的《孤山路31号》纪录片。这部片子,我在遇见它时是去年春天。很喜欢它的叙事方法,还有那一条穿越古今颇赋灵性的锦鲤。
在春寒料峭时节,这部《孤山路31号》似乎从厚重沉寂的冬天里苏醒,跃入春天的湖水,吐纳呼吸,让向来爱看纪录片的我莫名欢喜。刚好那时我也正在临习中国水墨画,发现《孤山路31号》纪录片里的每一帧画面,均可作一幅唯美的水墨。听着深情的解说,孤山路31号的前生今世,就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后来,在去年酷暑难耐的夏季,我又回看了一遍《孤山路31号》,居然还是春暖花开的感觉。屋外知了在不停地鸣叫,我却几小时沉浸在厚重的孤山历史文化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片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娓娓道来,经年的文化史学,也在窗外透进来的斑驳时光里,相互交错交融。这一次,我佩服该片幕后团队的文化和拍摄实力。经查阅,原来许继锋总导演还是玉环坎门人。同为家乡人,于是,我对这部《孤山路31号》纪录片有了亲切感。
“在浩瀚的历史面前,一颗石头,犹如尘埃;当石头历经磨炼而成金石,染上鲜红的泥,却成为一代人的信仰和传承。”当我在看高中许同学转发的文章时,文中这段话勾起了对父亲的思念。我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他们退休后,就回了原乡金华。这些年,父亲将他青年时的书画金石理想,一笔一划、一刀一刻间,倾注在晚年的光阴里。父亲十余年如一日,每天笔耕不辍。在他的影响下,我于四年前走上了自习书画之路。我的“川”和“芸窗”两枚印章,也是父亲前年12月所刻。“川”是我对2008年援川之旅的纪念,也是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初心;“芸窗”即书房的意思,我希望自己能除却浮华,一心一意做只脉望,敬畏历史,向书本请教,向先哲学习。父亲常对我说,“有生之年,切需努力!”是啊,人生可数,至多不过三万余天,还不计意外。唯有抓紧有限的时光,去做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也算不枉此生。父亲是这么对我说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年已八旬的父亲,他是我人生信仰坚守的灯塔,也是家风文化传承的引路人。
文化不孤。很庆幸,在我的从文道路上,遇到了许多的良师益友。方贵川老师,是玉环的一位本土作家。近日,“浙玉环”微信公众号推送方老师撰写的《日岙|一座金灿灿盛满阳光的小渔村》一文,详细记录了沙门镇日岙村的前生今世。由大坟前、山田、大园头等四个自然村组成的日岙村,有村民1500多人,其中90%以上为孔姓后人,是玉环最早、人口最多的孔子第71-75代裔孙集聚地。村子东南角有一座孔子文化礼堂,占地15亩,古朴端庄,常有学生在此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整个村子,目前有现役、转业及退伍军人70多人,青年参军报国的热情很高。小小村落,铁血男儿志存高远!这样的家国情怀,在家风中传承。“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内涵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的道德教化,以及将德作为治国的重要基础。个人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儒家思想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延绵不断,宋代理学家朱熹还提出“治国必先齐家”的理念。日岙村的崇文爱国今世,也让我们从一个小窗口看到了儒学的当代价值。
机缘巧合,因为高中许同学的“牵线搭桥”,我和许继锋导演有了联系,也得到了许导演主编《孤山路31号》书的亲笔签名勉励。据悉,《西泠印社》筹备和拍摄耗时近四年,在这期间,摄制组走遍了孤山上西泠印社的角角落落。这社、这山、这湖,总导演许继锋收藏了许多情绪,也收获了真挚的兄弟情谊。在看到“西泠不冷”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些拍摄《西泠印社》时发生的故事,我不禁为之感慨,写下了二首《画堂春》新韵拙词——
画堂春(其一)·三潭印月小瀛洲
三潭印月小瀛洲,孤山灵秀清秋。阅天堂画卷晴柔。文韵悠悠。
鹤子梅妻之后,弘一藏印无求。金石墨客慰心酬。唐宋风流。
画堂春(其二)·有缘相聚是福泽
有缘相聚是福泽,山高海阔焉隔。笑谈风趣念和合。随喜功德。
庚子浅冬雨冷,湖边摇摆群鹅。红白憨态且高歌。唤醒枯荷。
岁月如冰河,热望如鲸歌。这35米高的孤山,何以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仰之弥高的巅峰?我想,这个答案,还是留给与我一样对孤山的前生今世有所探究的人们吧。孤山不孤。今天,当你穿过孤山路31号这座月亮门时,你是否看到了白居易、苏东坡的竹阁,你是否看到了林和靖的梅妻鹤子以及雪夜独往湖心亭的张岱?愿我们永怀热望,在生活之余,去了解博大而精深的五千年文化。犹如西泠印社那一方方印石,刀锋之中,蕴藏着的是雕刻、文学、字法、章法之美,更是一部厚重的中华文化史。它们缄默不语,任凭岁月长河冲刷,只要重逢红印泥,就又开启了新的使命……

挺进“亚马逊”

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浙江人民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开化境内山高林茂,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81% 以上,素有中国“亚马逊雨林”之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里“晴日遍地雾,阴雨满山云”,有着独特的茶树生长环境,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和国家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先进县。

——题记
早就想见识闻名遐迩的钱江源头,开化的一位好友也曾多次约我品茗龙顶,但终因诸多烦杂事而搁浅。这次承蒙悍马之邀,让我以探险者的身份慕名前往。2005年6月3日傍晚6时,我与悍马俱乐部的十三名成员一起乘车从玉环城关出发,一路载歌,开始了此次“马饮钱江源头水登山之旅”。
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在衢州高速服务区内稍作了休整。6月4日清晨,带着惺松睡眼的我极目远眺,只见群山围绕,到处是一片绿意。同行的一位部队复员军人身着迷彩服,肩上背着十多公斤的行囊,与之相交辉映,给人一种欲冲向“亚马逊雨林”的激情。
上午6时许,我们一行精神抖擞地向目的地——钱江源头挺进。当车驶入开化地界,映入眼帘的是高速两旁的红砖瓦房,袅袅的炊烟升起,老农在田间卷袖插秧,鸟儿掠过树影婆娑的湖面,一幅久违的人间美景!
7时许,我们来到了开化县。令人欣喜的是,我和开化县公安局的好友燕子竟然在一所外国语学校门口相逢。在燕子及其父亲的热情陪同下,我们游览了开化县城,并在莲花广场的“混沌初开”前留下了难忘的合影。依依惜别好友,我们继续驶往钱江源头。
听说位于钱江源头的霞山镇,有一片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明、清、民国初年徽派古民居群,被誉为“江南村落文化明珠”的霞山古迷宫。怀着一种探寻古代文明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古民居。
在石块堆砌的座座高耸的古屋前,不时碰到性情闲静的村民。弄堂里,暗淡的光线夹杂着丝丝腌肉味,以及一两声狗吠,仿佛一下子让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那个曾一度繁华霞山的市井年代。因这三百余幢古民居素有“阡陌多交错,疑在迷宫行”之称,让我们身在其中有种找不到北的感觉。村里人热情地前来引路,使我们得以在古建筑群中“穿肠”而过。
更为难得的事,在唐宋古驿道旁,还座落着一古钟楼。据记载,该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三层木结构,中梁悬挂一口明弘治铭文大钟。霞山呈“左青龙、右白虎”之势,为镇白虎而兴建钟楼,楼成之后霞山日益兴旺发达,故霞山人以“钟楼底人”自居。
中午12时,我们一行十四人整装待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登山之旅”。开化县齐溪镇莲花山,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莲花顶海拔1145米。在莲花塘景区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我们徒步前行。
森林里树高林茂,初夏的团团热火被冰凉的溪水消融,那午后的阳光也不禁在斑驳树影中显得力不从心,不愧是休闲避暑的绝好去处。一路上可见树枝纵横,偶尔看到蛛丝网住的一两条小虫扭动着舞姿。
此行山路台阶颇陡,加上肩上的十余公斤行囊,无疑增加了上山的难度。于是,队友们决定互相协助,力排万难。尽管这支队伍是临时组合,同行的队友也来自各行各业,但悍马“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终占据着队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向上攀登。
约摸一个小时光景,我们翘首可望莲花顶。山间周遭出现了簇簇低矮似灌木的植物,视野一下子开朗,太阳因此也照得更猛。队友们擦了擦满脸的汗水,稍作停顿,一鼓作气继续攀登眼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山顶。“坚持,再坚持”,我在心中默默为自己鼓劲。面对着还有十余步的山顶,我为之振奋,居然忘了刚才的疲惫和酸痛,一路小跑起来。双脚踏在莲花顶,手机发来短信,一忽儿是浙江移动,一忽儿是上饶地区,一忽儿是安徽移动,我真切地感受到一脚踩三省的豪壮。
当我们沿着原路返回时,已是满天红霞。在离钱江源一百米处,我们找了一处平坦的空地,借此搭营扎寨。在一番美餐之后,借助微弱的天光我们开始自娱自乐。此时,天穹繁星闪烁,似给我们没有观众的晚会拉起了帷幕,好奇的萤火虫也提着灯笼过来助兴。这台晚会一直到大家都睡意朦胧才曲尽人散。
正当我们洗漱完毕,钻进帐篷即将入睡时,一束强烈的车灯照过来。原来是这里的护林员闻知我们要露宿莲花塘时,专程派司机送来开化的龙顶茶叶和钱江源开水。我被护林员的此举感动,不禁感慨开化的纯朴民风。
这一夜,我们枕着莲花山土,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听着钱江源水无尽的述说,极其满足地一觉睡到天亮。清晨醒来时,才发现昨晚与我们同床共眠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飞蛾和青虫。
5日上午6时许,在钱江源头。只见源头水飞流直泻,奔腾不息,同行的队友们纷纷雀跃留影。早晨的阳光如金缕玉衣给钱江源披上了一层金黄,郁郁葱葱的大树挺拔直立,使我不禁想起王维的诗句,“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踏着一路阳光,队友们背着行囊,一路前行……

父亲的字

父亲向来喜欢练习书法,退休以后更甚。每逢周日,年过七旬的父亲都要坐上公交去金华八咏楼,在那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技艺。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就是全才,什么写文章、拉二胡、画素描、医家畜、修电器,他样样在行。连我们家放置杂物的土坯矮房,也是父亲一担泥一筐砖亲手建的。有时候,父亲踩踩缝纫机,给我们这些孩子做些小衣物。父亲还是个不错的厨师,红烧肉、风干鸡等家常,现在想来还是垂涎。

在记忆中,感觉父亲那时每晚总是很迟睡觉,有时在灯下修理他的那台收音机,有时在杂乱的书桌边埋头写文章。父亲擅写行书,而且喜欢用铅笔写。他的那些文稿,随便拿几张出来,都是我临摹的字帖。父亲对钱看得不是很重,总是大方地花在了他的喜好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父亲就将省吃俭用攒下的工资买了一台海鸥牌胶片相机。也记得那时母亲常唠叨,说父亲的工资都买了无用的东西,钱都败在了他的喜好上。现在想来,父亲是个真性情的人,他毕生都在创建自己的幸福家园——他富有的精神王国。
退休十余年,父亲将练书法当成了他的健身运动。每天一清早起来,父亲就坐在特制加长加宽的书桌前,泼墨挥毫,勤奋不怠。父亲的字以行书见长,字体遒劲圆润,布局古朴大气。兴致来时,父亲也上街卖春联,凭我的吆喝及父亲的一手好字,生意本该不错。可父亲总是以拱手相送为主,图的是一个“乐”字。致使几年下来,以亏本收局。

近年,父亲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找寻他的“衣钵”。孩子三人中,我的性情与他相似。每次去他那里,他总要写些字画给我。前几次,我都将他的字画顺便一扔,没当回事。而父亲也知晓似的,又将新的字画送与我。二三回合后,我再仔细揣摩,发现父亲的字不是纯粹的在模仿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而是融入了他自己原先的行书风格。渐渐地,我也受了父亲的影响,喜欢上了书法。虽说是偶尔涂鸦,字体也是稚嫩无气势,但在书法的意境中,也自得其乐。
父亲常说,“人有三宝,曰为‘精气神’”,还专门写了这三个字送与我,以此激励鞭策。昨日,许久未见的父亲又打来电话,说新近给我写了幅《兰亭序》,到时邮寄过来。不知怎的,从父亲不懈习字的坚持中,我看到了一位古稀老者的执著和快乐。同时,在父亲的身上,我感觉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无论生活怎样平淡、人生如何坎坷,只要心有希望,眼前总是艳阳天。

(写于2017年9月)

丁洁芸,笔名丁乙,浙江金华人,职业警察。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喜欢写作。作品散见各媒体报刊网络。

□编辑:木子叶寒

□图文:丁洁芸

(0)

相关推荐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赵之琛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唐醉石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艺鉴|湖山一片等你回:纪录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师的故事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西湖畔,有一座海拔仅35米的山--孤山.就是在这西湖边最小的一座山上,坐落着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云烟,从"保存金石.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黄牧甫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奚冈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陈祖望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浙江最冷门的自然风景区,层峦叠嶂、门票便宜,宛如世外桃源

    背包在路上7年,我的职业是旅行.请关注:雄鹰王浚,持续每天分享旅途中的故事. 从13年开始旅行,雄鹰从一个背包客,到一名职业旅游者,经历了七年多的时间.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雄鹰到过次数最多的省份就是浙 ...

  • 朋友圈已经走遍中国,给还没出门的孩子推荐8部纪录片,身未动心已远!

    今年暑假真的是看尽大美中国! 朋友圈感觉1/3在新疆,1/3在甘肃,1/3在呼伦贝尔,每天都在看祖国西北的大片.今天我们给还没出门的小朋友推荐8本纪录片,身未动心已远. 如果出发去某个目的地,正好被拍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钱松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吴让之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胡钁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

  • 【寻味孤山】西泠藏品之陈豫钟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印社有一"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