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 | 张钊:北京大学中文系2021年开学典礼在校生代表发言

北大中文人·开学典礼

北京大学中文系2021年开学典礼·在校生代表发言

张钊:在2021年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某是中文系14级本科生,18级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张钊,很荣幸能与诸君一起参加今日的开学典礼。今天按说主要是欢迎新生的,不过对某而言,座中许多人都已是老朋友了。所以诸位应该也能猜到,系里把某叫过来,主要意图是,作为反面典型,向大家说明一个道理:无论读书、治学、生活、工作各方面多么辛苦,身体还是第一位的,不要落得个病骨支离的下场。所以首先,预祝各位将来毕业的时候,都能比现在更加健康。

当然某不是学医的,如何能更加健康,某也不知道。毕竟读书属实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认真读起来,往往坐一天,腰酸背痛,也看不了多少书。而晚上图书馆还总是爱放一些特别悲伤的闭馆音乐,令人泄气。可是古人常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在读书这件事上,其实还是人人平等的。就算咱们是“北大中文人”,也没法绕过去。并不是说因为咱们系有光辉的历史、有崇高的系格、有第一流的先生来传道受业、有第一流的同学可以切磋讲习,有些书咱们不念就能懂了,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上课,最后能学到多少,也不仅系于老师的讲授,而是系于咱们顺着老师的指导读了多少书,这和中学的时候就很不一样了。

此外,诸君来日会遇到许多打着“科研”名号的活动,会自愿或被迫去写许多论文,但某始终觉得,在学生阶段,这都比不上一字一句地去读一些书,这才是最值得认真去做的事。言外之意,就是说有些事儿貌似很学术、很厉害,其实没必要太认真——这是某一点心里话,但也只能说到这儿了。

言归正传,刚才老是说读书,其实也并非是说它有多崇高,这就和数学系做习题、信科的写代码一样,只是咱们中文系的本分而已。但和理工科不一样的是,在人文学术中,虽然也有许多基本的事实,但本质上,它并不面对客观的真理,人文学的多数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的。假如我们总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总要去不断追问、反思、怀疑,不免常常会去想:读这些书意义何在呢?或者说人文学的意义何在呢?这可能是大家以后会常为之焦虑的一个问题。

《周易》中有一卦叫同人,其《彖辞》云:“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某很喜欢这个说法,想在此和大家做一点发挥:人文学科虽然不能自命为人与真理之间的桥梁,却仍然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我们通过阅读、思考、研究来摆脱自身的成见,去理解他者,这个他者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然后我们再把这种理解呈现出来,这就好比搭起了一座桥梁。今人对今人、今人对古人、东方与西方,都可以通过这座人文学的桥梁,来获得对对方更深刻的理解。也许当今社会的某些裂痕已经不可弥补了,不过,一个人与人相互之间能多一些理解的未来,也许还是值得期待的。相比于费力掌握许多学术黑话以求证明自己的“专业性”,或者画个小圈子,风流自赏,这种“通天下之志”的精神,大概才是人文学的意义所在。而对我们个人来讲,这种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拓宽自己的边界,化小我为大我的过程。那种对他者的理解,也能化为我们观察世界的目光,化为对身边人的关切与共情。

此外,这种人文学的不确定性,也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具体一点说,它或许意味着,大家要是想当作家,尽可去当;再比如说,它也许意味着某明年就会扬弃自己现在的说法——是故以上所言,仅供参考。此外它还意味着在座诸位,将来都未必要从事和学术有关的工作。在中文系待久了,听惯了文章千古、家国天下的口号,好像其他工作便都成了俗事,好像不做学问就愧对了中文系的培养。其实并不如此,只要在系里这些年,踏踏实实读了一些书,学到了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已不算是虚度,而在这一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人文精神,历练出来的思想能力,也将伴随我们一生。更何况,在这园子里,大家还会与身边的师友们一起度过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刚才说了这些,有的宏大、有的沉重,而大家愿意来这里,想来本质上还是因为能体会到,读书有时无关乎什么学术、意义、责任,就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被中文系的专业教育“摧残”数年之后,仍能记得这种快乐,甚至能更多地体会到这样的快乐。

谢谢大家!

(2021年9月1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