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爱因斯坦风流史:通奸堂姐,勾引侄女,31岁生私生女,婚内出轨10人……

来源:三点一弯钩

ID:sandianyiwangou

17岁的“天才”爱因斯坦,情窦初开,邂逅补习老师的女儿玛丽。
玛丽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四目相对间,爱因斯坦爱上了她,写下炙热情书:
“这一刻如果你在这儿,我会不畏任何理由,给你一个惩罚的吻,好好地嘲笑你一番,这是你该得的,甜蜜的小天使!”
这封古怪却真诚的情书,捕获了玛丽的心。她在爱因斯坦补习期间和他相爱,发誓只要他愿意,她会为他洗一辈子衣服。
但爱因斯坦,并不愿意。
18岁的爱因斯坦考上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挚爱:物理学。
他在寄给玛丽的信中说:以后别再给我来信了。
玛丽痛苦不已,寄给他一套茶具,讨好他,卑微的祈求他一点回音。
这封信石沉大海。
玛丽隐隐猜到:爱因斯坦可能变心了。
事实比她想的更残酷:爱因斯坦看不起玛丽,认为她是个乡下土包子,目不识丁的农妇,大学里任何一名女性都比她优秀。
很久很久之后,爱因斯坦寄来一封信,这让玛丽激动无比,她把信封拿在手上,久久,直到信封都捂热了,才带着一丝期待拆开:
“你寄来的礼物,真是愚蠢透顶。”
爱因斯坦信中这句话,宣告他和玛丽关系终结。
也宣告着,他“天才科学家”身份背后,艳遇,出轨,嫖娼,风流一生的开端。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在1897年“瑞士联邦工学院”理论物理系学生中,并不出名。
系里5名学生,只有一名女性:21岁的米列娃·马里奇。
她跛脚,相貌平平,外表不算美女。
但她很聪明,物理学水平很高,一度超过爱因斯坦。
3名男同学,都不敢接近米列娃,唯独爱因斯坦。
他频繁邀请米列娃赴会,孤男寡女,共处一室,除了讨论物理学,倒也没别的事情可做。
不是爱因斯坦不想,而是米列娃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
她在第二年休学回家,原因不明;第三年又返回学校,原因同样不明。
年轻英俊的爱因斯坦从没在女人身上吃过败仗,他穷追不舍,不断写信给米列娃,每一封都透着依依不舍的暧昧,还亲昵地称呼她“我的小逃兵”。
米列娃返回学校不久,两人就成了公认的一对。
米列娃不是美女,并非贤妻良母,但她懂物理学,这一点远胜初恋玛丽和其他女人。
他很痴迷她,在写给米列娃的信中称赞她:
有个小博士做我的心肝宝贝,我会有多骄傲呀。
米列娃沉醉在柔情蜜意中,万万想不到:同样的情话,同样的时间,爱因斯坦也对其他女人说。
1899年,爱因斯坦回乡避暑时,和旅馆老板的女儿谈起了恋爱,关系持续十多年。
这一切,米列娃都被蒙在鼓里。
“多情”是真的,“深情”也是真的。
爱因斯坦最爱米列娃,他想和她结婚,但由于双方国籍民族不同,遭到父母强烈反对。
他据理力争,不畏世俗流言,和米列娃同居旅行,写信鼓励她:
我是多么幸运,找到了你,一个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样坚强独立的生灵!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呆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
米列娃毫不怀疑爱因斯坦,她坚信他忠诚真诚,始终如一。
直到她怀孕。
这段不被父母看好的恋爱,耽误了米列娃的学业,她成绩太差,没能拿到毕业证。
爱因斯坦对她的态度,也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从甜蜜变为疏离,又从疏离变为冷淡。
他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米列娃的理论帮了他不少,知己爱人突然变成贤妻良母,他感到索然无趣。
加上米列娃有精神病家族史,怀孕后情绪起伏很大,两人频繁吵架,让爱因斯坦感到厌烦。
生活的琐事多起来,结婚的热情冷下来。
面对催婚的米列娃,爱因斯坦使出了渣男惯用手段:躲。
从得知怀孕,到女儿出生,整整10个月,爱因斯坦都不想陪在米列娃身边,他甚至从未见过女儿。
婚姻,意味着责任。
爱因斯坦这一生,最不愿负担的就是责任。
他只愿徜徉在物理学的广阔海洋中,如同飘在云端的仙人,脚沾一点凡尘俗世,都难以容忍。
但纸包不住火,女儿出生后,他不得不迎娶米列娃。
即便这一场婚姻,会将爱因斯坦卷入俗世;
也将“物理学家”米列娃的研究生涯,葬送在洗不完的尿布中。
米列娃以为,结了婚就万事大吉,爱因斯坦多了一份责任,会庇护自己安稳度日。
遗憾的是,婚后爱因斯坦暴露了真面目,他的“渣”如同巨锤,反复打击米列娃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和情人通信,出轨多人,花边新闻不断,还生下私生女……
最后一击,是爱因斯坦爱上堂姐,两人私通多年,毫不遮掩。
米列娃崩溃了。
她的大女儿有精神疾病,至今下落不明;小儿子也有精神疾病,必须寸步不离地照顾。育儿重任,家庭责任,经济危机,生存需求……
生活的齿轮反复碾压,米列娃心理破裂,患上精神分裂症,身体健康也出现问题。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发科学界的颠覆性革命,一举成为巨子,风头无两。
米列娃无法离开爱因斯坦,她靠他生存。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她请求他至少维持表面上的婚姻。
但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逼走米列娃,他提出苛刻条件:
如果要保持婚姻,你必须保证我的一日三餐和衣物被褥整洁;放弃我们之间的一切关系,特别不要让我在家跟你坐在一起;别指望我对你好,不发火;不得在孩子面蔑视我……
米列娃妥协了,她无路可选。
爱因斯坦已是物理学界名人,而她早被隔离在科学世界之外。
从物理学家变成家庭主妇,只需一晚上;从家庭主妇变回物理学家,却遥不可及。
她身心受创,无力独自生存,只要不离婚,她什么都愿意做。
可爱因斯坦,还是执意要离。
他没想到米列娃会答应协议,所以根本不打算遵守,他把自己这番无情,视为“为爱情所做的牺牲”。
不久,米列娃带着孩子返回瑞士,靠教钢琴度日;
爱因斯坦和堂姐一起留在柏林,公然同居。
一年后,在堂姐的催促下,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离婚,并支付给她一些经济赔偿。
这笔钱,远远不足以支付小儿子的医疗费用。由于经济窘迫,食不果腹,米列娃落下病根,晚年瘫痪在床,直到去世都孤身一人。
她死后,人们在她的床垫下找到8万法郎,很难说,这是她留给孩子的遗产,还是爱因斯坦支付给她的赔偿。
只知道,这笔钱,她死都没用过。
离婚后,爱因斯坦遇到了难题:堂姐,堂姐的女儿,他两个都爱,一时不知道该跟谁结婚。
年轻的女儿不愿和爱因斯坦结婚,她不想“两女伺一夫”,爱因斯坦的求爱,让她感觉自己像“被出卖了的奴隶”。
堂姐虽然不懂物理,但可以容忍爱因斯坦继续风流。对他来说,她是最合适的妻子人选。
此时的爱因斯坦,年近半百,风流行为变本加厉:
他频繁出入风流场所,和寡妇,富婆,妓女,秘书,女企业家,外国美女等多名女性都有染。
第二任妻子对他的风流睁只眼闭只眼,她哀求他:
请尊重我,只要别让我知道那些事,你私底下愿意怎样都好。
这点最低程度的请求,爱因斯坦也没有应允。
每一场恋爱,他都闹得沸沸扬扬,让妻子痛苦不堪,婚后17年就去世了。
他写过无数封情书,说过无数次“我爱你”。
生活中,却从未真正爱过身边的女人们。
爱因斯坦去世之前,写下一封信件,被世人称为“上帝之信”,拍卖价高达289万美元。
在这封信中,他粉碎了上帝信仰,认为上帝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现实层面的活动,就是个体生存的全部价值。
理智,贯穿了爱因斯坦一生。
连他动人的情书和情话,都像某种掌控他人的道具。
“渴望比别人拥有得多,知道得多,懂得更多,用智能和理论驾驭他人。”
这是九型人格中的“理智型人格”特征。
他们冷静机智,逻辑性强,寡言好学,不断收获“战利品”,藏在理智背后的深层压抑,也因此不被看到。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商人,双亲都冷静理智,没有宗教信仰,童年又颠沛流离,他本就缺乏共情。
12岁接触科学书籍后,他只信科学,这让他在“无情”之上,又多了一层“理性”。
理性和无情,原本是为了遮掩他内心对爱,对孤独的恐惧。
理性和感性是平等的,一个人有多向往理智,就有多向往感情。
但爱因斯坦逃避面对感性的一面,用科学保护内心,将内心隔离,生活只剩下理性,科学,物质,性。
至于那些仁慈,无私,关爱,温暖,安全……诸多感情,都随着上帝一起被遗弃了。
爱因斯坦晚年,承认自己婚姻“失败”,他一生有无数爱人,却饱受孤独。
学术上,他无私伟大,把大脑作为工具,开拓科学,淡泊名利,不求私欲;
生活中,他自私无情,把女人视为工具,导致他爱上谁,就毁灭谁。
米列娃以女子身份考上大学,毅力非凡,头脑聪明,她本可以成就不菲。
但她爱错了人,卷进爱因斯坦的“理智”里。
他不需要人性,为了满足自己,爱因斯坦将米列娃变成一个道具。
他致力于物理学的世界,马不停蹄发明创造,却因为没有爱的能力,两任妻子都早逝,如同科学之路的陪葬品。
那些闪闪发光、各有其才的女人,如今埋葬在历史的阴暗处,作为名人野史的附庸。
何其可惜,又何其悲哀。
多年前,崇拜者曾问爱因斯坦:
什么是相对论?求你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一下。
爱因斯坦说:“你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你一个人坐在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你觉得好像过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对爱因斯坦来说,科学的价值无限宽广,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炉边那一小时的快乐。
但对女性自身来说,哪怕独坐炉边,
不依附于别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无论丈夫有多伟大,财富有多雄厚,妻子可以为他骄傲,但无法为自己骄傲。
唯有将自我价值发挥出来,去寻找理想,开拓生命的边界,寻找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切实地感受爱与被爱。
这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点个“在看”,愿你爱自己,拥抱终身浪漫。

— END —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