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初唐四杰中最无名的诗人,虽一生抑郁不得志,却唯独他是善终结局

每次提起初唐四杰,人们会想到王勃留下千古佳作,却是少年早逝;也会记得卢照邻那些流传百世的佳句,最后却落水而亡;更会记得骆宾王7岁所作的《咏鹅》,只可惜因为谋反而落了一个不知所踪的下场;在这4人之中,唯独杨炯最不显眼,他没有少年得志,也没有过于悲苦的人生,虽然他的一生都看似不显眼,但是他的结局无疑是四人之中最好的。没有太大的名气,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故事,一起走进杨炯,了解他的一生。
01天才神童,十一岁入宫
公元650年,杨炯在陕西华阴出生。他的祖辈,自汉代以来到唐朝出过不少的重臣,还有不少的文学名和后妃。虽然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未做官,但是先祖所留下来的荣耀,让整个家族有着文武双全的家风,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将来也一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还有着神童光环的加持,他自幼就有着出众的文采,幼年时聪颖博学,所以在他10岁的时候,就因为当时的神童举制度,在公元660年的时候,成为了弘文馆待制。
当时的弘文馆就类似于现在的图书馆,不过它可是国家级别的,进入弘文馆以后的工作,一是对书籍进行整理收藏,二是等待皇帝的诏命,随时成为皇帝的顾问。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虚职,但是能在别人都苦读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入朝廷为官,还能够用薪水养活自己,足以比别人优秀了不少。只是他初入弘文馆的时候,因为年纪太小,所以对真正的官职并无具体概念,以为进了朝廷就能当官,所以他这份待制的工作,一干就是16年。
02转眼入中年,依旧怀才不遇
十岁入宫的神童,转眼间就已经到了27岁,这十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读了20多万卷藏书,让他的学识与见地也一同增长,另外他也有着更多的焦虑。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不能再享受眼前的这份安逸,他必须着眼于他真正的人生,如若只是一直在弘文馆消磨时间,那么终其一生,他都要默默无闻。只可惜他怀才不遇,每日郁闷的他,就在弘文馆里写下了那篇《青苔赋》,来表达心中的忧郁之情。
在公元676年,已经快30岁的杨炯,就去参加了当时的京应举制,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虽然也只是一个校对典籍的九品小官,他的仕途也终于在这时候迎来了一点较为光明的前途,毕竟很多文人的组织里都是从这个位置上开启的。只是入职校书郎以后,他心中依然不满,一是他自己的学识远超于这份工作,而是因为他奋斗了30多年,却仍然只做了一个九品小官,心中的不满与怨愤又无法倾诉,只能够写在文章中,所以他创作了一篇《浑天赋》,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他的不平与愤懑,只能够用观星象的方式来思考人生。
尽管他在朝廷中不被重视,但是他心中却也装着远大志向。在他30多岁的时候,唐朝的边境总是有吐蕃、突厥等异族侵犯,边关一直传来急报,他也有着爱国激情,只可惜他是一介书生,不能像那些出征将士一样,前往边塞奋勇杀敌,所以便写下了一首以乐府旧题为名得《从军行》,全市仅有40个字,但是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却打响了了唐朝边塞诗的第一枪。杨炯虽然是一个远在京城的文人,却有着不属于将士的豪情壮志。
03仕途飞跃,却遭连累贬谪
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坐了5年之久,他终于有了升官的机会。公元681年的时候,他以一篇冕服制度的重新议定的文章,终于让他的才华得以显现,经过中书侍郎的推荐,他终于晋升成为了崇文馆的学士。时隔一年,已经33岁的杨炯,又被当时的太子李显,提拔至弘文馆学士,这是一个有实权的正七品官职,虽然听起来没有其他官职有威慑力,但是这也意味着,他有可能在未来的时候成为皇帝身边的肱骨之臣。在东宫的这几年,他的文笔也更显赫,一时间前来求文的人络绎不绝,而他的大多作品都处于这个时候。
经过了20多年的郁郁不平,他那颗在仕途上沉寂多年的心,终于变得更加鲜活一些,所写的文章也都带着喜悦之情。当时为了感谢中书侍郎薛元超对自己的提拔与赏识,他做了一篇著名的《庭菊赋》,以赞誉薛元超如同菊花一样,高洁淡雅的品质。这本是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有贵人相助,又得太子赏识,只可惜他的仕途顺利,只过了两年之久。在公元684年9月份的时候,他因为连坐罪而被贬谪。
唐永淳三年,杨炯的堂兄杨神让,当时就在扬州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当叛军被平以后,杨炯身为直系亲属,怎么可能不受到牵连,随后他的堂兄与伯父都被杀,而她在太子总务的位置上只做了一年之久,就被贬到了当时的四川梓州,他在长安26年较为稳定的生活,也因此被打破。他在四川主要是担任着军营里的司法参军,虽然他未曾上战场,但是他也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一系列的边塞诗,成为了唐朝第一位边塞诗。
04学会世故圆滑,再返长安
经历过这次贬官以后,公元690年,他先返回了洛阳,这时候的官职又是一个九品小官,这一次回到仕途起点的杨炯,又难免心中抑郁。为了能够让皇帝再一次重用自己,从四川归来的杨炯,也变得更加圆滑世故了,也可以说他认清了现实。所以在公元692年,每年的7月中旬,工装都会给各个寺庙送盂兰盆,就趁着这次机会,杨炯献上了一篇《盂兰盆赋》,文章中尽情夸赞武则天,终于赢得皇帝的欢心,在这一年的冬日,他终于被提拔到了盈川县令。
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官职,但是也能抵去他多年心中不得志的情绪。或许是他已经在这几年的官海沉浮中看开了,不再纠结于官职大小,也不再深陷于朝廷纠纷之中。现在的他更想为百姓做一些实事,所以当他在盈川上任以后,对于这份工作,他恪尽职守,每年农历6月都会亲自到附近的村庄巡视,一直很受当地百姓爱戴。据说他去过的地方,每年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所到之处也无蝗虫灾害,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足以说明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的真心爱戴,最后他也在这个职位上逝世,他去世以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而且每年还有专门的祭祀仪式。
他的一生相较于其他四人,似乎过得有些太过于平淡了,终身不得赏识,仕途也从来没有平步青云过,诗文成就更是比不上其他三人。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却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至今还有人在感恩他的功德,所以人生又如何谈成败呢?他这样的结局,又何尝次于其他三人。
作者:青楼诗社
喜欢诗词文化的朋友,欢迎关注青楼诗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