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嫌烦,孩子最需要父母陪着走的路并不远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有人说,当你准备做父母时,就意味着你将要拿出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来给孩子。这话有道理。
那么这段时间会是多长呢?就我个人做妈妈的经历和感受而言,最多不过十二年。也就是说,人生的头十二年,孩子不仅很需要而且很在意父母的陪伴。
在这十二年中,父母,尤其是妈妈感觉最累的时间只有三年,即孩子三岁以前,三岁以前的孩子,各方面都需要照顾不说,还无法与大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许多时候,孩子为何如此表现,大人只能凭借朝夕相处的经验去揣摩,孩子也往往不懂大人在说些什么。
三到六岁的孩子,开始主动配合父母,试图融入大人的生活,多数孩子在这个时期都显得乖巧可爱。六岁以后,上了小学,孩子开始了人生新的阶段,接触的人和知道的事越来越多,在八岁左右各方面都很活跃,不知不觉中会展示出自己的潜质,需要家长用心观察,好好把握。
总体上,十岁以前的小学生是很拿父母当回事儿的,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度高,凡事都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到了小学高年级,也就是十岁到上初中之前,孩子虽然懵懵懂懂,但是有了长大的感觉,越来越在乎同学的意见,喜欢与同学谈论自己的家长并进行比较,能够分析出自己家长的好孬,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上初中后的第一个学期,一般的孩子还带着小学生的稚气,处于从童年走向少年的过渡期,父母的因势利导还很重要。
到了初一下学期,孩子的身心状态迅猛发展,长的不仅是身高,而且是心理。从此,孩子开始和父母的世界明显分离,新的世界在孩子心中一步步构建起来。许多家长都会在评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方面产生共鸣:个子高了,脾气大了,说不得的时候多了。假如之前亲子感情基础没打好的话,从此孩子和父母就会日渐疏远。
这就是生命的成长,父母要做的只能是一点点放手,看着翅膀渐硬的孩子慢慢学会独自翱翔。
有些家长,却在此时才意识到孩子的长大意味着孩子作为生命个体开始独立,与自己的生命断了某种密切的联系,于是想拼命抓住孩子,却常常适得其反,弄成两代对立。
其实,父母最该用心用力来对待孩子的时候,是在孩子人生中的头十二年,孩子越小,父母需要付出的越多。父母的付出,无论愿不愿意,都在客观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孩子越大,从父母那里需要的东西越少。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尤其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者,并没有经验,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孩子最需要自己的种种信号,等到发现孩子长大时已是追悔莫及。有些事,真的不能等,例如对父母的尽孝,例如对孩子的陪伴。
事实上,说父母要“拿出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来给孩子”有点儿夸大其词,确切地说,父母只不过是拿出生命中的一段时间中的一部分时间来给孩子。即使是做全职爸妈的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睡眠以外的时间和心思全都给了孩子,何况,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发挥的作用不过是陪在孩子身边就可以哒。
总体而言,我是陪伴自家孩子时间最多的一个人。除了在女儿一岁五个月左右到两岁八个月多之间我把她留在了姥姥家(期间还有假期的相聚)之外,我都在女儿的身边。
最初,我也不懂怎么做妈妈,本来想着把女儿一直放在老家,以后跟着她爸爸在当地上小学,然而我的女儿比一般黏妈妈的孩子还要黏妈妈,她用不断生病和总是大哭来抗议没有妈妈的生活。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女儿的大哭终于唤醒了我的母性意识,在女儿三岁前决定了把她带在自己身边。
从此,我和女儿以及我们一家三口的人生方向与生活方式都有了改变。尤其对于女儿来说,留在老家和跟着我一起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对她各方面的影响最大。
在陪伴女儿不断成长的日子里,女儿同样陪伴我度过了最为难捱的岁月。这里面,我没有牺牲,只有收获,至少,我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大为不同了。
过了今年的暑假,女儿就要上初中二年级了。似乎转眼间,那个瘦弱娇小的小女孩就长大了,那个整天上蹿下跳叽叽喳喳的小女孩就不见了。如今,女儿比我高,坐在那里,俨然是个大人的样子,人也显得沉静许多。
幸亏之前奠定好了亲子感情的亲密基础,即使我们不说话,也会通过互相眨眨眼或拉拉手,感受着亲密无间的母女情意。
我想,今后我对于女儿,真的是闲来陪陪而已了,属于她的世界正逐渐建立,属于她的人生正日益拓展开来。
再回首,充满遗憾,觉得对女儿的用心陪伴还是太少,而训斥她的时候则过多,对于她的童年培养谋划,还没怎么实施她就已然长大。然而,关于生命成长这件事,无论是外在的年龄,还是内在的心理,都是一遍而过,再也无法重来。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还小,就请耐心对待,不要嫌烦,毕竟孩子真正需要父母悉心陪伴走的路,在漫漫人生中,并不算远,最需要你的时候,不过是人生的头十二年,所占用的,也只是你十二年中的一部分时间。
高英写于2020年6月11日,闰四月二十,周四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