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萧乾忆林徽因:她可不是只会抿嘴一笑的娇小姐

一九三三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到文科楼外的阅报栏去看报。那时,我住在临湖的六楼,是个刚从辅仁英文系转到燕京新闻系的三年级生。报栏设在楼前,有两架:一边张贴着北平的《华北日报》和《晨报》,另一边是天津的《大公报》和《益世报》。忽然,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版尽底下一栏,看到《蚕》和我的名字。那是前不久我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他指教的,当时是准备经他指点以后再说的——倘若可以刊用,也得重抄一遍。如今,就这么登了出来,我自是喜出望外。然而还有更令我兴奋的事等在后面呢!
左起:萧乾、曹禺、沈从文、靳以
几天后,接到沈先生的信(这信连同所有我心爱的一切,一直保存到一九六六年八月),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上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星期六下午你可来我这里,咱们一道去。
那几天我喜得真是有些坐立不安,老早就把我那件蓝布大褂洗得干干净净,把一双旧皮鞋擦了又擦。星期六吃过午饭我蹬上脚踏车,斜穿过大钟寺进城了。两小时后,我就羞怯怯地随着沈先生从达子营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如今回忆起自己那份窘促而又激动的心境和拘谨的神态,仍觉得十分可笑然而那次茶会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那么一鞭。
在去之前,原听说这位小姐的肺病已经相当重了,而那时的肺病就像今天的癌症那么可怕。我以为她一定是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见我们呢!可那天她穿的却是一套骑马装,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不但沈先生和我不大插嘴,就连在座的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也只是坐在沙发上边吧嗒着烟斗,边点头赞赏。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她完全没提到一个“病”字。她比一个健康人精力还旺盛,还健谈。
那以后,我们还常在朱光潜先生家举行的“读诗会”上见面。我也跟着大家称她做“小姐”了,但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小姐,而是位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她十分关心创作。当时南北方也颇有些文艺刊物,她看得很多,而又仔细,并且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对于好恶,她从不模棱两可。同时,在批了什么一顿之后,往往又会指出某一点可取之处。一次我记得她当面对梁宗岱的一首诗数落了一通,梁诗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服气的。于是,在“读诗会”的一角,他们抬起杠来。

卧病在床的林徽因

一九三五年七月,我去天津《大公报》编刊物了。每个月我都到北平来,在来今雨轩举行个二三十人的茶会,一半为了组稿,一半也为了听取《文艺副刊》支持者们的意见。小姐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

三六年我调到上海,同时编沪津两地的《文艺副刊》。那是我一生从事文艺编辑工作最紧张、最兴奋,也是最热闹的一年。那时,我三天两头地利用《答辞》栏同副刊的作者和读者交谈。为了使版面活跃,还不断开辟各种“专栏”。我干得尤其起劲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去推广书评。什么好作品一问世,无论是《日出》还是《宝马》,我都先在刊物上组织笔谈,然后再请作者写创作那部作品的经验——通常一登就是整版。我搞的那些尝试,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

林徽因

那一年,我借《大公报》创刊十周年纪念的机会,除了举办文艺奖金,还想从《文艺副刊》已刊的作品中,编一本《大公报小说选》。谁来编?只有徽因最适当,因为从副刊创办那天起,她就每一期都逐篇看,看得认真仔细。我写信去邀请,她马上慨然答应了,并且很快就把选目寄到上海。她一共选了三十篇小说,有的当时已是全国闻名的作家了,如蹇先艾、沙汀、老舍、李健吾、张天翼、凌叔华,有的如宋翰迟、杨宝琴、程万孚、隽闻、威深等,当时并不大为人所知。

她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题记”,其中她指责有些作家“撇开自己熟识的生活不写……因而显露出创造力的缺乏,或艺术性的不真纯”。她号召作家们应“更有个性,更真诚地来刻画这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不拘泥于任何一个角度”。她还强调作品最主要的是诚实,她认为诚实比题材新鲜、结构完整和文字的流丽更为重要。

七七事变那天,当日本军人在卢沟桥全面发动侵略战争时,这对夫妇正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哪。徽因谈起来非常得意,因为那天是她从一座古寺的罩满灰尘和蜘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老木结构的建造年月。

林徽因和梁思成

亲爱的北平践踏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了。思成和徽因当然决不肯留在沦陷区。像当时北平的许许多多教授学者一样,他们也逃出敌占区。

最令她伤心的一件事是:一九三七年她们全家南下逃难时,把多年来辛辛苦苦踏访各地拍下的古建筑底片,全部存在天津一家银行里。那是思成和她用汗水换来的珍贵无比的学术成果。她告诉我,再也没有想到,天津发大水时,它们统统被泡坏了。

开国前夕,我从香港赶到北平。当时思成和徽因正在投入国徽的设计。他们住在清华园,每天都得进城来开会。幸而思成当时有辆小型轿车。他的残疾就是在去美国留学前遇上车祸造成的,但他并没有因而害怕开车。两个人就这样满怀激情,在为着革命大业而发挥着他们的才智。

我同徽因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二次文代会上。有一天在会场上,她老远向我招手。我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她一声:“小姐。”她不胜感慨地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语调怪伤感的。我安慰她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

但仅仅过了一年,噩耗就传来了。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天资禀赋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一辈子病魔缠身,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全国解放后只过了短短六年就溘然离去人间,怎能不令人心酸!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

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瘦弱女子,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坐骡车,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一个患有残疾,一个身染重痼,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夫妇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罩满积年尘埃的庙宇里,爬上爬下(梁柱多已腐朽,到处飞着蝙蝠)去丈量、测绘、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曾引用梁思成于一九四一年所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结说:截至一九四一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林徽因大概都参加了的。

徽因的这些作品,有一部分是我经手发表的,如《模影零篇》。我不懂诗,但我十分爱读她的诗。她的小说,半个世纪前读的,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这里,我再一次表示遗憾:她写得太少、太少了。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0)

相关推荐

  • 林徽因《静坐》原文及赏析

    静坐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二十五年冬 ...

  • 周立民:有“人情味”的萧乾

    萧乾寄送本文作者周立民的<文学回忆录>.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萧乾全集>第7卷收录了萧乾先生1995年1月30日给我的一封信,可能是编者从我怀念萧乾先生的文章 ...

  • 京华物语丨徐志摩把“太太的客厅”视为他的第二个家

    "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 ...

  • 萧乾|吾师沈从文

    李辉前记: 1923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萧乾先生<吾师沈从文>文章,完稿于1999年1月30日,此时,距沈从文先生逝世将近十一年. 这是萧乾所写缅怀沈从文.感恩沈从文的最后一篇 ...

  • 金岳霖晚年回忆林徽因,颤颤巍巍地说出5个字,心瞬间被融化!

    现代人越来越爱不动了,很多人最后都是为了生活和别的人共度余生.但是在以前,有好多人对待感情很忠贞.这种忠贞不仅仅意味着选择了某个人,当自己的人生伴侣之后,就对自己的伴侣很忠贞不渝.还表现在即使自己并没 ...

  • 自称保守的萧乾曾感慨:七十多年来,西方也仍只有一个乔伊斯

    乔伊斯给了世界"布卢姆"之谜,世界还他以解谜之美日期:2019年12月03日 18:58:09 作者:李念 莎士比亚书屋初版的<尤利西斯>普通版255号主人王强发起的& ...

  • 名家经典赏析:《萧乾:生活的舆图》

    生活的舆图 萧乾 费君:你似乎还有点迷信,希望社会对于文艺者优待一点.不要管外国作家受到怎样的待遇.没有诺贝尔奖金,中国作家就该歇工了吗? 许多初期作者曾把精力放到诉苦上了.一切有着才能的人都不缺乏可 ...

  • 名家经典赏析:《费慰梅:回忆林徽因》

    回忆林徽因 费慰梅 林徽因和我自一九三二年我们在北京第一次相遇时起就是亲密的朋友,直到一九五五年她过早地逝世前几年.当时,我们两国不幸地决裂迫使我们分开了. 当我们相识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几岁,年轻而美 ...

  • 【名师名家名人坛】萧乾的两段不了情​|李远荣(中国香港)

    名人与我有约(李远荣)专辑之九十八 提示:蕭乾是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一生給後人留下四百多萬字的作品.他贈給香港作家李遠榮一本大作巜蕭乾選集>,彌足珍貴,請看下文分解. 萧乾的两段不了情 文/ ...

  • 萧乾: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自从走上创作道路,就彻底否定了自己有什么天才

    萧乾:八十自省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 ...

  • 象牙塔|萧乾:重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书,通常是用脑子写的,这却是一部用心写的书.它同读者肝胆相照. 写自己的书,通常是自圆其说,甚至自我表彰.这部书却立足于自我谴责. 在一个宣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国家里,批评是随处可见的:但自发的.由衷的 ...

  • 母亲自杀身亡,丈夫萧乾自杀未遂,她说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长

    "超人雪子"文洁若 本刊记者/宋春丹 位于北京复兴门外大街一栋塔楼的狭小两居室,是93岁的文洁若近30年的居所.丈夫萧乾去世后,她卖掉了挨着的那套两居室,在这里独居了20年.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