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琥丨在唐人街过春节

在唐人街过春节

文/戴景琥

1月29日是中国农历的春节,全世界的每一个中国家庭无不为这个传统的节日准备下最丰盛的膳食,让孩子们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家人坐下来过一个团团圆圆欢欢乐乐的新年。澳大利亚是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移民国家,华人只占极少数,还没有把中国的春节定为公休节日,大家要照常上班。可是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没有一个中国人不记在心上。早在一个多月前的圣诞节,这里的中文报纸就开始刊登商家的宣传广告,说春节期间唐人街有华人社团组织的各种庆祝活动,欢迎大家光临助兴,共同欢度春节。商家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春节是中国商人一年一遇的最大商机,是商家们施展本领赚钱的好机会。国内的亲朋好友也不断发来电子邮件,向我们祝福、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依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在家里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晚上几个中国朋友由于居住分散,都在电话里互致问候。这里的中文电视节目不能直接转播,我们早就通过计算机把互联网的信号传输到电视机上,做好了调试准备,看春节晚会的演出节目。我离开中国两个月来,只有每天早上六点半能看半个小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其他时间就没有中文转播了,也就很少看到过中国的电视节目。看春节晚会播出,是大家早就盼望的,甚至还都有些急不可待。因为时差关系,悉尼的十一点钟是北京的八点钟,春节晚会才开始。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出现在屏幕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我同那些登台表演的演员们一起欢笑,一起高兴。随着节目的不断播出,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我们也深深地陶醉在这欢乐的年夜里,已经忘记自己是置身在异国他乡了。平时我到九点钟是一定要睡觉的,但这是大年除夕呀,我的精神格外好,一直看到三点钟,北京的新年钟声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悉尼,春节晚会宣告结束,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关掉了电视。
大年初一早上,是星期天,大家都不上班,本想睡个懒觉,可是天不明大家都早早地醒了,特别是小孩子比我们醒得还早,一起来就吵吵着要去唐人街过新年。
早饭后住在悉尼另一个区里的中国朋友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的基督教教堂里全都是中国人,讲汉语,邀请我们去和他们一起度过中国的新年,这真是一次交谈的好机会。我来悉尼以后,由于语言障碍,怕走远了记不得路,自己又不会问,也认不得街道路边的英文牌子,出了家门只能在附近的小公园里转转,再远的地方不敢去。有时候上街买菜也只能去中国人开的小店里买,到外国人的店里,连问个价,找回多少零钱都不会说。平时除了在家里说说话,基本上没有别的说话机会,接到教堂里的电话邀请,虽然我不信教,但都是中国人到一块说说话也行。于是我们就去了教堂,先认识一些中国人吧,然后再到唐人街去。
教堂里坐的全是中国人,主持人听说我是河南人,就找了几个河南的教友同我们交谈。中国是一个无神论国家,对于信仰基督教虽无限制,但我们根本不信,也就很少与教会的信徒们有接触了。教堂里的朋友们都非常友善,几个河南老乡聚在一起更是说不完的家乡话,叙不完的故乡情。中午他们执意留我们在那里同教友们一块进餐,那诚意那热心,实在是盛情难却,我们就同他们一起过年了。下午教堂里也组织有一些娱乐活动,我们急于到唐人街看热闹,就婉言告辞了。
刚来悉尼时,我曾经来过一次唐人街,不过是匆匆一过,只看到中国人很多,是一个很繁华的闹市区,并没有感受到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次一下火车,唐人街的锣鼓声便远远传来。走出火车站,就看到唐人街公园里扎满了许多临时搭起来的布棚子,中国庙会的情景一下子便浮现在眼前了。
我们走到公园里的草坪上,新扯起的一片布棚子,里面都是卖新年食品的小餐摊儿。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新年食品,还有日本的风味小吃,韩国的风味小吃,他们现做现卖,既是在做生意,又是在做表演。因为急于去唐人街看热闹,再说肚子也还不饿,我们没有光顾那些小吃摊儿,便一直向前走去。小布棚子前面隔着一片空场地,搭起一座很大的临时舞台,台子上正在演唱中国歌曲。报幕人介绍说,除了澳大利亚的华人歌手,还有来自台湾、香港的华人歌手,他们轮流演唱,唱的都是中国传统歌曲,不断赢得华人们的阵阵掌声。舞台左边有一只用色彩鲜艳的彩纸糊的大狗,象征中国狗年的到来,右边有一条红色的中国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中午的太阳很毒,从空出的草坪上被踏的痕迹看,上午的人一定很多,我还有点后悔上午没有来呢。
离开公园往前走,很快便到了唐人街的闹市区,竖立在中国银行对面的街道口有一棵金树。树上的枝枝桠桠很逼真地涂上了似乎在流动的金子,在一根鎏金的树枝头上,还向下滴着透明如银的水珠。这是一块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有并排走向的三条小街,街道两旁大都是挂着中文牌子的华人商店。我们挤过涌动的人流,走进中间的德信街,短短的小街上人山人海,行走十分困难。悉尼市有好几十万中国人,好像大家都挤到这里来了。透过一张张喜气洋洋的中国面孔,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中国新年的味道。商店的门口贴着传统的中国春联,街道两边的小摊儿上摆着耀眼的金银珠宝和恭贺新春的中国门画、大头娃娃和各种造型美观的儿童玩具,烘托出很浓重的新年气氛。我们一面目不暇接地观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年货,一面随着涌动的人流来到了最拥挤的建德大厦门口。大厦里有一位头戴金冠,身穿蟒袍的财神,面带慈祥的微笑,正在向拥挤过来的人们散发糖果、面点和小食品,祝福大家今年好运。很多人要同财神合影,我也挤到了财神身边,他很友好地伸出左手,揽住我的肩膀,同我合照了一张新年祝福。这时候外面的锣鼓声从街头传来,狮子队过来了,人们拥挤着给狮子队让路让场地,建德大厦门里门外都挤满了人。狮子队一面表演,一面前进,到建德大厦门口耍了一套节目,竟然向建德大厦里面挤进来,我急忙举起照相机把这欢乐的场面拍了下来。我们被拥挤的人流挤到二楼,狮子队停在一楼的大厅里,在人们兴高采烈的喝彩声中表演得非常卖力,节目也更加精彩。
狮子队出去以后,大街上的人仍然有增无减,这时我才注意到街道边上有两棵不知叫什么名字的花树正开得五彩缤纷,我要把这花团似锦的盛夏景色和喜庆的春节场景拍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发回家乡,告诉他们这就是盛夏里的悉尼新年。
因为天热人多,我们一个个都是大汗淋淋,好不容易才从人缝中挤到小街道地势较高的一端。这里的人稍显稀疏,我们本想稍稍平静一下,却在一个墙角处,看见一个又壮又胖的大个子澳大利亚土著人坐在地上。身上除了系在两腿间的一小片红色遮羞布外,浑身上下全部袒露着,一点遮掩也没有。面前摆放着两根喇叭状的土著人特有的乐器迪吉里都管,约有一米来长,一根较粗,一根稍细。他左手拿一面手鼓,右手轮换着把管笛小头一端的噙嘴对到口上,吹凑出一种有节奏的嘟嘟声,加上拍着的手鼓,两相配合,演凑着非常热烈又有些单调的音乐。他拼命地表演一会儿,也许是一个曲段吧,人们就往他面前的两个小盘子里投放一些零钱,原来他是趁着华人过新年来讨钱的。我再仔细看看那拥挤着的人流,里面除了华人以外,也有几个白人小伙子,他们是来凑热闹的,我刚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真是只因身在此山中,不识卢山真面目。我们稍事凉快之后,就到街道边上的小食摊上买一些小食品,以饱口福。唐人街的新年一整天都是人流如潮,锣鼓喧天,我们总算是没有白来。
走出唐人街,海风也带来了凉意,我们返回到公园里,也许是避开了太阳的强光,舞台下的人比才来时多了许多。歌手们还在拼命的歌唱表演,观众们也特别热情起来,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那些布棚子下面也是宾朋满座,吃客云集了。其中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那家搭有两个大棚子的日本风味小吃摊儿了。前面一个大棚子面向舞台,里面摆十几排桌椅,桌面上罩着洁白的桌布,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个小托盘,托盘里放有一瓶蕃茄酱和一瓶黑色面酱。后面是长长的食品作坊棚子。我们先到后面的棚子里订餐,来这里就餐的人特别多,排着长长的队伍,面对做食品的作坊看他们操作。就那么两种食品,就有十几个厨师在忙碌,他们很专注的一道道工序做下来。先把原料调配好,再经过好几处热加工,最后才传到前边的锅灶上,又烙,又烤,又煎。那么多人等候,他们一点也不着急,总是很认真地做着,传送着,最后送到顾客手上的是一盘子只有六块热饼和一盘盛有八个丸子的套餐。自己端了去,坐在前面的大棚子下,一面观看文艺节目表演,一面蘸着适合自己口味的酱慢慢地品尝。我们坐下以后,看着别人的样子,用筷子夹着那些从未见过的热食,倒出一些蕃茄酱,那味道实在不好形容,咸味不太重,有点甜甜的,也有点辣辣的,还有些海味。能说上多好吗?物以稀为贵,算是开开洋荤吧。
吃了日本风味小餐,没有再看文艺节目,才注意到天已经全黑了,我们离开公园,到车站坐火车返回。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人以盛唐为荣,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里都有华人聚集的唐人街。我们今天能在悉尼的唐人街过春节,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为自己能生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感到无比自豪。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戴景琥,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史志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史志协会理事。出版有长篇小说《七合米》、《东篱无故事》,中短篇小说集《愿君平安》、《轶文夕拾》,散文集《悉尼生活散记》等文学专著。主编有《义马市志》、《义马市民俗志》、《义马村志》、《三门峡市农村合作金融志》等史志专著二十余部。




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

(0)

相关推荐

  • 漫游澳洲唐人街

    在悉尼逛街时,来到德信街路口,眼睛不免一亮,因为一座绿瓦红棂.玲珑标致的中国式牌楼映入眼帘.牌楼两侧各蹲着一只工艺精细的铜狮.牌楼横额上,"四海一家"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耀眼. ...

  • 戴景琥丨望断长安路

    2000年二月初八,是张贞老人的80岁生日,远在西安的儿女及媳婿外孙等人,早在半年前他秘密潜往西安时,就说过要来杭州为老人"庆八十",可是他昼思夜想盼来的这个生日,却比任何一年的生 ...

  • 戴景琥丨戒烟

    人们常说有烟有火算一等吸家,有烟没火只能算二等吸家.老耿爱吸烟,但往往不带火,他每天上班只点一根烟,快吸完一支时再抽出一根,在桌子上敦敦,续上一支接着吸,一支接一支一直吸到下班,不丢烟头也划火柴,你说 ...

  • 戴景琥丨无果而终的悉尼炮台(悉尼行)

    澳大利亚是一个从来没有经过战争的国家,生活在悉尼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却在悉尼入海口的中头顶端看到了从未用于战争的炮台遗址.中头在悉尼入海口的内侧,与北 ...

  • 戴景琥丨大海看鲸(悉尼行)

    6月20日,在悉尼的40多位中国朋友相约去北头看鲸鱼.领队的杨先生说:"北头下面是鲸鱼出没海面的地方,据说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一点之间是看鲸鱼的最好时候,今天咱们去能不能看到,那就全看大家的 ...

  • 戴景琥丨纪实文学:平老四传记 (小出身)之一

    平老四, 义马名人也.弟兄五人,排行第四,乡人习称平老四.祖上从义马迁居义昌,他生长在义昌,事业成功在义马,属义马平氏本家.我要为平老四立传困难很多, 首先是立什么样的传,世家本纪吧,他既非世家, 也 ...

  • 戴景琥丨涡涡看塘鹅(悉尼行)

    初到悉尼的日子,一个人在家感到非常寂寞.走出家门常常会遇到洋人.鬼子很有礼貌,只要相遇,不管认识与否,都要打声招呼,问个好.我听不懂人家的话,还以为是问我什么问题,但又不敢肯定,也不能置之不理.点头吗 ...

  • 戴景琥丨拉差使

    太阳光上了东屋房檐,东赵乡的十辆牛车开始向县城出发,这已经是第二次轮到我们拉差使了.第一次是小满会那天回来的,那次一共去了六辆车,赵三娃家的母牛没有过去三架山,就死在路上了,我们把那一车军用物资分散开 ...

  • 戴景琥丨澳大利亚见闻录(达令港事纪事)

    达令港有许多象征性的古建筑物,与悉尼港近在呎尺,珠连璧合,形成悉尼市的经济.商贸.文化.娱乐中心.达令港又称情人港,是以悉尼市第七任总督芮福·达令的名字命名的.港湾内的海洋博物馆.水族博物馆.儿童游乐 ...

  • 戴景琥丨两地情

    两地情 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香港老人李玉坚女士,一到盛夏六月,就像候鸟一样,从香港飞回河南省义马市女儿家中,避暑消夏.九月入秋,天气变凉,再离开义马飞往香港,回到九龙区彩虹村绿晶楼自己的家中. 担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