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宗泰:老北京古书行是怎么拍卖书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琉璃厂
七八十年以前,北京琉璃厂的古书业中,有一种交易称“封货”。它和投标卖货性质差不了多少,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封货”是当众拆封然后对号,如果能值五十元一号的书,即使有一户封二元,赔本也得卖;能卖二百元的书,结果封了三百元时也有。
凡是当场列号的书,好书一种一号,普通书有四五种一号,用牛皮纸条子写好详细书名册数,挂在每号书上。除挂书名条外,再按号写一本书名册账。
民国时期,西四牌楼附近的古旧书摊还有收买古今旧书、学生课本的业务
每次封书通常都是四五十号,二十号以前一般是好书,其余是普通书。封货前数日通知各家,至时同业毕至,列号书在院中摆一天,请大家随意翻看。各家均按自己的需要投价,至下午四点拆封,三个人对封号唱钱数,一个人写账,同时在挂书的大纸条上,写上封书人名或字号。
这时封书到手的人就可以和帮忙人打招呼,将书和大纸条上书名册数点清,就可以拿走了。过六七天后结账要钱。
像这样封货以中小商铺为多,有名望的大字号不采取这种办法,即便有,也是好几家合伙买来的货,用这种办法以便于分账。小铺子本钱少,到外地采购古书通常要几个月,买回的书当时不卖,回北京后用“封货”办法一次卖完。
琉璃厂的书摊 1933年~1946年 图源:Morrison.Hedda
“封货”地点一般都在琉璃厂小沙土园四号文昌会馆,因文昌会馆是古书业的公产,常年有值班人员,封货用具全有,一切都比较方便。
有时某些藏书家的存书,想一次出手又想多卖点钱,即委托一家和他平日不错的人出面代为“封货”,封出后给点手续费。如果某种书自己认为好或买价贵,怕封不到自己想卖的价钱,便找同业中和自己不错的人,委托他出面按所值价再封回来,这叫拦封。如有人超过拦价就归封货人。
厂甸庙会 路人在观看字画
文物字画业同行“卖货”地点在东琉璃厂火神庙内西配殿(现在宣武区文化馆),也和古书业差不多,有名望的大字号不在那里卖货,全是些中小型买卖在此交易。他们出外收购来文物字画,回北京后卖给同业时,提前通知各家。至时早七点将货物运到火神庙内西配殿,用一个长桌子在门口一挡,提前请好一位有经验的人负责卖货。
这个人身穿一件僧衣样的浅蓝色衣服,一只袖子长些,整件外衣用二三层布纳得十分坚固,大襟中间缝一个带子。穿上系好,到时间同业毕至,在屋门口桌子上摆一个大笔筒,内有竹签,上边写着全行业商人名字。
1924年,人们在琉璃厂书摊选购线装书和碑帖
在卖每件货时由负责卖货人从笔筒内抽出一个签子,上边写着谁的名字,他就有优先买这件货的权利。如果这个人不在场或本人不想买,别人就可以买这件东西。
卖货办法,是拉手卖货。就是一只手在袖子里暗中摸数。卖货时,一个人站在门口桌子上,从屋里拿出一张画,用画叉一挑,喊着此画作者的名字:“王原祁山水一件,大家看,大家看!”
隆福寺文奎堂书店内部。旧时书店内四壁都是图书,顾客可以随意翻阅
这时想买这件画的人,可以详细看看落款印章题跋的好坏。买画人上前和负责卖货者拉手讨价,只听见嘴里说“这个百,这个十”。还价人也说“这个百,这个十”。
别的人若也想买,便向前和负责人轮着拉手接洽。有时一件货换好几个人才同意卖出。
这时卖主大声喊: “出价××元,给他写在账上。”当时即把画卷起交给买画人。
文物字画业“卖货”和古书业的“封货”有相似之处——凭经验买东西。不相同的是古书业一次封出去全卖完,文物字画业最后还有剩下东西,如价钱不合适或者卖不出去等等。
本文源自《燕都》杂志,原题《草稿文物行业的“封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