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掉进“小错”的陷阱!
1
每个人都不想犯错误,但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
也可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正确很难,犯错很容易。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我们经常认识不到自己犯错。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认识上有问题,不认为那是错误。
比如,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认为自己正确,这就是错误,但我们从不这样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知到别人与我们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体特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境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感世界。
二是认为是“小错误”,无可厚非。
比如,着急时闯个红灯,随便丢个烟头。这样的自认为的“小错误”往往会引来大祸,被车撞了,引发了火灾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对我们的行为并不会产生太大或太长远的影响,问题就是我们认为那是“小错误”。
错误没有大小,前面不需要定语。
对认知上的错误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对自我宽容的“小错误”要通过改变习惯来改变。
2
想不犯错,就要正确认识错误,什么是错误?
中国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把单音节的词,变成了双音节的词或多音节的词。
错误就是这样。
错就是错,与对相对应,没有半对半错。错字从金,从措,让金属类的东西发生改变,无法复原。
误是耽搁、延误,本意并没有错的意思,从言,从口,可以改。《说文》中讲,误,谬也。
当现代汉语把这两个字组合到一起之后意思就发生了变化。
错是原因,误是结果,因为错而误;错是主观的行为,误是无意识的错;错无法原谅,误可以原谅。
这等于是把错分成了大小,其实这是错误的,错就是错,没有大小,无法改正。当错发生的时候,它就存在了,能改正的是对误的补救。
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不犯错,也就不需要补救了。
3
对于错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个是公理标准,也就是人们公认的对错观。
比如,违犯正义、人伦等,这样没有争议的大错。不犯这样的错是对信念的固守。
第二个是感情标准,这是底线。
比如,不孝、不诚实、不忠诚等,这样道德上的错。不犯这样的错是对情感的把控。
第三个是利益标准,这是行为动力。
有可能一个错并不违反大的公理标准,也不触碰道德情感底线,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犯错。
比如,在微信里卖假货的,有的卖方已经告诉你了是假的或仿的,但还是有人买。一般会讲这是买的人的错。其实这是卖的人主动犯错,因为你通过诱惑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我们经常是对违反公理性的错误视而不见,在感情错误中纠结,在利益错误中自圆其说。
想做到不犯错,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用这三条标准衡量,犯了哪一条都不行。
这确实很难,特别是在利益上的犯错。
这是三个从大到小的标准,但在实际中却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从私利开始,触碰道德情感底线,最后视社会公理而不顾。
4
改错是没有可能的,所谓改错只是不再犯,或为犯下的错买单。
一个错就是人生这棵树上的一个疤,无论怎么成长印记都在。
我们常说小时候身体受的伤到老了都会不舒服,错误也是一样,不用别人记着,它永远在你心里。这也使人有了向善的可能,所以才有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想不犯错就是从不求私利开始。
私利并不一定有真正的、现实的金钱利益,也许是图求他人的一句好话,宠幸自己的一点儿偷懒。
比如说,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而夸大或掩盖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事很常见,一旦这样做了,就犯错了,就永远要为这错而说谎。虽然没有伤害他人,可要永远为此买单,即便有一天改了,也给别人留下了不诚实的印象。
再比如为了多睡十分钟而慌忙赶路上班。这样一个小小的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映,迟到了,掉东西了,出交通事故了等等。即使什么都没发生,也会因紧张而带情绪上的波动,心跳加快(生物学研究表明,动物的心脏一共就能跳那么多下,跳一下,少一下),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把这此小错叫做“小错”陷阱,我们的人生常常会掉到这此“小错”陷阱里不能自拔。
所以错没有大小,尽可能不犯。
人不可能不犯错,犯错也不代表一个人的品行从此就不好了,不犯错的最大好处是让自己少了很多麻烦。
不要相信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那只是犯过错的好同志。在历史名人中犯过错的好同志也多数没有什么好下场,除非你堕入空门。
5
有人说,你老杨没有犯过错吗?在这叭叭什么犯错的道理。
我当然犯过很多错,有人对公众号有一个说法:公众号是病人拿到了行医执照,给别人看病。
但我认为自医的功能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