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写了首情词,被皇帝发现瑕疵,大词人随手给改了改,众人叫好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相互借鉴模仿的事情并不鲜见,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更是如此。就像晏几道《鹧鸪天》中有名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其实就是借鉴模仿“诗圣”杜甫《羌村》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晏殊《木兰花》中的“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其实也是借鉴模仿“诗魔”白居易《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不过一般这样的借鉴模仿都是针对前人作品中的一两句名句,很少有大篇幅借鉴模仿的,毕竟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借鉴模仿而是赤裸裸的“抄袭”了。所以我们通读古诗词,也很少会发现很相似的诗词。不过最近笔者在读到两首很像的宋词,一度以为是后者抄袭前者,后来查阅资料后才知,原来后文的作者也是有“不得已”苦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两首宋词。
前一首词《忆故人·烛影摇红》的作者是北宋词人王诜。可能有些读者也读过他的词作,他的词风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就像上面这首情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位多情文人。但实际上王诜却是一位妥妥的武将,曾官拜左卫将军。可以说这样的反差也是让人觉得很有趣味性。
王诜这首词是以一位痴情女子的视角写出了对于故人的怀念和追忆。上阕起首四句描写的是女子深夜酒醒以后的情景,闺房中烛影摇红,这说明女子房内的蜡烛一直没熄,这是将要烧尽时的景象。所以我们也不难联想女子在夜里难以成眠,一直点着烛火,不知道什么时候沉沉睡起,半夜突然惊醒,烛火依然暗淡。一般半夜突然醒来,人们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显然女子也是,所以才会心情懒。
那么是什么让女子在夜里这般惆怅呢?紧接着几句便是说明了原因。因为离愁别恨,因为思念。女子不由想起和心上人分别时的场景,在饯别宴上为他唱起《阳关曲》。如今他已离去,只留下女子一人黯然神伤。“离恨天涯远”这一句也很有意思,在离愁诗词中一般都是说“魂梦牵天涯”,就像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是词人写的却是两人相隔之远,想要魂牵梦萦都做不到,这又该是怎样让人悲伤的一件事,细细想来,内心无限的戚戚然。
下阕起首一句用一个典故抒发了对于两人离愁的无限慨叹,也是上下阕的过渡。紧接着则是从室内的场景跳转到女子倚栏远望,女子所望无非是那遥不可及的心上人,但是望尽天涯又能如何,依旧望不见那个心心念念的他,思及此,女子不由悲从中来,不知不觉间泪水模糊了双眼。
最后三句描绘的是院中的情景。此时海棠花已开完,花瓣凋零,已经到了燕子返回的时候。这里其实也是在说明女子等待的愁苦,她已渐渐青春凋零,但心上人却怎么也不归来。以归燕反衬古人未归,更添女子的离愁。这两个景象原本是单独的,但是词人最后却用了“黄昏庭院”,一下子便让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了“黄昏庭院”的画卷中,浑然天成。
王诜这首词写得缠绵悱恻,让人读之便不由被其中的离愁别恨所感染。当时写完后这首词很快便流传开来,而宋徽宗也颇爱诗词,见到王诜这首词时颇为喜欢,不过也发现其中有些瑕疵,那就是内容上不够丰富婉转,所以不是很满意。于是宋徽宗便下令让当时颇具词名的周邦彦出手改一改,于是周邦彦随手便改出了图中的后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周邦彦的修改主要是集中于增写上阕,他的下阕则是对于王诜词作的细节修改。王诜的词主要是抒发离愁别恨,但是铺垫过少,所以周邦彦的上阕基本上都是在为抒情做铺垫。他增加了对于女子美貌和两人心心相印的描写,让全词的抒情有了足够的落脚点。下阕对于王诜原词的修改,周邦彦也很是用心,像原词中的“向夜阑,乍洒醒,心情懒”三句他就凝练成了“夜阑饮散春宵短”一句,不仅让言语更为精炼,还嵌入了男子饯别宴离场后的孤独,内容上更丰富,情感上更打动人。
其实诗词的修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要求修改之人能够抓住原作品的精髓和主题,同时也要求修改之人能够改出自己的风格,否则便是困于原作,改还不如不改。周邦彦显然改得极其之妙,可谓“点石成金”。周邦彦改完之后宋徽宗很是满意,读到这首词的众人也是纷纷叫好。
对于王诜的原词和周邦彦修改后的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