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宫退食录》,跟着在故宫工作了60年的文物鉴定专家逛故宫
“退食”一词,出自《诗经·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朱熹集传中对“退食”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也就是公家退朝回家休息的意思。
朱熹的第二十五世孙朱家溍,就是《故宫退食录》这本书的作者,朱家溍从1943年开始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直到2003年因病去世,这60年间,他几乎天天都要“逛”故宫,故宫里的990间房屋,他每一间都去过,故宫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4年,朱家溍60岁,但到了退休年纪的他,并没有脱离在故宫的工作,所以他在书中自称“退食”,而不是退休。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说:“朱家溍先生的特别之处,是涉猎文物门类很多,而且对每类都有精深研究。”
文物鉴赏收藏大家王世襄曾说:“20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组织过对各地博物馆的文物评级工作,在专家组眼里,除了陶瓷、铜器、玉器这三项,其他各类文物的鉴定,都由朱家溍负责。”
朱家溍之所以在文物鉴定方面享有盛誉,是因为他确实对这些文物太了解了,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是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朱家溍十几岁开始,就随父亲开始接触古董,后来他又阅读了大量的文史类和文物鉴定类书籍,可以说朱家溍的文物鉴定功力,是打小修炼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跟随“最懂故宫”的朱家溍,一起来“逛”故宫。
01 解读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紫禁城本应收归国有,但是根据当时拟订的《清室退位条件》,溥仪等人仍可暂居紫禁城,溥仪仍旧可以发布“上谕”,遗老遗少仍对溥仪行跪拜大礼,在某种程度上,紫禁城在当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外开放。成立之初,故宫的陈列和管理都稍显混乱。
到了三十年代,故宫开始变得规范起来,朱家溍也就是在这时开始与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里面井然有序陈列的文物,其实耗费了文物工作者们极大的精力,从朱家溍和和太和殿的一把椅子之间的故事就能看出。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的雕龙宝座是故宫的游客们必去的“网红打卡景点”。
1947年,故宫博物院决定恢复太和殿清代时的原状。
但1915年袁世凯谋权篡位,举行所谓的登基大典之前,他命人将太和殿的雕龙髹金宝座换成了样子不伦不类的大椅,因为这把椅子靠背很高,而椅面很低,个矮腿短的袁世凯坐在上面会比较气派。
要恢复太和殿原状,必须将雕龙髹金宝座换回来,可是找这个下落不明的宝座成了一件难事,将其他宝座放上去又和原来宝座后面的屏风不搭。
直到12年后的1959年,朱家溍才在一个存放废旧木料的库房里发现了雕龙髹金宝座,可此时的宝座,基本上已经面目全非了,朱家溍对这把残破的椅子的髹漆工艺和雕龙造型仔细研究之后,才确认它就是太和殿丢失的宝座。
为了修补这把宝座,又花了文物修复工作者们934个工作日。前前后将近15年的时间,才给游客们还原了太和殿清代时的模样。
02 故宫里为什么也有假文物?
故宫里还有假东西,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朱家溍曾说:“故宫里有假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故宫里真品多,假东西也不少。”
不过假东西里面,也有不同的等级。
大家不要以为假东西都是低级次品,这里面也有一些质量较好,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的流传和收藏,具有了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东西。比如养心殿原来悬挂的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免胄图》,经过鉴定,它并不是出自李公麟之手,但仿这幅画的古代画家画工了得,且此画年代久远,所以这幅仿的假画,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不过,假古董里面低级次品还是比较多,这是因为嘉庆之后的几代皇帝,欣赏古代艺术的修养普遍不高,对宫里艺术品的收藏也不大关心,慈禧当权时更是如此。
于是,各地官员在进贡古玩字画时,就以昂贵的古代名家名作的名义,将粗制滥造的假东西堂而皇之的带进了宫里。
假东西多,有的假东西还挺“真”,所以这就需要文物鉴定者和造假者斗智斗勇了。
在《故宫退食录》中有一篇叫做《漫谈假古董》的文章,就讲的是朱家溍和假古董“斗争”的故事。
七十年代,红学界曾发现了一批关于曹雪芹的文字材料和文物,朱家溍看了之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假的,全都是假的。”
朱家溍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他在故宫中鉴别真假古董时,为了确保严谨,早已摸透了各朝代的制度、礼俗等东西,他的大脑就是一本“活字典”,他的双眼堪比“火眼金睛”。
朱家溍对质疑他的人说道:“这些所谓的曹雪芹的材料,多处与制度、礼俗相悖。比如,文字材料中的某些词汇,是清末才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不可能出现在乾隆年间的文字中。”
其实,故宫里面的不少文物,都来自于朱家溍家。
朱家溍父子喜欢收藏,加之朱家早年的旧宅曾是王府,所以朱家的古董数量特别多,但是朱家溍兄弟将他们全都无偿捐给了故宫和当地文博机构。
有人估计过,朱家捐出去的文物,价值数亿。但朱家溍说:“古器物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是一乐,散能得其所,也是一乐。”
03 宫廷生活与清宫影视剧
在《故宫退食录》里,朱家溍对不少清宫影视剧和书籍进行了“吐槽”。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皇帝在临幸嫔妃之前,嫔妃要先脱了衣服,然后用被子或斗篷将身体裹起来,被太监扛进寝宫里。
但朱家溍说:“这纯粹是胡编乱造,不仅清朝从来没有过这种制度,而且不管是爱的关系还是性的关系,都不可能采用这种形式。”
有的小说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光绪被软禁在瀛台之后,偷偷跑进宫与珍妃相会,朱家溍在书中说:“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
宫廷作为清王室的政治中心,有着严苛的政治礼法,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制度,皇帝当然也不例外。
即便是在光绪没有失去自由的时候,要从宫外回宫,也要命人去护军统领手里拿钥匙开城门,失去自由之后更不可能随意进出皇宫了。
我们还听闻李莲英卖官的传闻,而实际上,李莲英卖官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大臣们去见皇帝之前,其实他们的官职基本上已经被敲定了,他们去面见皇帝,只是得到个上任通知而已。
但是,大臣并不知道这个事实,他们在见皇帝之前纷纷给李莲英塞钱,见到皇帝之后,得了肥差,会觉得自己这个后门走的值;得到的官位不理想,他们只会觉得钱塞的不够多。
其实,慈禧将权利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权旁落,李莲英要是敢卖官,敢向慈禧提大臣任用问题,敢掺和政事,估计离脑袋搬家也不远了。
李莲英确信不会有人举报他,也确信宫内宫外信息不对称,所以才敢以慈禧宠臣的身份肆无忌惮的卖官。
而这件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是朱家溍从几个经历过清末官场的长辈那里打听来的。
对于慈禧的上位史,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在朱家溍看来,大多数说法都不怎么靠谱。
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说慈禧是因为怀孕从宫女升为贵妃的,但朱家溍说,溥仪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溥仪是从一些老宫人的口中听说的谣言,而他自己还信以为真了。
朱家溍告诉我们,其实慈禧的父亲是八旗官员,这种出身的女子,入宫就是预备做嫔妃或者贵人的,而宫女其实是从家奴的女孩中选择出来的。
对于如今一些戏说历史的影视剧,朱家溍表示很无奈。曾有人想让朱家溍对一部电影不满足史实的地方提修改意见时,他说:“不是哪一点不对,而是没有一点对的。”
朱家溍的严谨态度,与随意戏说历史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家溍曾说:“创作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对大事和大人物不能变更,不能违反当时的生活方式。”朱家溍对待历史的严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故宫里,国宝扎堆,而朱家溍,赋予了这些国宝精神,朱家溍的《故宫退食录》,又赋予了这些国宝生机,“鉴定国宝的国宝”这个称号,朱家溍真的受之无愧。