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测评不会改变的几个方面

此前的博文中提到,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举办的“K-12科学测评研究项目”研讨会上,ETS教育测评专家Randy(任迪)做了题为“测评的将来”的主题演讲,对教育测评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做了11个方面可能发生改变的预测。与此同时,他还在报告中指出,虽然测评的很多方面都在发生改变,但也有一些方面在未来是不大可能变化的。

Randy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在未来不大会发生变化:

1.测量的基本特征不会变

测量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通过测量任务的设计、测量项目的编制和实施测量,来收集关于考生学力方面的证据;二是把通过测量观测到的证据与考生个体、群体、或者组织机构等特征联系起来,并进行有意义的特征描述;三是将测量的结果以分数报告的形式公布出来,在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应用测量的结果;四是对测量的效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即评价证据收集的机会、特征,评估决策的质量和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反过来对测量本身进行审视。

2.测量针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不会改变

测量针对的社会重大问题始终包括:收集教育体制有效性的材料;监测主要的社会群体之间教育水平、教育成就上的差距;为学生个人提供资源分配的信息支持(如通过测量发布各类学校的录取分数控制线,等等);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3.测量潜在的社会价值不会改变

这些社会价值包括效度、公平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所谓可重复性,就是信度或“再来一次给我看看”,就拿上海的新高考改革来说,连续三年的本科线都在402分左右,就体现出了很好的可比性和信度,考生和家长心里有数了,就不会有很多的焦虑。

4.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差别不会改变

形成性评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相关的学习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估则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通过特定的测量形式所进行的评估,如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等。近些年来,人们对形成性评估有了更多的关注,于是就有人提出可以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测量的量化数据来完全替代总结性的评估,Randy认为,这两种评估方式各有特点,不可能用一种取代另一种。

之所以形成性评估不可能取代总结性评估,是因为:第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的学生群体、学习状况差异都很大,由此采集出来的测量数据差异也很大,这些差异巨大的数据在进行比较的时候难度很大;第二,好的测量应该不和具体的学生、学校有太密切的联系,所采集出来的数据要具有相对客观性,在这方面,形成性评估显然做不到,而总计性评估就能体现的很好;第三,因为形成性评估和学生、家庭、学校等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容易带来隐私是否会泄露等问题,一旦数据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公众对测评机构的不信任;第四,持续不断地收集学生和老师的过程性的数据,有可能会遏制他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接受挑战的态度与习惯。特别是那些把测量的结果与教师的升迁、任期、奖金等相关联起来的时候,会增加各方面的焦虑和不满。

测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是必然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恒常性和不变性,来保证测评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有序改变。测评如此,很多领域也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