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的时代,怎么才能成为头脑的王者?

这两款游戏应该是自微信小程序开发出来以后最有效的应用。

“头脑王者”是一款“益智答题类”小程序,它的玩家办公室人员居多。

记得张小龙在开发小程序的时候说,小程序拒绝游戏类的产品上线,现在看张小龙失言了,“跳一跳”就是微信团队自己开发的。

1

“头脑王者”的开发者是北京豪腾嘉科软件有限公司,从运营的公众号看是这个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创始人曹晓刚和首席技术官史云和都毕业于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这是个很牛的大学,公司的团队成员也都是海归。

曹晓刚

投资人是新东方、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

“头脑王者”只是一款游戏,游戏的本质是娱乐。虽然这款游戏算是益智类,形式是答题,但本质还是游戏,作用是放松一下、娱乐一下。

那么能不能在里面学习呢?

千万别这么想,这款游戏最吸引人的还是闯关和奖励。

我们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头脑王者”里面出现的知识点更是碎片化的再打散。

作为一个游戏玩玩可以,千万别上瘾,而每一款游戏开发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让玩者上瘾。

“头脑王者”的推广广告里说:学会“头脑王者”小程序的运营实战窍诀,你躺着也能赚钱!

我没玩几下,所以不知道怎么赚钱。这些话都是广告语。

这款小游戏追求的是转发,做大流量。这确实是开发小程序的一个思路。

这家公司还开发了“疯狂猜图”、“疯狂猜歌”、“疯狂来往”等“疯狂”系列手机游戏。

2

手游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到让你无法想象。

2017年,“王者荣耀”的营收预估是480亿人民币。而2016年的电影总票房457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全国那么多导演、演员、台前幕后制作班底,制作发行了600多部电影,全部加在一起创造的票房都比不上一个“王者荣耀”。

看来张小龙有点急,虽然微信是腾讯的第一大产品,但并不是营利的直接接口,直接营利的是游戏“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开发团队的头是姚晓光,当过盛大网络盛锦游戏公司常务副总,2006年才加入腾讯,现在是腾讯的财神爷,腾讯副总裁。

姚晓光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是2005年加入的腾讯,算是比姚晓光早了一点,现在也是腾讯副总裁,小程序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只有选择游戏。

张小龙

听说玩“王者荣耀”的都是小学生群体,我见过小孩玩,打打杀杀的,小孩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像有些报道说的那么吓人。

“头脑王者”这款小游戏反倒不适合小孩玩,里面的知识点太碎,小孩的知识体系还不够,没法消化。

这两款游戏都有一个特点:王者至上。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平常人是失败的象征,只有王者永存。只有冠军,没有第二。

这种社会心态让人焦虑,因为它反映一种似乎存在的、无法逾越的层级。

当然这种层级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挑战,游戏一下倒可以。

听说某大家都认识的高官因为迷上了“王者荣耀”,结果落马了,他是游戏了人生。

3

想说点碎片化学习的事。

互联网在移动工具上普及之后,碎片化学习成了一个讨论的话题。

知道了碎片化信息就是学习吗?

不是。

我们通过互联网接收的是碎片化的信息,信息本身不是知识,信息只能提供学习的方向,而学习的过程是要把信息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结论的共同体。

比如,你了解了关于暗物质的信息。它是一种因存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假想出的物质,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只是一条信息,你只有通过这条信息去学习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才能真正知道这条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最后形成的信息链才是知识。而需要掌握的也不是这方面知识的所有细节,是这个知识闭环所形成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思维的方式,现在人习惯把这种方式叫开脑洞。

“头脑王者”这款小游戏开的脑洞是转发,然后在微信这个社交媒体里形成一个小圈子。谁开发的这类产品能让人愿意转发,谁就占居了成功的先机。

这一段火遍全国的支付宝转发信息到微信拿红包也是利用这个道理。

互联网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提供者,知识的生产者。在这个过程中人脑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只是信息的分析器。

所有需要记忆的东西都可以交给网络这个外挂来完成,人脑只要有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就可以了,这种能力就是把碎片化的东西整合。这才是头脑的王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