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年10月3日傍晚,大汉皇帝陈友谅...
1363年10月3日傍晚,大汉皇帝陈友谅被敌军“一箭爆头”而亡!当时,士兵们正在奋勇拼杀,竭力突围,身为皇帝的陈友谅也从自己的宝船中伸出头来,亲自指挥作战,结果突然一支飞箭朝他射过来,直接射穿了他的头颅,44岁的陈友谅当即死去, 元末一代枭雄就此陨落。猛将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突出重围,回到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
陈友谅的本家姓谢,因为他的祖父入赘陈家,所以才姓陈。陈友谅从年幼时起,就开始读书习武,长大后更是文武全才,并在1355年加入了徐寿辉的红巾军。后来,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造反,陈友谅趁机以勤王的名义杀了 倪文俊,还吞并了他的军队,因此壮大。
此后,陈友谅一路攻城拔寨,成为长江以南的最强军事势力。不过,此时的陈友谅名义上还是徐寿辉的部下。徐寿辉手下还有一名猛将,名叫赵普胜,使用双刀,号称'双刀赵' ,此人先是投降朱元璋,后来又回到徐寿辉这边,并且多次带兵攻击朱元璋,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
为了除掉赵普胜,朱元璋使用了离间计。1359年,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以烧羊迎接,当他刚一登船,陈友谅便马上杀了他。
1360年,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想迁都龙兴,仓促从汉阳出发,临时驻扎江州。不曾想到的是,驻扎在江州的陈友谅早已设好了全套,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后将徐寿辉迎入城中,马上紧闭城门,将徐寿辉身边的士兵全部消灭,陈友谅随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池州和太平。
陈友谅部进驻采石矶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陈述事情,趁机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陈友谅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风大雨,群臣们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能按礼仪行事。此时,徐寿辉的另外一位部将明玉珍得知皇帝已死,在四川建立夏政权。
陈友谅性格强硬且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他在自称皇帝后,又想和张士诚联合,攻取朱元璋所在地区。朱元璋采用刘基的计谋,在龙湾(江苏南京城郊)大败陈友谅大败,趁势攻取安庆。第二年,陈友谅手下的猛将张定边再次攻陷安庆。
1361年,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陈友谅,打得陈友谅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本来是江南的老大,现在土地却被朱元璋逐渐夺走,陈友谅越想越生气,于是命令部下打造几百艘超级战舰,上面装备各种火器。
1363年,陈友谅亲率大军六十万进攻朱元璋。此次,陈友谅是倾巢而出,船载家属百官,是打算与朱元璋之间来一场大决战。陈友谅先是攻击南昌,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死守80多天,陈友谅是久攻不克,加上朱元璋正在率领援军赶来,于是陈友谅撤出对南昌的包围,与朱元璋在鄱阳湖遭遇。
双方在鄱阳湖大战,最初是陈友谅取得优势,差点杀掉朱元璋,因为陈友谅的舰船坚固巨大,而朱元璋多是征用来的海船,抵挡不住大船的撞击。后来,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马下令火攻,陈友谅的大船行动不便,故而大败,弟弟也被活活烧死。
陈友谅询问左、右金吾将军,问他们有何良策,结果两位将军各有想法,争吵不休。陈友谅不能拿定主意,左金吾将军因其意见未被采纳,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将军知悉后,也率部投降,陈友谅处境更加困难。
此时,陈友谅被朱元璋大军包围,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信中饱含讥讽恐吓之意,规劝陈友谅快点束手就擒。 陈友谅看到信后,怒不可遏,将信丢到地上,命令士兵突围,结果出现了文中开头那一幕。
在元末江南起义军中,陈友谅是最强大的一个势力,在当时四大起义军力量中排在首位,也是朱元璋最强劲的敌人。无论是在兵源、财力、地盘、地利还是武将,陈友谅都比朱元璋强很多。然而,陈友谅最后却败给了朱元璋。个人认为,陈友谅做人做事总是不按道理出牌,全凭自己的规矩,在他这里只有胜者,不存在什么道义。这种性格再加上他的能力,很快使他成为了最强大的霸主,当然这也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正是由于陈友谅做人做事都太没章法了,不讲道义,所以很容易失去人心,没人敢信任他。尤其是他杀了赵普胜后,许多人纷纷投奔了朱元璋,并且以后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除掉赵普胜之后,徐寿辉就成了傀儡,大权都掌握在了陈友谅的手里。徐寿辉知道自己完了,于是主动交出政权想保住性命。陈友谅把政权收下了,徐寿辉的性命也一并给收了。
总结陈友谅失败的原因,分为五个方面:(一)战略失误,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选择失误;(二)战术失策,重蹈连环之覆辙, 未防反间之圈套,轻中缓兵之小计,不虑失败之退路;(三)道义失势,弑旧主为不义,早称王为不智,杀降兵为不详;(四)多疑失将,自毁长城失良将,优柔寡断失军心;(五)固执失智:陈友谅太过自信和固执,他的大将张定边有勇有谋,建议休养生息后直捣南京,结果陈友谅我行我素,出动全部军队去攻击南昌。张定边比徐达和常遇春更厉害,只是没能遇到朱元璋这样的明主,不过最后能够安享晚年也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