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齐明刀,诸侯混战下的经济妥协
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告诉文瀚乐拍:
“我知道怎么鉴别刀币了,大号的就是齐国的,有明字的就是燕国的,没有明字的就是赵国的。”
“听说过齐明刀吗?”
“什么?齐国也有明刀?”
就牵扯到当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初周王朝号称有八百诸侯,但是到了迁都洛阳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就开始争霸天下,互相讨伐吞并。
在公元前314年燕国由于子之夺权导致三年内乱,齐宣王趁机讨伐燕国,夺取了大片领土,燕国国王发誓要报此仇,于是:“卑身厚币,以招贤士”,在乐毅的带领下,近30年的发展使得燕国国力大增。与此同时,齐国的国王是齐湣王,没错,就是那个造出了“滥竽充数”成语的那位,这位国王人品糟糕,非常昏庸,动不动就杀人,惹得天怒人怨,和周围邻国的关系也非常糟糕。
于是在公元前284年,乐毅与其他大国联合,共同讨伐齐湣王,史称“五国伐齐”,战国七雄中的五个强国联手攻占齐国,然后占领齐国70余城,除了某些负隅顽抗的城池外,齐国基本等同于灭国了。但是连续数年的时间,齐国始终还在坚守最后的两座城池。
在这段时间里,乐毅则是在努力改造已经占领的齐国领土,希望占领区可以彻底变为燕国,比如齐国的稷下学宫里聚集了中原最优秀的思想家,乐毅打算恢复稷下学宫,结果却发现稷下学宫里空空如也,没有人配合他的统治。
齐国历来是大国,魏国衰败以后,齐国一跃成为齐国最强的,这就使得当地人的内心是非常骄傲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对于荣誉看得非常重,尽管齐国的很多城市暂时被征服了,但燕国人的实际管理水平比齐国的官僚系统差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选择逃亡,而不是固守原来的土地。
乐毅想要顺利征服齐国,就只能选择怀柔的方式,用各种方式来安抚民心,提供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家到临淄经商,同时铸造全新的钱币来缓和民众对于燕国的排斥心理,在占领区内铸造燕国的货币“明刀”,这种货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齐明刀。
在当时齐明刀和燕明刀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齐明刀很像燕明刀,刀身部分有郭,刀把部分无郭,而有的齐明刀很像是齐国的三字刀,刀身和刀把上都有郭。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对齐国刀币的妥协。
可惜的是,乐毅改造齐国占领区的目的并没有实现,后来齐国重新夺回了自己的领土,五国伐齐宣告失败,齐明刀就此湮灭在历史的海洋中。
齐明刀不能普及的原因也并非全是乐毅的锅。在当时,占领区的普通大众是很排斥使用燕国货币,战国时期的拉锯战很常见,领土变更也很常见,一旦齐国收复失地,新铸造的货币就一文不值,使用别国钱币的风险比较大。
再者说,两国交战的同时,也往往意味着两国进行贸易时的货币互相排斥,而齐明刀的出现仅仅是占领区的一种“折中”的货币,一旦这种货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以后,自然也就会消亡。
后来,人们在山东省的博山发现了这种特殊的齐明刀,因此也称它为博山刀。和燕明刀相比,齐明刀的制作得比较粗糙,含铜量偏低,刀身要更瘦一些,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和当时的燕明刀在形制上就有明显差异,而且刀币上还有齐、齐化、齐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齐化等多种不同的文字。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齐明刀的铸造量和发行区域非常有限,文瀚乐拍觉得齐明刀的出现,恰恰是战国时期占领区经济格局的一种具象化体现,既要考虑现实需要,也要考虑统治区人民的接受程度,尽管从结果来说并不成功,但依然是非常价值的一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